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SCOPE 2020之年度风华人物 | 艺术客 · 2021春季刊

2021-03-26 10:56




2020年是魔幻的一年,疫情使艺术圈中的展览活动锐减,艺术工作者的活跃度也因此有所下降,但他们的思考与创作从未停止。随着国内新冠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五月开始,停滞许久的艺术文化活动逐渐开启,我们在更多公开场合上,看到了他们的身影。而在这样的特殊时期,他们为身处疫情中人们的精神生活,带来了新的希望与信心,艺术的疗愈功能也格外被凸显与珍视。


在2021年刚刚开启之际,《SCOPE艺术客》2020年度人物盘点从“年度风华人物”“年度卓越人物”两个方向,结合专家意见以及自身平台的关注点,对2020年艺术人物进行了梳理,将他们再次呈现在大众面前,让人们重温那些曾经被鼓舞与激励的时刻。这不是严苛的评选,也不能涵盖所有努力前行的艺术从业者,因为艺术本就没有固定的规则,不能用刻板的条框,将其数据化,它更强调的是一种可知与可感。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那些闪闪发光的艺术人生。

( 以下按姓氏拼音排序 )



年度风华人物


蔡磊

他“赌”赢了,但是绝不止于此



2014年,蔡磊凭借首次个展《毛坯房》系列作品,一举成名。他在少年时期就表现出艺术方面的天赋,之后进入鲁迅美术学院附中,又考入中央美术学院学习雕塑专业,后考取央美硕士学位,现在是一名职业艺术家,他的艺术之路看起来走得很顺。从学校的象牙塔走入社会后,生活等各方面的现实压力令人清醒且被动,蔡磊将学艺术这条路比喻成“赌途”,跟大多数已经离开北京、放弃艺术的同学们相比,他“赌”赢了。他是幸运的,但这一切亦是其勤奋与天资使然。


2020年,蔡磊的全新个展《单元》在当代唐人艺术中心亮相,展现了其作品的新方向——关于日常叙事和身体经验的感知。疫情的突然爆发,打乱了他原本的创作计划,却给了他新的灵感,给其作品方向带来了变化。蔡磊从2014年至2016年间三次个展,迅速建立并明确了自己的艺术语言,三级跳式的成长速度,推进了其对空间和透视的把握与探究。本次展览作品更关注艺术家自身体验,重视本我感受,材料与载体向更多元的维度迈进。这是其《毛坯房》式创作风格的延伸,也是全新语言的尝试。雕塑与二维平面作品相比,立体空间与观者的互动感更强。所以, 他运用艺术创作再现生活日常并纵向深入到更为广义的公共生活,更能引发社会讨论和关注。在此次作品中,蔡磊还尝试了跨学科的方式,将雕塑与绘画结合,形成了区别于雕塑、装置或者绘画的一种特殊 艺术语言。


“单元”只是当下,但未来还在脚下。蔡磊的下一跳令人期待!



对话蔡磊

Q:2020年因为疫情,你原本的展览主题计划被打乱,但大家对这次展览的呈现各方评价非常好,对于本次个展你最大的感触是什么?

A:这次展览是一种身体感知与思维本能的当下创作,区别于平时原有的创作方法。面对疫情的出现,令我发现原计划创作的无力感,必须要打破这种感受。


Q:2021年会延续这个方向继续吗?

A:世间变化太快又无常,2020发生在我身上的事太多,是一种心理与身体的考验,我已不敢预判事物的发展。正常情况下,每个时期好的作品我会留下来并在原有基础上生长推进。


Q:从近几年展览中看到你一直在寻求雕塑语言的突破,这个过程对于你来说难吗?有瓶颈期吗?

A:雕塑语言突破真的很难,它有很多限制,不能走偏。瓶颈期很正常,也是发力的助推器。也许人内心都有自认为的使命感,我试图把雕塑这门艺术语言往前慢慢推进,呈现出更当代的感受和个人创作的体系。在传统经典的方法基础上探索新的雕塑语言可能性。


Q:2021年有展览计划吗?有什么新的想法能跟我们透露一下吗?

A:这两年在筹备美术馆个展,计划的想法会被突如其来的各种因素所打破,自己都不确定和相信了!



