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江南可采莲

江南可采莲

                                                                  李群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一首汉乐府,一幅常咏常新的画面。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

是啊,没有什么比江南莲更能触动人们的田园思恋,也没有什么比江南莲更让陆越子梦绕魂牵。

吟着它,陆越子心潮潋滟。

夏荷播彩,秋莲流嫣,历经多少风雨与云烟?

画莲三十年,他渐致高远。

 

 

青莲,又称菡萏、芙蓉;亦称水芸、泽芝等,从古到今,文人雅士赋予其诸多情感:“涉江玩秋水,爱此红蕖鲜。攀荷弄其珠,荡漾不成圆……”“浮香绕曲岸,圆影覆华池。常恐秋风早,飘零君不知。”“东林北水塘,湛湛见底清。中生白芙蓉,菡萏三百茎……”

生长在“儒风冠东南”水乡泽国的陆越子,定然和诗人们一样,与那满池清凉有缘。

不然,他为何幼时就喜在屋后的河塘旁流连?

划着船儿,穿行在浮萍间;头顶荷叶,和小伙伴忘情耍玩,那油油葱碧,着实染绿了他的少年。

长大了。

上学了。

在古都金陵,在文脉深厚的南京师范大学,沐浴在一代宗师徐悲鸿、张书祈的余晖下,越子开始诵读“荷”的宏大诗篇。

曹植的《芙蓉赋》。

周敦颐的《爱莲说》。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

而青藤的淋漓、八大的简约、白石的天真,更为萍荷罩上一层大美光晕。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曾经的佛国四百八十寺,想必寺寺绽青莲。那楼台荷池飘出的幽香,仿佛至今袅袅不散。

浸润此间,越子少时心田孕育的种子便破土发芽,拔节向天。

莲,高洁,清廉;荷,纯净,不染。

那么,就把它当做永恒的艺术母题吧!

以荷为友,以莲为师,将笔对着一池姹紫……

 

 

尊闻行知,专心致志。

常常是驻足池边忘记了流年。

勾映日红霞,涂碧叶接天。写生,绘影,笃行不倦。悲鸿留传的道统在留校任教的越子身上发扬光大,从生活中提炼,从传统中撷取,凭聪慧,靠勤勉,很快,越子笔下的芙蓉便蜚声秦淮河之畔。

清秀,灵动,不枝不蔓。绿萍摇曳着雅致,红衣流溢着悠然。尤其是其中氤氲着的水气,晕散化变,生发自然,似在述说芙蓉亭亭净植的内涵……

“在他的画中,究其用笔,纯从形式的角度看,已能将多种审美要求集于一身。基本为中锋勾线,但又能侧锋取势,轻重缓急,顿挫提按自如。所留笔迹沉稳流畅、凝重飘逸,已不局限于书写性用笔或造型性用笔,而是性情使然,根据画面中的审美和取材需要,一泻千里,不碍于心,具有强烈的宣泄性特点。这种集书写性、造型性和宣泄性用笔于一体并注以舒展野逸之内质的运笔方式,在当代花鸟画家中极为少见。”评论家如是评说。

比笔法更重要的是,人画莲,莲亦化人。在读写荷的过程中,于莲营造的清辉里,越子心态有了变化,品格渐渐升华。

似乎明晓了道法自然之理。

似乎感悟出清虚无为之禅。

莲是禅?禅抑或是莲?

 

 

以莲的心境画竹、画梅、画三秋桂子、十里琼花。

桂子散发芳馨,琼花绽放光华。

真真一片盎然新天。

长枝的线条简练。

老干的劲节伟岸。

青萝有勃勃生气。

苍藤有不群的拙捍。

还有水仙的清冽、海棠的美艳;还有牡丹的雍容、芦苇的思念 ……

其色彩峻丽、构图奇崛,气度洒脱,形象阔大,“简逸中含繁茂之色象,平淡中见绚丽之华意。”

