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5-03-31 00:00
吴季聪,《灰尘》(Wu chitsung,Dust),摄影机、投影机、三脚架,尺寸视场地大小而定,2006
吴季聪,1981 年生于台北,是台湾新媒体艺术新生代代表人物。他于 2006 年入围“英国世界艺术奖”(Artes Mundi Prize),其作品蕴含东方古典意趣,富于诗意,同时也对现代影像的观看方式做出批判。
楔子
老实讲,我很讨厌新媒体艺术,这个领域多数作品非常肤浅,新媒体艺术家大概不知道计算机发明前就有了艺术……如果只是要些廉价的娱乐,我还不如去看电影或是在家打 Wii 和 PS……而当代艺术世界亦然,曾几何时策展人和论述越俎代庖,艺术慢慢佚失其精神性、文化传统和非语言逻辑的感受性……难道这就是我们要的未来?
科幻
科幻是个诡异而矛盾的概念,期许科技在未来拯救我们对当下现实的无能为力,它像咬着尾巴的蛇,可以无止境玩下去的游戏,却难以改变现实。当年 1964 年世界博览会的主题是“通过理解走向和平”(Peace Through Understanding),遗憾的是幻想中的未来终究没有到来,新科技并没有带来和平与正义。37 年后的一个秋天早晨,世博公园已是一片荒芜,两架飞机撞上纽约世贸双塔,而我们终究没能理解彼此,不过计算机和信用卡倒是普及了。
充满未来感的废墟
科幻是个充满未来感的废墟,每个时代就其有限的知识和想象,杜撰出科技应许我们的美好未来。电影大概是最好的例子,但奇怪的是,为什么车子老要在天上飞?我只想要方便的大众运输系统,用水和氢气当燃料别有污染。为什么要一堆AI人工智能机器人?我比较乐意和人类互动,只是希望未来能少点无聊琐事,大家可以好好享受生命。为什么要住到外层空间?干嘛不照顾好地球?为什么要吃些奇怪的胶状人工食物?
贩卖对科技和美好未来的憧憬,是控制第三世界和发展中国家获取利益的最佳手法。我注意到一个有趣的现象,撇开当红艺术家,欧美一般年轻艺术家的作品单价其实不高,中国大陆则偏高,其物价水平和人均收入正好相反——这意味着在欧美消费艺术相对平易近人,而在发展中国家,因为投资炒作,文化艺术形同奢侈品,和社会大众的生活无关,也更难以普及推广。
回到主题,我想谈的是:大部分新科技来自全球资本和商业市场的驱动,而并非实际需求或解决问题(比如新的 4K 影像系统,搞得大家疲于奔命,计算机到外围全部都得升级,也不过才换了 Full HD 几年而已……为什么?),但所有人都难以自外于这潮流,光鲜诱人的美好幻象,不断刺激你的欲望,又恐惧落后时代,彷佛拥有 iPhone6 人生就完美了,或者起码完美到 iPhone7 推出……但代价是自然资源加速耗费且污染恶化,全球市场和供应链促进了全球不公义,多少人在血汗工厂虚掷大好人生?
新媒体艺术家
回过头再谈新媒体艺术,就像画家研究绘画的材料和传统,新媒体艺术家理所当然也该去深入理解所使用的媒体。可惜他们往往仅止于研究技术上的可能性,看不见庞大的整体和自己身处的位置,满足于当个电玩设计师,设计的东西却又不怎么好玩。身处在这个高度分工、专业化和等级化的世界,艺术家的角色尤其重要,因为我们是少数有机会跳出这框架的人,我们一边思考哲学美学和文化历史,一边和工人一起劳动,我们穿梭社会各阶层,也游走全世界,虽是社会边缘,社会的资源却支持着我们实践个体生命的可能性,而我们理应回馈以更开阔而富有前瞻性的视野。
蓝色药丸 vs 红色药丸
这是黑客帝国(The Matrix)中经典的桥段,男主角选择手上的蓝色药丸或红色药丸,前者让他继续沉睡下去,后者会让他在真实世界觉醒,而英雄当然是要吃红色药丸啦!不然哪来波澜壮阔的故事。这红色药丸,正是媒体艺术的核心精神。当科技宣扬着越来越透明和直觉的界面时,却也把世界/人类屏蔽在一层层美好幻象和一个个黑盒子里头,难以窥见科技的本质/真实面貌,更遑论背后更复杂的权力结构,结果是任其主宰我们的现在和未来。新媒体艺术家对于现代科技深入的理解,正好有机会引领我们进入更深层的思考和觉醒,可惜多半艺术家选择了蓝色药丸,只满足于表面的幻象。新媒体艺术的核心应是观念,而非炫技,因为艺术终究是关于思想之事。
当代艺术世界
前两年去墨西哥展览,花了不少时间看他们现代主义时期的绘画、壁画、建筑,风格强烈而鲜明,印象非常深刻,尤其挖掘和发展自身文化传统的精神令人激赏;但墨西哥当代艺术却失去了这样独特的面貌,多半是国际流行的艺术形式和题材,可能出现拉丁美洲、亚洲或欧洲。透过这面镜子的反射,让我惊觉——我们都不过如此,淹没在全球化的潮流中。国际双年展是一个典范,新媒体艺术更是一个极致——几乎没有任何区域和文化差异,人类文明终于跨越藩篱,铲平差异,腾空而起建立起全球化的艺术平台,只是这平台上人人面目模糊,异口同声,不接地气……
未来
未来不该是好莱坞兜售全球的科幻世界,不该是包裹着政商利益的消费文明,更不该是抹平了各自文化传统的单调样板,每个人都该有自己独一无二的未来想象,世界将因此充满无限可能。
吴季聪,《轮回》(Wu chitsung,Wheel of Life),Full HD 摄影机、Full HD 投影机,尺寸视场地大小而定,2013
文章为节选,文章版权所有,转载或引用须注明来自“艺术世界”。
来源:艺术世界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