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5-03-31 00:00
Artforum-CN
艺术论坛中文网作为国际知名艺术杂志《艺术论坛》(Artforum)的中文平台,自2007年成立以来,以其专业的作者队伍及广阔的视野,成为了解国际艺术动向的重要的窗口,为华语读者持续提供丰富优质的艺术讯息和独立艺术评论。
“马克·布拉德福:树的眼泪”展览现场
马克?布拉德福(Mark Bradford)为上海外滩美术馆展览的量身制做,首先是针对美术馆的建筑高度做了一个纵深方向的铺展,用他自己的话说他是要实现一幅100英尺(30米)长的巨作,分割成三幅12米长的作品,排列到美术馆一到三楼的三个展厅,画面的总长度恰好接近美术馆的总高度。一年半前布拉德福来到外滩美术馆考察展览场地时,这幢建筑本身的故事连同上海错综复杂的历史与现状,无可避免地成为直击艺术家的创作灵感。作为一位用街头招贴物做创作材料的“海报艺术家”,对建筑与地域的敏感是布拉德福的直觉反应——直觉像一只安装在自动驾驶的模型飞机上的航拍镜头,带着观众的视野在城市上空拉远或推进。
马克·布拉德福德,《深水循环1》,2014,综合媒材拼贴,144.8 x 342.9cm
马克·布拉德福德,《坠落的马》,布面综合媒材,305 x 1219 cm,2014
一楼的作品《坠落的马》(2014)不难看出是对上海地图的一种再创作。画面上红色构成的曲线让人自然想到贯穿上海的黄浦江,或者就如作品的名称所指,如一匹坠落的马横跨在画面上。网络似的街道穿行其中,让对地图的联想接近事实又远离现实。布拉德福借用他在上海找到的上海租借时期的地图作为摹本,以其惯用的“解构拼贴”的方式,对大量的纸张进行挤压、黏贴、揭撕甚至机器打磨,再造了一幅布拉德福式的上海地图。如果遵循海报艺术家意即用城市街道上的张贴广告为材料,以一种民主自发的工作方式塑造城市的时空,那么为上海的量身定制显然已经偏离了艺术家既有的创作方法。布拉德福在上海找不到那么多纸质的张贴广告,这个城市连理发店的价目广告都是映在霓虹灯标牌上的,更奈何那些喷在电线杆上的中国特色的“办证”广告?上海像一座未来城市与城乡合作社的联合体,提前消化了西方街头艺术家揭撕广告的行动中暗含的政治荒谬性。
马克·布拉德福德,《树的眼泪》,布面综合媒材,305x1219cm,2014
马克·布拉德福德,《慵懒的山》,布面综合媒材,305x1219cm,2014
二楼的作品《树的眼泪》(2014)是对一楼作品局部的放大,白色和棕色的纸张叠加出的剥落感让人想到北美秋天的桦树林。布拉德福最终用在洛杉矶郊区找到的纸张和他自己保存的马戏团的老海报完成,海报上隐约可现的带瓜皮帽的中国人在不到一个世纪中经历了西方对东方的猎奇想像,而今又被一个美国人带回中国,在21世纪的中国人眼中显示出另外一种奇异。 三楼的作品《慵懒的山》(2014)或许最易引起中国观众的共鸣,黑白写意带着中国山水的意境,是航拍镜头拉远推进再拉远的轨迹。但这真的是中国山水吗?著名的地图学者Gunnar Olsson在《制图的理性批判》中讲到地图是人类对立体的世界的平面认识,而这种认识是建立在人类要了解事实的欲望上的,但考量事实的视角来自何方?这让制图无可避免地陷入一种哲学的命题。布拉德福将上海旧地图作为摹本,这种针对当代上海的思考无疑缘自某种西方视野的观察和想像,而消化这些新现实主义的文化想像则要由我们自己来完成的——也许这个工作可以在外滩美术馆特意摆放在每幅画前的座椅上来进行。
— 文/ 顾灵
? ARTFORUM.COM.CN,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
来源:艺术论坛Artforum中文网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