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室雅,何陋之有?

我们几千年的文化不只昭赫于先人超脱出世的心灵追求上,更体现在生活日用的审美趣味中。

清居小斋,与雅友朋,谈玄论道,摹拓碑帖,弹琴唱和……

至若一几一案,一草一木,在栖息游赏之外,更投射着主人的审美情趣。

文人为筑就诗意生活追求奢雅之物,「远实用,而近审美」,若以今人的艺术洞见来印证古人的闲情性灵,则清介孤高外更具生活的情味。

人之所乐,于欢场中享娱情,在清境中得睿智,而后者之乐尤深。古人常言:闲居可以养志,诗书足以自娱。

觅一清居,内省自观,恐怕才是人生最高的乐境!

白居易作《庐山草堂记》、刘禹锡著《陋室铭》、归有光书《项脊轩志》,清室中尽得性灵之安养。清居,是中国人最特别的行乐法。

树木合边,终日规啼,看看叠山理水、曲径通幽的园林,把玩移日,闲适漫临;

看看清新脱俗、曼妙恬静的案头文玩,便会知晓古时文人是如何在自己的小天地里修身养性、物我两忘的了。

如今人在繁华之世,若要寻一刻清静,自当以素物为伴。

一把浑朴的陶壶,装满辽远的山野之心;

一尊简淡的泥炉,燃起幽幽的煮泉之趣;

一件素净的茶杯,邀来久违的会心之友……

在素物的空境里,我们寻回了对生活的热忱之心。

黄庭、楞严、南华、周易,文人一旦无涉功名利禄、声色犬马,随处可见细雨湿衣、闲花落地;

品茗、仿帖、课子、默坐,墨客一旦摆脱稻粱之谋、余财之诱,何愁缺少棋中之意、竹外之情。

正所谓:小院一座,几度春风几度雨!陋室三间,半藏柴米半藏书。

雅室何须大,花香不在多。清居净舍,不在宽庭广宅,只以畅怀为真。苏轼曾叹:清风一榻抵千金;

如此境界我辈虽不能至,但心可感之。

图 |文人空间&香积山房,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END ---

来源丨月印池文化

出品人丨王成业

编辑丨《私享艺术》全媒体运营中心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