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华赛深度解析|仅有一场比赛是不够的

2015-04-01 00:00

华赛深度解析|仅有一场比赛是不够的 人民摄影报 人民摄影报

rmsybwx

报道摄影新闻和相关信息,促进摄影事业发展。


  3月25日,第11届中国国际新闻摄影比赛(华赛2014)组委会在成都举行新闻发布会,揭晓第十一届华赛获奖作品。盖帝图片社美国摄影师约翰·摩尔的作品《埃博拉席卷利比里亚首都》夺得年度新闻照片大奖。四位中国摄影师获得金奖。来自全世界26个国家和地区的摄影师获得本届比赛8个大项、16个类别的68个奖项,获奖国家数量创华赛历年之最。

  本届华赛仍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自2014年12月向全球征稿以来,共收到来自70多个国家和地区摄影师的约3万幅参赛作品。


——第11届华赛评选后的思考

  毫无疑问,华赛是我个人经历过最漫长的摄影赛事评选。一共八大类、每类单幅和组照总计16个比赛项目,虽然组委会呈现在我们面前的照片,已经是经过初评筛选过后的入围作品,但第一轮看完,已经耗费了两个整天。包括我在内,评委们一共13人,除去来自中国内地的评委4人加台湾地区1人,其他8人分别来自各大洲。我们每天的工作是上午八点多到晚上十点甚至十二点,中午只有一个小时用餐的时间。这么高强度的评选,不厌倦是不可能的,所幸的是,所有的评委都是热爱影像的人,这使得评选自始至终在激烈的讨论中进行着。

战争灾难类新闻组照·银奖

《叙利亚冲突》法新社 阿布德·杜马尼 摄

2014年9月24日,在叙利亚杜马地区,一名受伤的叙利亚男子在一家临时医院等待治疗。

赛制决定了最后的获奖者无可争议

  激烈的讨论甚至有点令人觉得繁琐,对于喜欢表达意见的西方评委来说,有时候偶尔会令中国评委有点反感。尤其是在他们还想于深夜结束之后去喝一杯啤酒,而中国评委往往还有一大堆落下的事务性工作必须抽空处理的情况下。一组好的作品,从第一轮到最后一轮,每张停留6秒,几乎要看上十遍。但这样的好处就像“沙里淘金”,那些最经得起考验的照片慢慢会浮现出来。它们除了有“闪光点”,还必须有耐力,整个被观看的过程不能出现一点点失误。特别对于组照来说,参赛的作品必须非常成熟而有经验。

  如果说,评选刚刚结束的时候,我们还沉浸在为大家做出了正确选择的兴奋中,两天之后,我开始有点怀疑自己的选择,有一些照片还真的是适合用来参加比赛的。

  说到底,华赛也只是众多摄影比赛中的一个,既然是比赛,尤其是要在短时间根据几幅画面做出判断的摄影比赛,最后的结果无法避免功利。个中原因,其一是由于影像这种形态本身肤浅的特质导致,评委的眼睛也不能免俗,其二是最后挑选出来的照片,当然没有差照片,但也不会有太多惊喜。那些具有冒险精神的照片往往只是触动个别评委的内心,即使据理力争,独到的解读也许可以拉来一两票,短时间内也不可能扭转大局。所以,讨论的激烈,并不太能改变最后的结果。这也许是赛制本身所决定的,“少数服从多数”。由于人数的优劣,在决定性投票的时候,中国背景下的评委们在投票中最终会输给更多人数的西方评委,不愿意接受视觉暴力的女性评委(3位)会输给“口味重”的男性评委,年龄偏大崇尚影像经典的评委会输给相对年轻而又活跃的更多数。

  所以,最后的总结,我会说,本届华赛,最后获胜的作品一定都是好作品,但却很难引发争议。评委审视了它们,它们也考察了评委。

自然与环境类新闻单幅·金奖


《冰雹》美联社 尼基塔·杜德尼克 摄

2014年7月12日,在俄罗斯新西伯利亚鄂毕河沙滩上,人们奔跑着躲避冰雹。

在最接近现场的危险场合,很少有中国摄影师

  在含金量最高的战争灾难和非战争灾难类重大新闻故事里,竞争非常激烈。比如2014年全球重要的乌克兰事件,常年陷入战事的加沙和中东地区,非洲埃博拉病毒事件,最后入围的作品,至少还有4组或4组以上参与大奖角逐。中国题材在相同领域,只有马航失联和鲁甸地震两个事件可以相提并论。尽管如此,从照片上看,国外记者离现场非常近,有些照片就在战火或者灾难现场中,基本上是冒着生命危险在拍摄。而中国摄影师拍摄的更多是救援、事后的家属或新闻发布会。一些危险的题材,比如拍摄南美热带雨林砍伐偷盗者的现场,也可以看出,在以生命作为代价的新闻现场,中国摄影师缺少勇气,当然,也可能是缺少机会。

  默默地多问一句,到目前为止,中国一共出过几个真正的战地摄影师?

