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美国博物馆倡议日:从不屑到理解,一个中国留学生的心路经历

2018-02-28 23:56

那年今日

一月份的尾巴,又到月末收集稿件素材的日子,我苦思无果,便随意点开各个海内外博物馆相关网站开启“浪”的模式,“浪”着“浪”着,美国博物馆联盟(American Alliance of Museums,以下简称AAM)官网的一则通知让我停驻在那一页,咋眼一看,2018年第十届博物馆倡议日(Museum Advocacy Day,以下简称倡议日)的注册报名已经接近尾声了,不禁感叹一声“都过去一年了啊……”

2018年第十届博物馆倡议日

对啊,光阴如梭,看着今年2月26日至27日的举办日期,时光似乎倒溯到一年前那段让我心理波动频繁的难忘经历……

始于“不得不”

其实,一开始,我非常抗拒这个活动,若非我所在的博物馆教育专业(Museum Education Program, The George Washington University)是其合作伙伴(同时有来自必修课的参会要求),我应该就自动屏蔽它了。我的抗拒起源于这个简单的英语单词“Advocacy”,“拥护、辩护、倡导”,在我看来更像“游说(lobby)”,为什么这么说?因为这个活动的最重要环节在于“国会拜访”(Congressional Visits),而国会拜访在那时的我看来就是一个“游说”的过程,对游说一词的天然反感也就给予了我对其先入为主的态度,其实直到行文前,我还是习惯称之为“游说日”,然而为了满足我自己的行文中立态度,还是决定使用“倡议日”一说。

倡议日活动目的非常明确,就是寻求国会对博物馆的相关法案与资金补助的持续支持。“为什么博物馆还需要如此大动作地去‘求’呢?”就是这个问题让我对此费解与不屑。而这样的费解与不屑就一直没有散去,自注册开始就伴随我的左右。

2017年倡议日合作伙伴图

1月末截止

美国博物馆联盟官网注册报名

2月26日

会场报到,见面会,学生倡议者会议,欢迎晚宴

2月27日

早餐,欢迎会,主旨演讲,主题报告,午餐会,各式座谈会,代表团分组讨论

2月28日

国会招待早餐,国会拜访,国会招待晚宴

2017年倡议日活动流程简图

不得不去的会议

从2月26日下午的注册开始,到27日一整天的各个主题的报告与资讯共享座谈,各式各样的“吹风会”就被编排得密密麻麻,无缝衔接着从各个方面为“国会拜访”做着充实的准备。

2017年倡议日会议安排截图

此处省略好多会议内容信息……(此处累得翻白眼)

实话,大部分报告会我都没太认真听,内容其实在分发的资料里都有体现,不过为了更好地向参会者传达,也就有了上述各式“吹风会”的必要,怎么说呢?这都是得去和国会的议员们会面了,礼数、心理调整与各方面数据的准备也就必不可少了。

会场与部分同学合影

虽然大部分“吹风”都被我左耳进右耳出了,但是还是有一些留在了我的脑子里,进而使我对这个活动的想法有了渐进的改变。

学生倡议者会议

就着周日(2017年2月26号)华盛顿的懒散,下午到会场报到,由于我是第一次参加倡议日同时也是学生身份,于是乎学生倡议者会议(Student Advocates Meeting)成了我在该活动的第一个会场。内容其实并不复杂,作为专为第一次参会的学生所准备的会议主要就是在心理上对参会学生进行鼓励和缓解不安。就这一个简短的介绍会(倡议日的概述,学生倡议者的重要性,去年参会学生代表的经历介绍等),使我紧绷的心理有了适度的缓冲,也让我因紧张与不安导致的费解与不屑有了一定的松动,使我慢慢从 “不得不”进入到“参会者”的状态。

我的名牌与手册

数据的准备

渐缓下来的紧张与不安,使得我在后续那一天的各式主题报告与座谈会时,有了更多的空间去思考,而其中大量的数据基础也为我空洞的内心提供了踏实的填充,渐渐从不屑迈入理解。

倡议日是由AAM主导的年度活动,这是一个面向全美各个博物馆开放的重要活动,旨在团结各州大中小馆(按照规定,受国家基金专项资助的机构是不可以参加该项活动的,例如:史密森尼学会下属的博物馆,美国国家植物园、美国国家公园等)的力量积极向国会寻求对博物馆与图书馆的支持。这就要求有多方面的庞大数据向国会证明支持广泛的博物馆与图书馆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在2月27日一天的“吹风会”中,来自美国博物馆业界与相关机构的负责人为参会者进行报告和主题演讲,都脱离不了大数据的支持。从“博物馆每年直接向美国经济贡献210亿美元”到“博物馆每年花费20多亿美元到教育活动”;从过去三年来的各州获得的资金支持变化到各州今年来的项目变化;从国家人文基金会(National Endowment for the Humanities)到国家艺术基金会(National Endowment for the Arts)再到博物馆与图书馆服务署(Institute of Museum and Library Services)的资助数据;从AAM到佛罗里达博物馆协会的进年发展数据;从教育活动到旅游资源开发……多个角度、兼顾经纬地诠释着博物馆事业的贡献与重要性。(拓展阅读:政府“关门”阴影下,看美国公众如何评议《博物馆与图书馆服务法案》)

轮番地数据轰炸,让我筋疲力尽,却也获益匪浅,这已不是一次简单的数据发布,而是一次业界发自内心的自豪,也是一次业界踏实的宣示,自豪博物馆事业的贡献,宣示博物馆事业的不足与期望。

