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张旭光行书艺术特征简析


张旭光,字散云,一九五五年十月出生于河北省雄安新区安新县。曾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副秘书长,评审委员会副主任,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秘书长。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草书委员会副主任、荣宝斋艺术总监,荣宝斋书法院院长。北京大学、中央美院客座教授,清华大学张旭光书法艺术工作室导师。






张旭光倡导“重读经典”,所提出的“到位与味道”“发展新帖学”“激活唐楷”等书学思想以及他的创作,广泛影响了中国当代书坛。综观其行书,善于将现代审美意识融入对传统经典的把握,依据书法创作条件的改变(笔墨纸等)重新建构起符合时代的二王面貌。下面从三方面对其行书艺术特征作简要分析。

一、“韵”
苏轼认为书法的“韵”“积学乃成”,黄庭坚则认为需“广之以圣哲之学”,这都说明“字外功”对于一名书家涵养书内之韵的重要。张旭光先生提出了书法家“3+X”的标准。“3”即道德、文章、书法本体。张旭光认为道德对于书法艺术是有具体价值的,只有在做人上有高品味,才可能感染人,才有资格感化人,才能为更多的人所接受;同时没有文学功底、诗词表达力的书法家不是大家,也成不了大家;当然书法家更要具备相当的书法技法和艺术水准,要做到既到位又有味道。“X”是一个变量,可以是任何一门姊妹艺术,如美术、舞蹈、音乐等,这些与书法在线条、造型、节奏方面都是相通的。


基于此种定位,张旭光严格要求自己,小到不随地扔一个烟头,大到尊师重道,奖掖后学,静心临池,他对自己都提出严格的要求并恪守始终。他创作了大量的诗词作品,感怀山川、咏叹人生、品读书法,如《腊日题郑板桥六分半书》:“笔墨因人传不朽,清风清品看石竹。六分半书可论乎?一碗夹生腊八粥”;写沙尘暴的,“风吹一夜雨狂后,穹宇随心处处蓝”;关于书法的《再临圣教序》“出没风波三十载,半舱虾蟹少长鲸”。在书法艺术创作中,他更是践行自己“到位与味道”的理念,苦心临池,精研细磨,终以“非典”期间数十遍对《集王圣教序》的临写实现了自身书法的极大跨越。
张旭光书法的“韵”一是体现为法度从容。其行书作品从“二王”出,以王氏为底,适当融入颜鲁公的宽博。笔法大胆,节奏鲜明,观之有似王非王之感,却又能够让人将之定格在晋人经典的面貌上。二是体现为厚重典雅。其行书线条沉实,中锋使转中加入侧锋的擦抹,润如春风拂面,辣如干裂秋风。三是体现为酣畅淋漓。其作品纵横取势,一行之间偶尔看似松散,实则势到力到,上方蓄势,下部承接,接续形成奔涌而下之感,观之令人神情驰骋,畅然痛快。

二、“势”

势在书法中主要包括“笔势”“形势”,书论中的“笔势”即是“笔”的运动状态,也是“锋势”“画势”。而形势则更多指的是“形”“体”“字”三个方面的状态。[1]这里因行文需要,我们仅就字势对张旭光行书做一分析。
张旭光行书注重取势。尽管其对集王圣教序浸淫多年,但不囿于王羲之的面貌,而是将自己早年在颜鲁公楷书中积淀的宽博加以融汇,辅之以姿态、空间的调整,通过部分夸张,形成了自家面貌。他主要通过以下手法将二王的字势做了调整。一是夸张局部。如“相”字,在《集王圣教序》中,左侧“木”旁向左、上两个方向舒展(王献之行书处理与其父相似),但张旭光在保留了向左舒展的情况下,压低上部,同时扩展右侧“目”部,顿显字形开张宽绰,对比明显。这似乎与苏轼行书相近,但其如此艺术处理的依据主要是对颜真卿多年的研习与理解。二是空间对比。当代中国书法的审美毫无疑问较古代有了一些变化,其中最为主要的便是通过强调空间的对比形成字内动势,达到生动灵活的艺术效果,有人认为这是受到了西方构成的影响,其实这些方法在我国唐宋以后已经具备端倪,到了当代只不过是对其进行了强化和夸张。如张旭光“相”字右侧“目”部的内部空间,就是他运用这一手法的佐证之一。三是用笔丰富。应该说古人的笔纸使用情况我们无法进行充分的还原,只能从一些文献资料中略知一二。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他们创作的尺幅远不如当代的大,这主要是由于当代书法的功用性产生的变化所致。所以大尺幅作品创作起来就应该用适合其要求的纸笔和笔法。张旭光先生在这一点上的探索是成功的,他用长锋羊毫做大字行书,借助笔毫的充分柔韧写出了更为丰富的笔画线条和墨色变化。

三、“新”

这里的“新”主要是指面貌上的“新”和理念上的“新”。
张旭光行书开张中透着温和,流美中裹着含蓄,初看似无惊人之处,细品方知其于挥洒间以理性把控着韵味的丰富和统一。其于理念、面貌上的新,首先是将二王放大书写而不失晋人风骨。流传于世的唐人摹二王手札皆在方尺之间,尽管可以运用现代技术将之放大到任何尺寸,但当代人仅凭手眼实在难以创作出与之神韵仿佛的作品。张旭光做到了。笔者曾亲眼见到过其于六尺整纸上放大临摹的二王尺牍,其形虽非惟妙惟肖,但精神风骨一眼望去实在是纯粹的晋人味道。其次是融入当代审美理念重塑二王一脉。如前所述,张旭光以长锋羊毫在生宣上恣意挥洒,却能得二王三昧,一方面凸显出实践其提出的“到位与味道”理念的能力,另一方面更是其尝试当代人放大书写二王的成功案例。这在当代书家中实属凤毛麟角,故而开创了当代展览环境下对二王书风全新视角的解读。第三是提出了一套学习二王行书的理念,这在其所著《行书八讲》中有详细的介绍。这一理念在其教学中的成功应用已经证实了其合理性与可操作性,许多在当代书坛崭露头角的书家或多或少的受到了其影响。所以,张旭光在弘扬二王一脉书风方面当属勇立潮头手把红旗者。


正如姜寿田先生在《新帖学价值范式的确立——张旭光帖学创作论》中所说的,“在当代帖学转换中,张旭光无疑是一个开风气之先的人物,他以自身对二王帖学的深入研悟和卓荦实践,将当代帖学的实践与认识水平推到一个新的境地。” [2]

参考文献:
[1]张炳麟.书法“势”论[D].河南大学,2014.
[2]姜寿田.新帖学价值范式的确立——张旭光帖学创作论[J].中国美术,2012(04):89-91. 
(作者:刘世斌;单位:保定学院;基金项目:河北省文化艺术科学规划项目“雄安新区近百年书法人物批评”(HB17-YB006))

来源:北兰亭












免责声明:本文转自网络,文章仅代表原作者个人观点,转发仅为交流,其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


作者:言恭达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