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老朱:你好!
今天已是2004年的最后一天了。不好意思我现在才给你回信。其实在我心中早给你回过无数封信。
多年来,对中国当代架上水墨的推进,我们可以看到是从两个不同的角度同时进行着,一方面是从现代书法的角度——通过“去可读性”来实现,我知道你多年来都很关注这块,并参与其中;另一角度是从写实往抽象的转换——通过“去形象性”来实现。我更多的属于后者。而殊途同归,当代水墨越来越向它应该去的方向发展着。离开具体的内容,水墨变的更纯粹,更形而上,更有思想性。——也就具有了更泛指,更有永恒价值的可能。
“去掉”形象性和可读性以后,用“什么”东西和用“怎样”的方式才可以很到位的表达思想情感以及具有丰富而感人的意味,使之更有价值呢?这是现在普遍遇到的一个问题,,太多所谓新水墨和新艺术缺乏深入的表现,,有价值的精品呈现太少。可以激动人心可以屏住你呼吸的东西还是太少。你想买下,你想占有的东西并不多。我觉得作为学术性思考,对艺术水准的到位表现(不管你是什么方式),比对艺术方式的多样创新更重要,,所以每一种艺术方式中都应该有一些人来做挖地三尺的工作。
承蒙你的赏识,这些年我做了一些自己理解的、作为本土和民族的中国水墨在当下的某些可能的思索——怎么继续在架上书写和体现当下人矛盾的心境。你说你比较喜欢我的东西,说明我现在的“传达”相对有效——自89以后我苦恼和这多年的努力开始在产生效果。
为什么这么说呢,早在88年黄山会议的时候,我就提到过新艺术的语言建设问题,没有人喜欢谈这个问题,而现在情况虽然要好一些,但还是差不了多少——中国浮燥的社会经济环境,必定和浮躁的文化局面相对应。用中国的话来说叫“身在江湖,身不由己”。这些也怨不了谁,一切需要时间的洗涤。艺术家只能独立的做他看到的东西,只要他坚持。
如今媒介和艺术方式爆炸式的增长,而每一种方式还是有其自身语言体系的建设和摸索的过程,这需要积淀和梳理。因此我赞赏和支持你们的工作,我也乐于在当代水墨方面和你合作,我给你们的图片资料你们都可以使用,虽然里面也有我从未发表过的东西。
祝新年万事如意!
兰正辉在多伦多
2004-12-31
作者:兰正辉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