葛宇路

 “网红”艺术家的“极限挑战”



葛宇路在艺术圈的走红几乎是一夜之间的事情,对于还在大学时期求学阶段就有自己“代表作”的艺术家来说,他成名的很早。2020年上半年因为疫情影响,葛宇路工作上暂时停摆,但在下半年疫情有所好转后,他于北京公社和广州扉美术馆连做两场个展,对展览的可变性进行了全新的尝试。他依旧灵气十足且全力以赴。


北京公社的葛宇路同名个展是其2020年的首次亮相,本次展览还一举获得画廊周北京评选的“最佳展览奖——创新奖”。画廊中的电子屏幕循环播放其之前所做项目的视频片段,在展期的一个多月里,他每周都会选择几天骑行往返燕郊住所与北京画廊,此段路程全长30公里,展览期间的所有用电,皆由艺术家利用一辆经过改装过的自行车来实现。但其中也伴随着“意外”,一次是观众的热情观展使其电力不足,另一次是因为北京疫情,燕郊进京政策收紧。尽管这种始料未及的事情让葛宇路与画廊紧急调整了预案应对,但这并未对展览本身效果产生影响, 它使艺术与社会生活产生了更加直接的关系,并且让观众切身体会到了这种联系。葛宇路向身体的极限发起挑战,利用自己微乎其微的能量为展览与观众带去竭尽所能的最好体验,这也是他作品中最硬核的部分。


在广州扉美术馆的个展“搞搞震冇帮衬”四个多月的展期内,艺术家每周会代替一名美术馆员工上班,同时记录自己工作的过程、感受以及接触到的文件,再将这些进行整理扩充到自己的展览当中去。葛宇路希望通过此次展览中身份的转变,削弱艺术家的特权,尝试对劳资关系进行反思甚至改变。尽管面对很多现实问题,通过一个艺术家、一次展览的力量去改变现状是很难的,但是他表示,现在看到状况有所改善,就已经很欣慰了。


葛宇路善于利用大众传播的媒体渠道,巧妙地用比较保守的方式对社会以及政治问题进行转化,让观者可知可感,与其形成共鸣,引发感慨,这种黑色幽默式的趣味性令人反思。诚然,我们每个人都在局中,当我们在谈论、忧虑的时候,葛宇路选择用艺术的方式呈现出来。我们感慨于他的脑洞天马行空,但这不正是年轻人身上最可贵的品质吗?



对话葛宇路

Q:用一句话描述2020的工作状态是什么?为什么?

A:闲了喝稀,忙了吃干。疫情来了,隔离在家,一切事情都停了,但可以在家看看书,陪陪家人。后来夏天复工复产,连做两场个展,整个人累趴。不论哪种,都似乎还挺有收获的。


Q:介意别人评论你是网红艺术家吗?对于以前拥有的成绩如何寻求突破?

A:不介意,标签化的认知虽然方便,也会简化很多有趣的细节,我拦不住人家选择哪种思维方式去认知和评价,因此介意也无从说起。我没觉得我拥有啥,所以也不觉得寻求突破是个需要刻意为之的事情,跟着兴趣走就是了。


Q:新一年有什么更有爆点的创作计划吗?

A:没有,现在只想过年休息一下,陪陪家人。



胡为一

做艺术家,是一场极限运动



胡为一,1990年出生于上海,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父亲胡介鸣的身体力行对他艺术观的塑造起了坐标系的作用,让他在走艺术这条道路上得以参照,并不断修正找到自己的位置。在艺术创作上,他擅长运用摄影、录像、装置等多种媒介进行创作,利用媒介语言的独特性,引导观众从平面化的感官体验,逐步伸向纵深立体的视角。对于做职业艺术家这件事,他 认为这个与喜欢极限运动类似,是有风险的。但对这份刺激感的追求,更加吸引他不惧前路。


胡为一在做艺术这件事上,比较佛系,不会刻意为之,平时积累经验与素材整理,慢慢从量变到质变,让一切自然发生。而他的创作线索一直都很清晰,在野生状态中激发独立的精神自由。2020年面对疫情,他调整心态,找到了自洽的方式,尝试从数字媒体和影像装置领域出走。年初,胡为一从2019年的蓝晒作品《支流》出发,创作了《蓝色骨头》系列,并于明珠美术馆“以花之名”当代艺术群展中展出。这是源于疫情影响,他开始思考病患话题,并着手收集各种病患的X光片,包括胸片和其他部位。这些片子既有来自于他个人的,也有来自于家中长辈、素不相识者和一般逝者的。他通过蓝晒法将收集来的患者X光片和形态各异的花朵底片曝光并显影在纸本上,最终呈现出彼此相互勾连的奇异蓝图,打开了想象病痛、死亡、重生的蓝色大门。蓝晒法消解了X光片中的黑色,但其中又伴随着某种哀伤的情绪。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生活中浪漫主义与实用主义之间的矛盾,花朵用盛开将自身献祭,成为死亡的装饰,引申为最浪漫的抵抗。


