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5-05-12 09:42
“大众审美文化”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可表述为随着社会大众物质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在日常生活中融进了越来越多的与物质需求没有直接关系的消费活动,人们在这种消费活动中却能享受到精神的或感官的快适与愉悦。因此,我们既可以说是社会大众日益提高的物质生活水平导致了他们精神生活需求提高,进而引起了消费文化和文化产业的勃兴,同时也可以说是在商业利益驱动下兴盛起来的消费文化和文化产业激发了社会大众的消费欲望、培养了他们的审美趣味、规定了他们的消费指向。这是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彼此互为因果。 那么应该如何看待这种日益发达的大众审美文化呢?
面对这个问题应该弄清楚的问题是:谁来看,谁来发问,谁来评价。 可能的立场不外乎下列几种:首先是消费者本身。面对审美文化最有发言权,甚至是决定权的当然是社会大众。他们用自己的直觉来评价,通过消费行为(购买、点播、选择频道等)来制约消费文化的生产。社会大众的评价标准和审美趣味肯定没有少数专家或精英知识分子那样“高雅”,但也绝不像一些人想象的那样低俗。我们看那些收视率高的电视节目、票房高的电影、畅销的书籍大多是有相当水准的作品。常常有这样的情形:对一部电影或电视剧,从大学教授、专家学者到工人、农民都一致叫好或一片嘘声。这说明成功的审美文化是有着实实在在的审美价值的,并不是一味迎合、媚俗、感官刺激就可以获得广泛认可的。至于选秀以及一些纯粹的娱乐搞笑节目,参与者众多,但精英知识分子大多嗤之以鼻,这往往是年龄上的“代沟”所致,并非因为社会等级或文化水准的差异。就中国目前的情况看,大众审美文化的市场主要是在大中城市。这里的消费者基本上都受过中等以上教育,相当一部分受过高等教育,他们并不是盲目从众的被动者,在当前这样不同类型、不同趣味、不同层级的文化现象交织并存的情况下,他们已经养成了独立选择的能力与习惯。面对这样的消费者,审美文化不拿出点“真材实料”来是不会得到他们的青睐的。对他们来说,大众审美文化是其生活的一部分,是他们在一天的紧张工作之余放松身心的有效方式。他们并不会对作为整体的审美文化进行任何评价,他们只是通过选择消费对象来表达自己的具体评价并进而影响其生产。看上去在言说领域消费者是 “不在场”的,但这“沉默的一群”却是对大众审美文化之命运与走向最有力的决定者。消费是消费者的权利,正如生存是人的权利一样。包括审美文化在内的一切文化消费都是老百姓的权利,没有人可以剥夺这种权利。其实平民百姓自古以来都有属于自己的文化娱乐方式,只不过在以往的社会中,他们的文化受到精英文化的压制与遮蔽,从来没有成为社会文化的主流因而也就不被关注而已。
其次是大众审美文化的从业者。这是伴随着从传统的“生产型社会”向消费社会的转移而出现的一批新型生产者。他们和以往的生产者最大的不同在于:既是生产者又是文化人,是以文化生产为己任的人。以往社会的文化人是精神文化的创造者与传承者,他们的创造性活动难免与物质利益有着某种关联,但本质上是创造而非生产,是个人化的精神活动而不是按照固定程序进行的大规模生产行为。而大众审美文化的制造者则既创造着文化产品,又遵循着规模化生产的种种规则,其运作模式与其他商品的生产并没有根本性差异,追求利润是其主要动机,其他诸如充分尊重大众趣味、制作过程精益求精、动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精神的与物质的资源等等,都不过是手段。因此,审美文化从业者有着身份的二重性:就他们所受的教育和接受的文化传统来说,他们大多属于人文知识分子范畴;就其所遵循的商业规则和追逐利润的动机看,则他们属于企业家或者商人范畴。这样他们在审美文化的制作过程就常常表现出身份的冲突,而这种冲突也就常常导致文化产品的矛盾性。尽管审美文化的从业者无不绞尽脑汁去了解社会大众的审美需求,但要想真正了解这种需求却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最后是大众审美文化的评论者,主要包括各人文社会学科的研究者和批评家。事实上,只有这批人试图站在一定距离之外来审视这种新兴的社会文化现象并从学理上和价值上给出自己的判断。毫无疑问,面对大众审美文化的勃兴,没有哪个社会阶层比那些持精英立场的人文知识分子受到的冲击更大了。尽管这个社会阶层在历史上经常受到来自政治权力的控制、压制与打击,但在社会文化上他们却总是处于主导地位,因为在以往的社会中,受到系统文化教育的人是很少的一部分,社会需要他们来传播知识与价值观念。但现在的情况不同了,文化不再是少数人掌控的东西,成为商业运作的重要领域。资本生产的逻辑已经由物质生活领域成功地扩展到精神生活领域。而且经过一个时期的磨合,在文化生产者与文化消费者之间业已自行建立起相互依赖的关系,而以研究、批评为己任的人文知识分子被无情地撇在了一边。当这批早已习惯于社会精英地位的知识分子对审美文化从最初的不屑一顾到不得不投以一瞥时,他们的心态是极为矛盾和复杂的。一方面他们不甘心自己社会身份的被动转换,不习惯成为各种新的文化现象的旁观者,另一方面他们在汹涌澎湃的消费文化面前又深感无能为力,对于这种“无主体”文化现象他们的主体性也就只能隐匿不见。更有甚者,实际上在消费文化的大潮中,人文知识分子大多也早已被裹挟其中,成为积极的消费者了。这样一来人文知识分子对消费文化或大众审美文化就保持一种既恨且爱的复杂态度:在一天辛勤工作之余,他们也乐于在电视机或电影院、网络游戏中寻求精神的轻松与快乐,但一旦进入思考,他们却又板起面孔来品头评足,选择某种批判立场。在大部分人文知识分子看来,大众审美文化只是消遣而已,没有深刻的意义与伟大价值。只有少数人认为这种文化实际上是代表着人类精神文化的一个新的阶段,表征着人类生活方式与社会结构的新的历史发展,其意义丝毫也不亚于文艺复兴时期出现的世俗文化。与传统的审美相比,大众审美的“程序”被大大简单化了。人们不需要经过专门的训练,生产者把一切可能的障碍都剔除了,其世俗化、简单化品格恰恰是对精神等级的消解,其隐含的政治意义正在于打破精神贵族垄断审美活动的特权。
总之,大众审美文化是一种新型的文化形态,它的出现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是现代科技、现代传媒、经济全球化、教育普及化、城市化等一系列因素所导致的必然结果,它的出现必将引起人们的生存方式、思考方式乃至社会身份改变。
来源:艺术国际-评论 作者:李春青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