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一山一水尽显自然气韵——著名画家伍英榕

 

艺术简介

伍英榕,男

贵州长顺县人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贵州省美术家协会会员

贵州大学美术硕士

贵阳市“创新型青年人才”获得者

贵阳画院专职画家

中国美协第八届西部少数民族青年美术家创作班学员

作品多次在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全国重大美术作品展中获奖、入选。且作品多被海内外博物馆、美术馆等收藏机构收藏以及常年成列展出。

《侗乡九月秋》184cm×200cm 2019年

谈中国山水画的“厚重”

文/伍英榕

古人经典作品无不笔圆气厚,豪迈深浑,呈现一种超然宁静的气氛,使人感到宁静和超脱尘俗。无论是唐、五代、宋注重写实的画风,还是元、明趋向个人情绪表达的风格,在作品中看到的多是变化无穷的点线和富有特色、气势宏大、法度谨严的布置。笔力雄厚、墨气淋漓,有份量、有重量的画面呈现出“厚重”之感。

《孔学圣境-横云已过半山处》98cm×180cm 2020年

画面“厚重”不是物理性的厚度和重量,也不是画面简单的重复叠加,是意象上的“厚重”。使人在精神、心理上感受到丰富的含义、隽永的趣味、耐人寻味的意境和浑实的重量感。

《侗乡夜近》98cm×180cm 2021年

扁平的物体上下两个面的距离较大,包容丰富,有限的视觉表象涵容更多似乎无限的质的内容,是“厚重”一词表层的意义。在心理感受上,相对恒定、表里如一的物体就越“厚”。圆润,内敛,含蓄,蕴藉则是“厚重”心理感受的抽象延伸。对“厚重”追求,有久远的文化传统。庄子“至大无外,至小无内”,乃“世界”之厚;荀子“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则既指空间之厚,也是借此劝勉通过学习来拓展个人生命体验的识见、胸襟至于厚实、博大的隐喻表达。“重”有重量之意,古汉语的“重”、“拙”联系着宇宙原生之初的自然和浑朴,具有“道”的崇高格调,因而长久成为文学、艺术旨趣追求的方向之一。物的密度大、质量重,就性质稳定,不易改变。于物而言,“重”与形体、材质关联;于人,则指向性格的沉稳、持重。可在人生阅历、年龄浸润的人物气色、容止方面表现出来。从经验生活中抽离出来的线条、色彩等“有意味的形式”,同样可以让人在视觉心理上感受到对象的浑实、厚重。这几个方面在中国画中都极为显见。

《高坡印象》98cm×180cm 2021年

就文化而言,“厚重”体现的是不朽的经典,是历时久远而亘古不变的真理,至少在普遍的民族心理感受上是如此。无论时间如何久,都无法影响它们的“厚重”。但就中国山水画而言,“厚重”需要在合适的位置以适当的方式充分表达。所谓“过犹不及”,过分的追求“厚重”,会导致作品其他“营养”的缺失而显得单调。即是说,不是每个位置都需要“厚重”的点线笔墨,这样的画面容易平均,好作品是在点线笔墨有力度、厚度的基础上参与技法运用、情绪变化、节奏调整等艺术处理,画面更加丰富,能包罗万象。其中的点、线、笔墨可以无限制的“厚重”,使画面气势更纯粹、沉静和浑厚。

《荡胸生层云》98cm×180cm 2021年

“厚重”在中国山水画中,表现在点、线、笔墨有力度、有厚度的基础上加以经营位置、技法运用、情绪赋予、节奏调整等艺术处理。原其大概,则有如下数端:其一、点、线、笔墨本身就有力度和厚度。点线笔墨是一张中国画中最基本的构成元素,也直接关系到整幅作品是否厚重。点能沉着,变化,有黑和白,有虚和实,不浮滑、不柔弱纤细、无描的成分等。线条有力度、弹性,必使力能扛鼎、柔韧有余,苍劲有力,绵里藏针。点和线都要柔中带刚,劲和力都能收敛在点线之中,则画面更厚重、老练和沉稳。必有力度、有气势、有节奏。其二、点线笔墨所经营位置上的空间距离必可居、可游、可卧,在气势上、韵味上的纯净和沉静。中国山水画重位置经营,这直接影响到画面的气势和空间距离。厚重的画面使人感受到的是场景无限空阔、宏大。整个画面一如始经春雨,干净明快,毕洗秽浊。画面的前景、中景到后景的距离更是无法量度,纯净、厚重方能耐人寻味。其三、技法处理。中国画的技法很多,技法的不同甚至可以决定整个画面的格局。对比黄宾虹早期和晚期作品可以发现,不仅点线笔墨的运用不同,技法也有区别。其早期作品,勾勒赋色点染并用,画面生涩,僵硬,紧密;晚期作品,有黑、密、厚重的风格特点,积墨、泼墨、渍墨手法臻于极致,浑厚华滋是他笔法、墨法表达的艺术高度;其四、蕴含着某种或多种思想、情绪的寄托,有精神骋畅的意境。但凡好的作品,都有寄情、抒发、象征或是蕴含着某种思想情感。好作品后面是作者的生活、阅历、学识,情绪。好的作品之所以不落俗套,有内涵,有意境,是它背后联系着不一样生活阅历,不同的“读者”在观看时会由不同的心境而与作者在某个方面发生共鸣。

《茂林深秋》68cm×138cm 2021年

画家通过长期的实践积累和对自然之境的体悟,悟到了象征性的笔墨语言和各具特色的表达方式,把胸中之境淋漓尽致地表达于画面上。在漫长的艺术实践和认识的提升、沉淀中,胸中有了“丘壑”,创作了富有诗意、温润淡雅、气势磅礴、沉着厚重等风格的山水画,“厚重”在他们的画面中只是其中的一个点,但“厚重”这一概念上升到沉静,稳重,含蓄,内敛蕴藉而不露,则是中国人文精神特别是儒家文化历来倡导的处世精神的重要内容。文人墨客们无论在为人处世还是书法画事中,大是都讲求含蓄内敛,不露锋芒,厚积而薄发。含蓄和沉静的观念主张深入骨髓。这些在他们的作品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革命信号树》122cm×220cm 2021年

中国山水画的表达不只是外在美的呈现,更值得深究的是其内在意蕴后的哲学思想。人们往往肤浅地呈现它的外表形貌,而忽略了它内在精神的美的品质。“厚重”的山水画不只是技法使然,最重要的是画家内在的修养和阅历的提升。人能沉静、稳重,不逐流俗,秉持“厚重”之道,作品自能“厚重”。山水画中的一点一线都蕴含着无穷的哲理,都应该钻研和深入研究,充分体味精神文化的“厚重”,作品的“厚重”自然可得。

《云起千峰岩》98cm×180cm 2021年

《雨后层云深》68cm×138cm 2021年

《云起千峰岩》98cm×180cm 2021年

《朝发图》98cm×180cm 2021年

《侗乡夜近》220cm×180cm 2019年

《月夜侗笙》200cm×200cm 2019年

《舟行云山里》50cm×50cm 2021年

《夜夜笙歌》200cm×200cm 2021年

《溪山云起》50cm×50cm 2021年

《熔雪》220cm×180cm 2019年

《领上》48cm×68cm 2019年

《秋雨濛濛 云雨满头》220cm×145cm 2019年

《湖上云起》48cm×68cm 2019年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