好一池碧玉江南。

已故著名美术评论家张学成赞曰:越子综合能力和表达技巧的提高,使他获得了“原创”的学术地位,在传统写意花鸟画的基础上开辟新路,独树一帜,非同寻常。

非同寻常的还有越子遭遇不幸,造成右臂骨折后,他奋而用左臂挥洒的壮举。

试想,突破固定的思维,改变多年的习惯,一切从零开始,何其艰难,“真是异想天开。”“等几个月胳膊痊愈再画就是。”面对众人的猜疑和不解,越子抬着打着绷带的右臂,微笑着上路了。

“问子何处去,出采江南莲。”

一个月后,他捧出了长达10米的荷花手卷。

千种清姿竟平添一种生辣之趣和阳刚之美,所谓出其不意,拙重更胜往昔。

观者无不叹羡称奇。

其毅力、其意气,“如竹苞矣,如松茂矣。”

拥此雪操精神,人生怎不“灿如碎锦”?

 

 

青莲,青了。

红蕖,红了。

荷塘涂上耀眼的斑斓。

画者收获夏日的烂漫。

作品入选第七、八届全国美展,获全国首届花鸟画展一等奖、徐悲鸿奖学金创作科研奖。《怎样画荷花》、《怎样画芙蓉》、《怎样画紫藤》、《中国写意花鸟画技法》等二十多部专著由江苏美术出版社出版,主讲的《中国画花卉画法》光碟一套12片向全国发行并在十余家省市电视台播出。

“江苏花鸟又一人”、“帜动金陵,声动海内外。”、“从传统走向现代,刷新艺术面貌的典范。”、“越子之道,既正大又崎岖;越子之艺,既娴熟又生拙;越子之人,既老道又率真……”

美誉褒奖,如云纷起。

越子却没有在花间沉醉,透过荷塘岸边的竹影,他看到了远方飞翔的大雁。

 

 

鸿雁,在天上。

对对排成行。

天苍苍,雁何往……

鸿雁,鸣唱着穿过荷塘。

烟雨迷离,落木簌响,水草相交,北风渐凉。

秋来了。

红霞谢去铅华,翠条显露颓黄。盛衰转合,岁枯岁荣,多像起伏跌宕的人生。

悠远的乡愁袭来,淡淡的忧伤涌上。

凝望塘中苍茫,越子心生悲怆,我知荷吗?我知何?

知何?知何?大千世界蕴藏太多的玄学。

残荷瑟瑟,引人思索。

“夜深从僧寝,独起绕池行,欲收一颗子,寄向长安城。”

冷峻的瘦梗和孤寂的身影一同唱和。

静穆的月色中,他看到了飞鸟的投影,听到了寒叶的呼声。

过去与现在,刹那与恒定;沉淀与提升,喧嚣与从容,一一而来。

思生命的运动迁流、自然的生成变灭;悟物象与气质的统一,客体与情感的对接……

乘物以游心。

秋水充盈了生命底气,晓风鼓荡起心灵的翅翼。

“知何堂”舍妄归真。

徐徐进入“明心见性”、“月到风来”之境。

扬枝净水/遍洒三千/悟空八德利人天/福寿广增延/灭罪除衍/火焰化红莲……

 

 

红莲!红莲!

莲骨凛然。

莲影美焕。

淡去了往事尘埃,洗刷了岁月灰霾;少了妩媚,多了强韧;少了娇嫩,多了逸韵。壬辰仲夏,越子推出的“逸品青莲”画展,大气流贯,风神洗练,从一个侧面映现了这种嬗变。画家以直承八大、缶翁的胆敢独造和对自然纯真而深邃的观照,变泼辣为澹荡,化斯雅为卓醇,使作品积健为雄,返虚入浑,洋溢“浩浩乎荡胸之气,谦谦乎君子之风”,蕴籍“和谐共生、天人合一”的况味。最是情之所至、半梦半醒时,寄兴盘礡,随机触发,心手双畅,物我两忘,放笔形外,自由泼洒,“瀚然而云,莹然而雨,泫泫然而露也。”任其墨色顺势渗化,像“窑变”一样呈天成之妙,实现由形而下的抽象到形而上幻象的飞跃。此时,荷塘有多宽广,墨色就有多辽阔,花是浪,叶是波,波浪翻涌,奏起浩大嘹亮的歌……

 

作者:李群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