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巷小桥多”、“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一条水巷弯弯流,水巷的船儿轻悠悠,巷边桃花胭脂色”……许是“文化一脉”的缘故,生于无锡、长于无锡的我,对苏州、特别是对苏州园林有着一种特别的情愫,在中学时代就已经把苏州有名或不甚有名的园林景点几乎都走了一遍。
今天,翻看博艺网推出的“曾三凯艺术网络大展”,见其中竟有着“苏州园林”专题,心中对画家顿生亲近之感。逐一欣赏,更构起了我心中对苏州园林曾有的美好回忆,恍惚之间似乎又置身于“小桥流水人家”的意境之中。
苏州园林,在造园艺术上倡导“移步换景、以小见大”、“模山范水,叠石疏泉”,以小巧、自由、精致、淡雅、写意见长。其造园艺术与我国传统的文学和绘画艺术具有深远的历史渊源,特别受到唐宋文人写意山水画的影响,是文人写意山水模拟的典范。中国国画讲究疏密有致,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注意景物高与低,近与远的变化与层次。同样,苏州古典造园艺术也巧于布局,运用建筑、假山、水池、花木、巧妙地把全园划分为主次分明、疏朗相间的大小空间,组合成各具特色的景区,并善于借景和对景等造园艺术,追求从园内各个角度观察都能尽可能多地观赏园内景物,即使在屋内、院内,也能通过窗户和漏窗等观景赏景,“不出城廓而获山水之怡,身居闹市而有林泉之趣”。
曾三凯笔下描绘的苏州园林,在章法经营中借鉴了由立意而组景的造园法则,将园景作了适当的裁剪和借移,以求得“小中见大”的效果。苏州多水,园林也多水,故而图中多以淡墨渲染,以浓墨破之。斑驳的院墙、曲折的游廊,是最主要的表现主体,画面因此而打开撑满。同时纳入一池吹皱的春水,更显水气氤氲。水阁亭榭,假山荷池,湖石剔透,锦鳞游水,苍郁的树木间书斋掩映;加上随意点缀的漏窗、卵石,和随风摇曳的柳梅,以动衬静,虚实相生……所有的一切,遂将苏州园林美景,以及园景中的文人雅趣表现得情景交融而引人入胜,让读者感到身在园林中的温暖和舒展,整个画面由此而变得可观、可居、可游。
曾三凯似乎没有复现过某一处具体的名园旧苑,而是因心造景,借助笔墨“造园”,抒发怀古思旧之幽情。在气韵上体现出氤氲淋漓、幻化空潆的艺术特点,作品中墨气郁勃,滋润洒脱,率意而蕴藉,奇险而秀润,特别是巧拙相生、浓淡渗化造成的离奇苍古感,给作品平添了几分虚静与神秘。尽管不是某一处苏州园林的具象表现,但曾三凯笔下的园林又何尝不是人们心中的苏州园林呢?!苏州园林的妙处只可意会,不能言传,只能自己去看去体验,而不是文字和语言所能描述的。曾三凯通过自己的笔墨表现出了他心中的苏州园林,巧妙地展示了苏州园林诗化、“人”化之美,让人在画外、在心中舒舒坦坦地享受一番园林间物我交融的本味。
游苏州园林,心要静下心来,慢慢品味,慢慢体会。观曾三凯的画,似乎也应该这样。
作者:半谷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