部分州数据截图

最后的准备

系列“吹风会”后的傍晚(2017年2月27日),进入到最后准备环节,各自寻找自己的代表团,进行群体协商。

各自的代表团在会前就已经确定了,在注册报名的时候所有参会者都会选择各自的国会拜访代表州(主办方会建议选择与自身相关或熟悉的州,可以增进拜访的效果),随后拜访名录经由主办方与国会确定后,就可以确定相应的州参议员或众议员成为各自的拜访对象。

在拥挤的人群中,找到了哥伦比亚特区代表团(我只选择了学校所在地),协商并不复杂,选定主要陈述人,以及汇总大家希望表达的观点,交流的过程中,发现不少当地中小馆的代表都准备充分,从精品项目到现有困境都一一简洁明了列出。当问到我的意见时,我说出了内心压抑许久的疑问,“为什么博物馆业界要如此大费周章地寻求资金支持,因为在我的故乡,大部分博物馆都会得到稳定的资金提供,何须如此渴求?”,记得当时代表团中只有我一个是外国人,其他组员面面相觑,欲言又止。顿时觉得自己的话有点大言不惭的味道,道歉过后也就继续回到讨论“国会拜访”的细节上面了。

那天我进了议员办公室

2017年2月28日,华盛顿夹带凉爽的春风,让人神清气爽,西装革履,参加完国会的欢迎早餐会后,各自的拜访行程正式(9:30-17:30为国会拜访时间)启动,由于当天刚好遇到美国总统到国会参加咨询,安保检查比较严格,不过一切行程都比较顺利。

国会早餐欢迎会

美国国会

部分参议员和众议员联系表截图

代表团

国会拜访是以代表团的形式开展的,每个人都可以报数个代表团,而在实际拜访时若有时间冲突,则由各人自己决定。每个代表团的人数也是不定的,甚至会出现没有人的代表团,所以大会在拜访前都会做出协调,我所在的哥伦比亚特区代表团名单上就有41人,有的代表团只有1个人,2017年共有47个代表团成行,也就是说还有3个州是没有代表拜访的。

部分州代表团成员名册截图

拜访进行时

我的拜访被安排在下午两点,早早到了哥伦比亚特区众议员(Eleanor Holmes Norton)的办公室门口,和我的代表团汇合,最终大概来了10个人,在接待前台登记后,我们一行人被迎进了议员的办公室,会议在其首席秘书的主持下开始(Eleanor Holmes Norton众议员由于在参加总统的质询会而无法及时回来参加,由其首席秘书代为出席)。

我所拜访的众议员办公室

一开始大家都有所拘束和紧张,在简短地相互介绍后,代表团表达了我们此次拜访的目的,以及希望得到的支持,首席秘书则转达了Eleanor Holmes Norton众议员的问候和对我们的欢迎,以及他们之前为博物馆事业与哥伦比亚特区发展所做的努力,气氛也在一来一回中渐渐由紧张拘束变得活跃轻松,在代表团陈述人把汇总的观点表达过后,就是自由发言,在我看来这比较像一个故事会,这也是之前“吹风会”提倡的技巧,数据只需要提供文本,交谈时则是将各自的例子作为故事叙述,效果比数据要实在,也不会让人厌烦。

一轮过后,首席秘书突然把脸转向我说:“刘先生,你对中美博物馆有什么看法吗?”我笑了笑,再次抛出了我在上文所述的疑问,同时我思索片刻接着说道:“我非常感谢这次拜访机会,这是一次重要的心理变化历程,不过我现在还不能确定我自己的想法,因为这使我对中美博物馆业界生态有了不一样的感受,希望下次有机会和你分享”,大家都不约而同笑了。

会谈在获得Eleanor Holmes Norton众议员会继续签署联名信支持相关法案的推进的首肯中接近尾声,道别了首席秘书,代表团散去,继续各自的后续行程。

2015-2016年度部分参议员和众议员签署联名信概况截图

匆匆归去

国会拜访结束后,在国会图书馆举行了国会的招待晚宴,我在晚宴举行到一半时,就拖着疲乏的西装革履,搭上前往阿灵顿的公交车,穿过霓虹灯闪烁的街道……

在理解中入眠

到家,躺在床上,那夜,我久久不能入眠,身体是累的,思维却是在飞速运转,反复思索着自己的疑问与那两天的所见所闻,我似乎理解了一个问题。这是美国大部分博物馆其中的一个重要的动力来源,有限的经费支持对于美国大部分博物馆而言都是难能可贵的补助,他们需要在精益求精的基础上运用来自不易的经费,同时为以后的经费寻求更多的资助,也就从本质上要求博物馆自身开发出更有魅力的项目以及做出更为独特的贡献。这一系列的良性循环不仅促使美国博物馆业得以较为良性的发展,而且为美国公众提供了更多有实际效用的文化服务。同时,每年一次的倡议日活动,也是为中小博物馆提供发声的渠道与平台,为业界与国会提供一个最直接的信息交流与沟通途径。恰恰是这样的“渴求”让博物馆学会“珍惜”也让博物馆了解“不易”。我也从不屑到理解的变化中安然入眠,在梦中回味。

一年如斯,不知今年春意是否依旧,不知那年穿梭的走廊是否依然人流涌动,不知是否有另一人也在经历令人难忘的心路跌宕……

图片源自作者拍摄

作者/编辑:Mark仔#City

来源:雅昌艺术网 作者:Mark仔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