胡为一表示,浪漫主义想法的实现,需要通过实用主义的想法制造,这也是近年来他对艺术的态度越来越理性的原因。艺术并没有最终答案,不断尝试就会有不同的结果,这是艺术的魅力所在,也是艺术家在创作中寻求突破的源源动力。2021 年,已过而立之年的胡为一依然年轻,充满热情,沉稳自信,在期待与等待之中,不惧未知、创作不止。



对话胡为一

Q:2020年在创作与工作中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A:原来我在家里可以干这么多的事情,创作的质量和想象的自由与物理空间的尺度并无直接关系。


Q:疫情对你有什么样的影响吗?有失去是不是也有收获?

A:主要的影响可能是展览项目方面,对我个人的创作而言影响不大;失去了一些热闹,收获了一些清醒。


Q:新的一年计划是什么?

A:准备今年的个展项目,会是全新的作品系列,希望可以收获更多来自不同领域的反馈。



黄勖夫

90后馆长,逆流而上



黄勖夫,1994年出生,16岁开始收藏,纽约新美术馆董事会成员。作为千禧一代,他的起点无疑很高,但是他始终坚持做自己。在疫情突然来袭的2020年,面对无法预知的前景,依然于京城优雅而响亮地降落了自己的X美术馆。


在黄勖夫身上我们看到了属于90后的标签,自信、果敢、自由、社交网络、个性。这个艺术圈中的弄潮儿在做美术馆这件事上,也是“一气呵成”:从2019年7月计划,8月定址,9月筹备,12月官宣到计划2020年3月开馆,后因疫情延期至5月正式对外开放。当艺术圈因为 疫情影响,一些艺术机构面临关闭、经营困难等问题时,选择在此时开馆看起来确是一个冒险的决定,但是他并没有担心,依然逆流而上。这是黄勖夫想做敢做的性格使然,也是其无所畏惧的决心驱使,“我们要帮助中国的青年艺术家们获得更多国际机会。”


X美术馆定位属于年轻人自己的美术馆。在艺术家的选择上也不拘泥于所谓的阶级固化性,不注重艺术家的“背景”,也不限制作品的媒介,更看重作品传达出来的内涵。首展艺术家很多名字我们都不太熟悉,其中甚至还有没有艺术院校背景的,但是他们呈现出来的现场效果,科技感与未来感十足,艺术创作的实验性探究以及跨行业合作的尝试,作品背后隐匿的社会性问题让人深省。


黄勖夫希望X美术馆可以拥有个性,这亦与其本人的性格相符。这个艺术圈中的新面孔象征了朝气活力与积极的态度,某种程度上给了我们面对未来的勇气。对于未来,他信心满满,他要做中国民营美术馆中的第一名,持续为年轻人发声。



对话黄勖夫

Q:2020年的关键词对于你来说是什么呢?为什么?

A:2020的关键词是烦,因为开美术馆太累了。


Q:2021年有什么新的计划吗?X美术馆未来的发展方向是什么?

A:2021有很多很棒的计划,敬请期待。我们未来的发展方向就是炸。


Q:如何炸?

A:哈哈!我没有那么多想说的话,就让做出来的事儿证明一切吧!



李琳琳

“温柔”对抗,迎接挑战



李琳琳作为92年新生代的年轻艺术家,无疑是勤奋、高产的,翻看她的履历,其近年来的创作经历以及获奖经历令人瞩目,甚至可以超过做艺术几十年的艺术家。2020年,她依然忙碌。作品《游戏的终结》入围第八届“明天雕塑奖”并参展于四川美术学院造型艺术学院美术馆,个人也成为获奖艺术家;作品《重建系列——歌咏 兮》,获2019年度中国SAP艺术奖;参与制作了多个受邀展览以及个人项目。


她的创作主线清晰,延续了一直以来对空间可能性的探究,制作场景式叙事,并赋予作品一种温柔的力量,反映了社会现实问题,直指“真相”。她身上似乎总有使不完的劲儿,大体量的装置作品中透露着艺术家内心情感的释放,其带来的震撼视觉效果,也是艺术家的自我挑战。而这看起来与李琳琳本人也形成了一定的反差,她外表温柔内敛,心中却似乎有着一座“诺亚方舟”,自信而坚定。