  毋庸置疑,中国的新闻摄影,正在和世界新闻摄影缩小差距。从本质上来说,新闻摄影的第一要素是第一现场。如果说战乱的年代和国度,摄影记者没有太多选择;而今天的和平年代,敢于放弃安逸生活的摄影记者,投身战场,则完全是一种纯粹的职业素养,或者说是一种信仰。

  只要想一想,就难免沮丧,中国摄影一天不能跨越战地摄影这道坎,我们就还必须向西方同行致敬!

日常生活类新闻单幅·金奖


《大学寝室避暑“神器”》 长江日报社 胡冬冬 摄

2014年8月5日,武汉持续高温,大学里留校的学子们想方设法避暑纳凉。 华中师范大学一学生寝室过道上,放了个小“ 游泳池”,几位大学生坐在水中或打牌,或上网,非常惬意。

中国的摄影记者从华赛中可以看到什么差距?

  第一,如何讲故事?中国的摄影记者讲述故事的方式相对比较单一,一般是根据时间单线度的“流水账”,或者是“拼积木式”的画面组合,这使得看起来讲故事的人很没有耐心;而西方摄影师讲故事的方式会更加跳跃,一组故事里,充分运用空镜头、肖像、虚实相间的画面穿插,营造蒙太奇般的想象空间。中国摄影师喜欢煽情的画面,而西方摄影师更注重不动声色,看完中国摄影师的故事,你能很快脱离语境,而西方摄影师的作品会长久地留存在脑海,不能马上摆脱。

  第二,从题材上来看,中国题材的丰富性远远超越西方摄影师眼中的世界,这或许是中国摄影记者面临的一个巨大优势。中国丰富的人文、民俗资源,以及剧烈变化的政经时局,使得我们在最熟悉的地域上,就有无穷的拍摄资源;而西方摄影师身处相对稳定的社会秩序中,他们更多需要到第三世界才能找到拍摄的题材,这种陌生感无益于他们深入事物内核,可能导致作品主观化程度更高,更多依赖技术和经验来讲述故事。

  第三,视觉语言表达仍需丰富。中国摄影师的作品里,注重内容信息量和瞬间语言较为明显,视觉语言较为刻板,很多照片看起来都是一个人拍摄的;而西方摄影师在色温、色彩、光线、构图、虚实等视觉语言的把控上更加游刃有余,彰显自己个人风格的同时,尽量做到克制。

  第四,影像的统一性。尤其在组照,中国摄影师无法集中做到自始至终,单幅画面不乏精彩,但总体控制有些随意,基本看得出很多画面是随到随拍,拍摄时没有精心选择光线和色温,后期处理为了强行达到一致,显得刻意夸张,丧失了照片的“气质”。但肖像组照中,由于拍摄前思考较为成熟,拍摄时间跨度不大,中国摄影师反而表现比较出色。

科技与文化类新闻组照·金奖


《女性成人礼》路透社 西格弗里德·莫多拉 摄

2014年10月16日,在肯尼亚西部的一个村子,一名男子捉住一名意识到自己要嫁人后企图逃跑的女孩。波科特部落的割礼仪式是部落女孩成为女人的仪式。

参赛指南,以及华赛还要多做些什么?

  作为中国新闻摄影学会努力打造的一项国际赛事,华赛组委会为之付出十多年的努力,是令人尊敬的。同时它也帮助中国的报道摄影师,不断以这个平台作为参照,缩小和世界的距离。在我看来,它是中国摄影师除了荷赛之外,最为中国新闻摄影界认可的赛事。尤其是华赛的评选,正好与新浪图片“摄氏2014”年度摄影师评选同步进行,很多来稿,基本在两个赛事都能看到。这也说明,华赛在中国年轻摄影记者的心目中,是一年一度和世界上最优秀的新闻摄影记者们一起,难得的同场竞技的机会。与荷赛近几年评选结果风格的飘忽不定相比,华赛反而显得风格稳健,注重传承。

  无法否认,在某些奖项的设置上,华赛还需要更加精准,比如本届“战争灾难类”和“非战争灾难重大新闻”,很多优秀的作品就由于分组过于集中,导致评委们难以割舍;而对于科技与文化类以及新闻人物类,却由于来稿水准达不到要求,两轮过后,就只剩下寥寥几组照片,导致今年继续大奖空缺。如果作为参赛的一个诀窍,下一届有心的摄影记者们不妨试试这类冷门项目,往往事半功倍。

  仅仅只是一场赛事,华赛要想靠近荷赛,或者自身实现跨越,还需要做得很多。比如在互联网时代尝试新的门类,或者通过社交媒体将影响力扩大到更多的年轻摄影记者群,鼓励移动终端甚至设立单项奖;再或者,整合国际资源,举办“大师级”的训练班。在互联网冲击下,传统媒体从业者环境恶劣化的同时,设立专门的新闻摄影的基金会;甚至,以大赛为平台,运营专门的新媒体产品,开发针对固定用户的工具性移动互联网产品。

  11年华赛,始于赛事,但绝不能止于赛事!


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人民摄影报


来源:人民摄影报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