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研究(1)
读王朝闻《我爱八大》(1)
——《不务虚名》篇
刘晓林
王朝闻先生,中国当代的卓越文艺理论家、美学家、雕塑家、美术教育家。《论语·里仁》曰“朝闻道,夕死可矣”。这是先生名字的由来,而略有不同的是先生闻道甚早,传道甚久——他的大名自然不虚,他的人生自然不虚。《美学概论》等力作自然证明着他那不虚的大名和不虚的人生。近日读他的《我爱八大》,九天居士有些许的感受。逐篇作记,或同或否或商榷。
对于整个中国艺术界甚至中国文化界长期以来存在“走向世界”的提法,这里面有着许多需要商榷的地方。中国与世界是什么关系?包含与被包含吗?不尽然。它们在此关系下还有着重合的部分,即它们有着“交集”。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的艺术和文化自然而然地属于世界,之所以出现类似“中国艺术应当进入世界”、“中国绘画应当挤进国际市场”的认为,更大的原因在于艺术和文化所属地域的“发言权”问题——与艺术和文化本身的优劣关系实在不大。这个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而是缺少能做到公平、公正判定何者为美的BIGMAN。山在那里,水在那里,没有见过的却大有人在。画商也是艺术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各有所需使得流通产生,流通的存在离不开交易的进行。世界上事物的发展在或有声或无息地“运动着”,艺术品不可能长期静静地被艺术家或其家属所拥有——流通使得它们能给人类带来更大的精神满足和灵魂慰藉。
社会的发展促进了各个国家艺术文化的交流。事实上,事物只要存在于宇宙其必然要受到其他事物的影响,人类更不例外。我们需要明确的是,事物的属性当由其构成主体来决定。换言,东西方艺术都有自己的“根”。失去了“根”的艺术将没有归属,只能是无“家”可归的泛艺术。当然我们并不排除能够打动全人类的伟大艺术的存在!而你我只要静下心来仔细琢磨,一定会发现它在具备优秀艺术共性的同时也拥有着自己独特的“DNA”。也许有人会感到玄妙,我不这样认为。事物的共性(“一”)和事物的差异性(“二”)是天经地义的存在。包括中国在内的艺术没有必要一味去与“国际接轨”,当艺术的创造者将自己的真情实感发于画面时,你们已经与国际融合在一起了!艺术上需要融合吸收,它更需要“我之为我”的独特性。即使你做到了“齐白石第二”、“小毕加索”,又有何用?主观与客观、偶然与必然充盈了整个宇宙,名气与“票房”不能与艺术成就作等。基于此,一个国家需要声名显赫的大佬,更需要命运不济的无冕之王。没有后者的国度将是表面繁荣的海市蜃楼而已!
一个人在某一行业想有所成就,其抱有自己的目标很好,但不能太明确。比如,你想跑到正东方;你必须要在奔途中根据地球的偏引力、你所处的(东、南、西、北)半球来调整你的直线运动。否则,你无法到达正东方。自然为大美,水到渠成是艺术的最佳“方式”。艺术工作者要深谙寂寞之道,寂寞容易产生平静,平静容易导致深度。好的艺术不在表象的缤纷夺目,而在于它是否具备足够的内蕴。真正达到“静水流深”的艺术品,也许一时埋没;随着人们认识的提高,其定当大放光芒。
人这种自以为是的高等动物极易被虚名遮住望眼,短暂的艳阳高照就以为碧天永恒的人实在是多之又多。历史会跟人开玩笑,人更要知道自己的斤两。历史岂能容的人类戏弄?艺术工作者的感悟有多深?心手是否双畅?修为够不够?这一切都隐藏在画面中。丹青圣手的出现哪能那么容易?认真研究一下八大山人吧!
作者:刘晓林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