李琳琳作品中戏剧化的转场、叙事性的情节、超现实的体验,都非常具有辨识度。当面对某个空间、某个物体或材料时,她首先想到的是如何与其对话,进而为我所用,借助创作手段来共同发声。2020年新作《重建系列——歌咏兮》,获2019年度中国SAP艺术奖:年度雕塑及装置艺术奖,年度青年艺术家奖以及年度最受欢迎艺术家奖。这件作品是基于2019年于银川美术馆之后,第二次根据坪山美术馆展厅空间特点的再创作,表达了一种私人化的情感和记忆的整合,基于过去的经验,对于艺术以及自我经历和经验认知的重建与解构。李琳琳通过刻意地将静态的作品做成有动态感受的方式,让它们表现出一种动态“在建”的状态。借用“悲鸣”和“重建”折射了自己的生活经历、创作思维方式表达以及自身突破。


荒诞中却也有温情,这是她的技术手段,也是她的最强“武器”,给予了现代社会下的我们面临的精神境况,一种深层次的思考。



对话李琳琳

Q:2020年做的哪件作品或者哪次展览让你最难忘?为什么?

A:去年3月底我的小女儿出生了,我将胎盘留了下来,并用亚克力盒子与福尔马林的溶液封存了起来,这是我在孕期与女儿之间相连接的生命纽带。我想将它永久地保存,使我最难忘的是十月怀胎和分娩时濒临死亡的那种绝望无助坚持到底的经历。


Q:对于新的一年有什么样的希望呢?

A:持续深入地了解自己,把自身修整好,多了解、常反思,有能力就多帮助需要帮助的,克服苦难迎接挑战。



马灵丽

不设限的艺术才“当代”



从毕业创作《时间写的诗》开始, 马灵丽便打破水墨惯有的创作套路,结合光影、西方图式,生成了一件具有装置感的绘画创作。随后,她将对空间、光影的探索,缩小并容纳在盒子空间里。在《1594》《1953》《白马非马》《窥》等一系列绘画装置中,反复实验粘贴在亚克力上的图案与底层绢本内容的组合,进行着实像与虚像的转换。


近年来,马灵丽着重于研究作品基底的物质感,试图在图像与物质材料之间建立一种联系,展现自我与外部世界接触、纠葛或分离的博弈。随着探索的深入,她愈加确认艺术“不设限”的表达,正如从事创作之初,对“被归类”的抗拒。“我不愿意把自己的作品分类”,她认为媒介的属性是与表达内容相关的,在创作中始终保持着媒介的多元与开放。2020年11月在今日美术馆举办的首次个展“蹼”,马灵丽在绢本绘画之外,还呈现了录像作品《蹼与药》、装置作品《折射的合唱》。


马灵丽以身体作为丈量和感知工具的行为,在《蹼与药》中结合影像、皮肤、仿生、触觉、视觉、听觉,形成多重暧昧的联系。《折射的合唱》仿若南方城 市的晾晒场景,将19位旧识的后背印制在涤纶布料并置于绳索上悬挂。正如赫曼·G·温伯格所说,“一个故事如何被讲述亦是那个故事的一部分”,个体的秘密、艺术家掌握的秘密、艺术家自身的秘密,透过一扇窗“合唱”,同一质地、不同声部。组画《宴》仿佛一张张打乱顺序的身体切片,悬挂在展厅中供观众 自由穿梭,多个“局部”形成漫无边际的“身体”。三组不同媒介的作品构建为个展“蹼”,在拉伸与闭合、联结与分离、遮蔽与敞开之间,形成可与观众交互的 场域。




对话马灵丽

Q:2020年的工作状态是什么样的?

A:这一年的确充满了魔幻、紧张和不确定,不过在开年的疫情期间,对我来说反而有个助力,更平静地向内思考发问,从审视中得到了些答案。2020年,我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年底的个展,所以日常就是不断搭建这个展览和作品。


Q:对此次个展“蹼”,你最大的感触是什么?

A:在美术馆举办展览,对我来说更多是面对一个个具体的工作。临近撤展,在二楼组画《宴》前,一位工作人员分享了她午休时在这组作品中边阅读边穿行的感受。我告诉她这组作品以这样的方式放置,就是一个让观者能在穿行时边看边忘、又不断忆起的过程。她感受到了,我也非常满足。


Q:作为此前一直从事中国画实践的艺术家,你思考“当代”的角度是什么?

