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车铭奋 | 任性与担当

2015-04-01 00:00

车铭奋| 任性与担当 美术报 美术报

meishubao

美术报成立于1993年,是全国影响力和综合实力排名第一的美术专业类媒体,内容涵盖艺术资讯、美育、书法、拍卖等。美术报多次荣登中国品牌媒体百强排行榜,名列“专业报品牌十强”。2012年,组建了浙江美术传媒拍卖有限公司。新浪微博@美术报社

车铭奋艺术简历

车铭奋,男,藏族,1972年生于甘肃临夏,现为甘肃省美术家协会会员,临夏中学高级美术教师,省、州青年教学能手。省级骨干教师。

2002年5月 油画《陶殇》入选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60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中国美术家协会、甘肃省美术家协会主协会主办)

2003年12月 油画《石窟遗韵》入选《第三届中国油画展》(文化部、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

2008年12月 油画《河州小巷》入选《第五届西部大地情中国画,油画展》(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

2012年4月 参加中国美协主办的首届西部少数民族青年美术家高级创作研修班

2013年11月 水粉画《城市.风景》系列之一入选深圳国际水彩双年展

2014年4月 油画《家在塬上系列之四》入选“可见之诗”中国油画风景展(中国油画学会主办)

2014年4月 水粉画《城市、风景》系列之二入选第二届全国青年水彩展(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

2014年9月 水粉画《梦.城市记忆》系列之三入选第十二届全国美展(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

2014年11月油画《通往天国的路有多远》入选“西部阳光”甘.青.宁三省联展(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

2014年12月油画《梦.城市记忆》入选西部少数民族青年美术家创作精品展(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

部分美术作品散见于《美术》、《美术报》、《美术大观》、《中国美术教育》等报刊

艺术传略曾被《人民日报.人民看画》栏目、甘肃电视台、临夏电视台做专题报道



布面丙烯 《梦.城市记忆》 系列之九 60×80cm

《金刚经 应化非真分》:“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想从这段佛经说一下车铭奋的近作。

中国传统绘画之审美观念往往以画家寄情于林泉烟云,村野山花之间,以追求“天人合一”为最高境界,画家放浪形骸、散淡释怀是一种常态。百年余的工业革命,在创造人类幸福的同时,也造成了“林泉”难觅,“水泥森林”好找,“烟云”不再,“霾雾”常罩的现代育人环境。在文化层面上,迫使文人、画家们不得不逐渐放弃真性情的追求,不得不拨开“霾雾”,在茂密的“水泥森林”中检铜板度日子。如此如此,有志之士在享受现代消费的同时揣摩到了真正的文化悲哀。过分追求金钱利益,造成文化人堕落者比比皆是,究其原因,实际上是文人本身意识形态上的腐败所致。然在这种充满无限瘴气的文化氛围中,亦有不敢示弱、不甘堕落者,铭奋在艺术上的追求以及所达到的境界让人多有思索,不敢小觑。



今年的网络词汇叫“任性”,原本有丝丝贬义,然细嚼起来也觉得蛮有味儿,官凭权任性、富二代凭爹任性,财主凭钱任性。铭奋其实也很任性,他凭什么呢?业内人知道,他有的是才气、凭的是对油画事业的执着和对养育他的那片热土的拳拳之心。铭奋作为从事基层教育工作的艺术家,其任性之特指原本就是“韧性”。种瓜得瓜,铭奋凭着任性在画布上一耕耘就是二十多载,其中甘苦,自不得其说。铭奋的任性还表现在作为艺术家,他有火一样的热情,时时刻刻都准备着向画布“喷射”。艺术界老话题和最难解决的无非就是继承与创新的问题,绝大部分艺术家不知不觉中葬身于这片泥沼之中,铭奋凭着扎实的绘画基础、火一样的艺术热情、持之以恒的不服输的精神,努力在题材和语言上打造自己的领域,颇显成就。铭奋的任性最重要的还表现在不落俗套,知难而进。社会上的“画”确实有“俗”病,病根在于画家往往“缺钙”,作品频频向市场弯腰,向金钱低头,不生病才怪呢。一般表现在题材概念化,设色甜俗化,也就是所谓的进入“行画”系列。铭奋的作品尽脱俗气,我隐约在他都市油画风景中嗅出些许佛家之“如是观“的味道,“如梦如幻,如雷如电……”。何以有如此感觉呢?一般画家的取材往往将手伸向田园或者人文,面对这个由越来越多的城市建筑物所形成的冰冷的”水泥森林“抱有不屑、或远避、或回避或力不从心之感。铭奋近年将艺术视角专注于都市风景,可谓是一种很大的挑战。诚然,拙劣的、丑陋的都市建筑之不协调往往给人以狰狞、给人以凄凉。但是,这是现实,这里有生活,这里亦有孕育,艺术家没有理由回避,他在这个层面上的任性变成了担当。



铭奋不是一个一味地旁搜远绍,唯古是好,唯名家所缚之人。从他的近作中足够让人体验到他拥有一个内存颇大的思想世界,并足以构成自己的宇宙,从此形成独特而强有力的表达语言。铭奋作品的构图不再沉溺于田园风光,而是将构成城市语言的线、面及几何形等符号运筹在布局当中;以黑白灰为基调,尽量以纯粹、简练的色彩来纯化表达语言;在笔法拒绝卖弄,甚至不再矫情,尽显分量感与力度美。他作品的着力点不在于表现对象的细枝末节,而在于把握事物的本质,几乎用一种呐喊式的语言表现他心中的都市,是一种特殊形式的美感的探索,无形中、无意中似乎进入了佛家“六如”境界,“如梦、幻、泡、影、如雷亦如电……”这是一种了不起的任性,是一种大修行。他此时想透过画布,释放一种都市人的压抑,抑或是对丑陋世俗的撕心裂肺的控诉。这是他的作品凸显的是一种大美,也是作为一个艺术家对社会贡献了一份责任。

乙未二月于会稽山阴望庐斋

(李俊 现为绍兴文理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来源:美术报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