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如果以1989年中国现代艺术展作为一个特殊美术时期的终结,那么在这个结点的前后,我感受到中国当代美术的巨大变革,同时也看到我们正经历着一个复杂,沉潜,期待的时期。
谈到变革,应该说最大的变革是打破了僵化、单一的审美模式,使艺术的创造力得以解放。艺术家回到了艺术的本体,一方面对传统文化进行反思和重新认识,另一方面吸收、引进西方现代的文化观念,主张与世界文化同步,无论从艺术观念到艺术手段都进入了多元状态。
’85新潮美术运动导致了中国现代艺术大展,该展是对80年代中国现代艺术的回顾与展望。就新潮美术的作品而论,它的意义与价值不在于是否有独创性,而在于对既定模式的突破与批判,因而它需要提出一些全新的,与现实相悖的视觉样式和艺术观念。其中有模仿,也有创造,值得欣慰的是,新潮美术运动产生了一批有创造力、有才能的艺术家和理论家。我时常想:如果新潮美术运动按其自身规律发展下来会是如何呢?有人形容新潮美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给人以过客般的突然与短暂,这种描述令人悲观。潮涨潮落是自然规律,新潮美术无论从其自身或客观上讲,都会有高潮与低潮的时候,这种阶段性的平静和退潮,只是暂时的,它预示着一个新时期的到来。
如果说’85新潮美术的意义旨在破环与批判方面,那么今天我们面临的不应是沉寂与期待,而是建构与创造,将批判的形式转化为创造的形式。一种潮流不可能永远继续,它需要新的东西替代,作为一种批判形式的潮流已经完结,但它是建立和创造的前提。
在人们庆幸中国的艺术从单一转向多元的时候,我亦担心某种现象会阻碍艺术个性的发展,当下的美术似乎仍有一种清晰可见的模式,相同的图式、相同符号比比皆是,已成为一种流行状态,这也许是艺术家之间自觉与不自觉的偶合,但这只能表明作者创造思维受到了某种局限。
艺术最终是讲究独创性的,毕加索,马蒂斯,布朗库西和亨利·摩尔,他们的作品就象他们自己一样,绝无仅有。我以为要建立新的视觉形象,必须尊重艺术的原创性,艺术家要有强烈的求异心态和逆反行为。一个画家通过长期努力而寻求到的一种语言,需要按自己的方式去加以完善,从而达到极至的境地。切忌蜂拥而至,使某种有个性的创造,成为群体的共性的东西。有时候人们也会对其赋之以地域性、民族性的色彩。但对艺术家个人而言,有地域性、民族性不能代替个性的创造。
载于《艺术广角》1991年第2期
作者:傅中望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