A:我理解的“当代”是没有局限的,包含着当代人的体验、理解、反思和通感。我以对当下真实直接的感受和反应作为出发点进行创作,包括作品中我需要与人的互动来感受真实。之前的作品,我不认为是在做中国画的实践,而是不给材料设限,是一种媒介和表达方式,现在看来这个方式因为有传统的参照反而更有意思。


Q:2021年有什么新的想法?

A:会延续个展上的线索继续做。在呈现装置作品的过程中,我找到了面对绘画时的感受,笔触变成了我在空间内的每一个肢体运动,非常有意思。



倪有鱼

拒绝人设,慎思笃行



倪有鱼的创作涉及布面绘画、木刻版画、装置、雕塑、摄影拼贴等多种领域,作为中国年轻一代颇具观念的艺术家,他的创作多元而精彩。2020年,倪有鱼在疫情期间因为场地限制,主要专注于小画创作,而这批作品仅盈尺却不曾怠慢,他强调,“我只是将原来大尺幅的作品缩小,它们是小画但并非‘小品’。”


在这段禁足期里,他也有了充足的时间开启其一直在酝酿的彩色绘画系列创作。倪有鱼认为,“疫情对我最大的影响是没办法持续在工作室里做大画,但有时 候觉得疫情对于艺术家来说,某种程度上讲,让我仿佛回到了多年以前,可以更安静地投入创作。”2020年11月,在上海ART021当代艺术博览会现场,倪有鱼举办了其全新画册《余晖》发布与签售活动。相比于分别在上海贝浩登画廊、余德耀美术馆连做两场个展的2019年、2020年,倪有鱼的关键词是沉淀与积累。他在创作中不断探索绘画与装置语言的转换,它们“互相翻译”的魅力,是其兴趣所在。在他的作品中,我们感受到具象的事物表达与情景再现,但艺术家表示自己关于“抽象”的思考从未停止。他在具象与抽象间,以一种沉寂的工作方式建构出错综复杂的 美学系统,展现了其对人文及自然历史本源的追溯与思考。其许多作品从萌生想法到制作完成往往经历漫长的周期(有的甚至长达几年)和不确定性,这让结果变得未知,但如此也格外令人期待。当预设与现实发生碰撞,会产生怎样的火花?艺术的在场,是生活中的意外还是惊艳?倪有鱼用自己的艺术语言对这一话题提供了可参照样本。


多年来,倪有鱼总是以一种反潮流的,甚至是有点低科技的方式去工作。他强调 手工质感,在当下流行多媒体与工业美学的年代,他的特别显得有些格格不入。在倪有鱼看来,好的作品应该与电脑屏幕上的图片存在差异,而且这个差异越大越好,“在艺术家的工作间里,可以发现手在尝试、在实验、在占卜。还有人类的古老记忆,未忘记用手工作的特权。”


倪有鱼不喜欢别人将自己标签化,不想有什么形容词把自己定性,对未来的创作也不想有明确的走向。他拒绝“人设”,他认为未来的走向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向前走吧,即使暂时有乌云,背后的阳光更值得期待,难道不是吗?



对话倪有鱼

Q:2020年的工作状态是什么样的?有什么新的感悟吗?

A:2020年我大部分时间呆在上海的家里画小画,餐桌上总是摊得满满的。我似乎每一天都有新的领悟,但不知道有什么值得拿出来分享。


Q:你不喜欢被外界标签化,那么当别人在谈论你的时候,希望被如何描述呢?

A:一个看起来很不像“艺术家”的人就好。我关心我实际在做的工作,不关心我像什么。


Q:你在创作中更强调手工质感,在当下这个流行多媒体的时代,你坚持这种选择的动力是什么?

A:因为我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快乐,我自己很享受,而媒体总让我更焦虑。


Q:新的一年有什么展览计划吗?

A:疫情期间计划赶不上变化。我在创作不是跟着展览走的,而恰恰相反。



杨紫

策展写作,关注“人世间的真实”



从2020年8月份开始,杨紫马不停蹄地做展览,几乎是每个月都要开一次幕。从三里屯CHAO酒店的“金汤”,到798的蜂巢艺术中心、魔金石空间、唐人当代艺术中心,再到今日美术馆,最夸张的时候,有他策的三个展览同时在北京开放。在疫情期间,这样的展览频率令人瞠目结舌。


更难能可贵的是,他每次展览的布展和文章都值得称道。这位曾在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工作过近5年的策展人,一改机构程式化的写作语调,使用散文化的写作方法撰写展览,语调轻松,观点集中,富有感情。而展览布展是他与不同艺术家合作的结果,大多呈现为一种具有极简主义韵味又富于细节和巧思的结构——每场展览虽然看起来各不相同,却又与作品之 间形成良好的呼应。


在2020年5月,他获得了首届“希克中国艺术研究资助计划”研究学人,在为期一年的研究后,他的论文和演讲即将于2021年发表。这篇名为“弥散性宗教”的论文的方向与中国民间宗教相关,试图大胆地将中国前卫艺术的根源向历史的深处推动。这与他2019年在阿那亚沙丘美术馆策划的群展“敢当:当代神石注疏”如出一辙,也与2020年他策展的展览气质又有不谋而合之处。这位毕业于哲学系宗教学系的策展人,将如何有计划和有策略地推进自己的工作?让我们拭目以待。



对话杨紫

Q:2020年的工作状态是什么样的?有什么新的感悟吗?

A:2020年上半年相对来说比较放松,去了厦门、泉州呆了一段时间。下半年开始完成2019年年底接 受的工作。最大的感悟就是,艺术是非常需要浪费时间的。


Q:经过这一年,对自己的策展理念和关注领域,有什么新的考虑?

A:这一年大部分时间除了策展,一直都在准备香港M+美术馆委托的艺术研究资助计划的论文。断断续续,书读了十几本,策展的想法也有了些改变,之后的展览可能越做越会关注“人世间的真实”这样的话题。


Q:2021年有什么项目计划吗?

A:有一些想法和机会还没敲定。2020年主要做的都是个展,也都在北京,2021年想到处跑跑,多做一些群展项目。



赵赵

个体自由,多维可能



赵赵,80后当代中国关键艺术家之一,他活跃、敏感,热衷于利用各种艺术媒介对现实及传统惯例提出挑战,他强调个体自由意志。近年来,其大胆而激进的艺术实践、与权威控制力度对立的态度,在国际舞台上被重视,Modern  Painters杂志更是将其列为全球最值得关注的25位艺术家之一。他同时经营着研究古美术的穹究堂和做当代艺术项目的305两个空间。


除了艺术,他还有着自己的潮流品牌——305。我们在赵赵身上看到了一个年轻的潮流艺术家身上多维的一面,而这些身份维度的自由切换甚至游刃有余,让我们也看到了他更多可能性。


2020年年初,疫情突袭,赵赵为此特别创作了这一年第一幅作品《蝠来了》,并在朋友圈义拍,最后将所得款项全部捐赠给湖北省红十字基金会。作为一名艺术工作者,赵赵第一时间身体力行对疫情做出了及时的反应,这延续了其创作的一贯性。通过这一举动,我们尝试探讨艺术在重大社会安全事件中的意义以及艺术工作者的价值。


当疫情得到有效控制,赵赵延续其2019年于松美术馆个展项目“绿色”关于颜色的研究,分别于北京当代唐人艺术中心与合艺术中心做了“白色”与“粉色”两次个展。如果“绿色”代表的是新生与希望,“白色”指向了对生命而言某种不可知的“宿命”,到了粉色,则是关于尘世中为了“永恒生命”与“人生真谛”的探寻。赵赵关于颜色系列的开启,作品中对抗的情绪被削弱,一种温柔近乎暧昧的情愫显现出来。在这个似乎身上一直有刺的大男孩身上,我们体会到了浪漫的情怀与轻柔的质感。


赵赵表示,他不想成为一个如被百度词条搜索出来的人,被归纳、截取呈现。他身上的完整性需要你了解他参与的每一件事,慢慢品读……



对话赵赵

Q:你的2020年依旧很忙碌,疫情对你的创作有影响吗?体现在哪些方面?

A:有一点点,离群索居。


Q:你2020年的关键词是什么?为什么?

A:阿弥陀佛。生生死死。


Q:新一年还会延续颜色几步曲吗?下一次会是什么颜色?

A:还没有想好。


Q:2021年还有其他项目计划吗?

A:3月底在北京当代唐人艺术中心个展。


撰文/米唐

供图/艺术家


- end -


扫码购买《SCOPE 艺术客》杂志2021春季刊


《SCOPE 艺术客》2021春季刊上市!
年度艺术事件 | 艺术客·2021春季刊
坂本龙一:聆听被私藏的大自然 | 艺术客 · 一周


《艺术客》杂志“云”传播矩阵

作者:scope艺术客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