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画画好了,只要有一丝机会,若说不想卖,那就得天天“狠斗私字一闪念”,真的假的,很难说。怎么卖,花功夫,动脑筋,肯定比画画费劲儿。这股劲有劲儿没处使,或不知道怎么使这个劲儿,就有人不承认自己想过卖画这档事
一个画画的,真一点也不想不碰不谈画画的买卖,古往今来可能就宋徽宗一个。林墉说:“画画到能卖钱的地步,容易吗?”。不容易,所以大多数也就自娱自乐罢了。
卖与不卖,大多数情况下的潜台词都是个价格问题。画家画一张画,旁人看看容易,于画家自己来说,无异分娩,不管美丑,都是心头肉,用来换钱,总有不忍,可一旦价格合适,忍忍也就卖了。若价格不好,那就继续忍着,俗话说,心字头上一把刀,所以难受,煎熬……最后大多是画家败下阵来,但是买画的,也算不得赢,后面自会有厉害角色给他钉子。几个回合下来,聪明画家便针对不同顾客,将画分出了档次,就如同是提篮叫卖的升级为杂货店,丰富了货品;也可以说本来垂钓发展为了结网,于是买卖间游刃有余。前不久看到一名家的销售指数,分主题创作、严肃创作、小品三类,价格就大为不同。其实这招油画家用的比较早,你大的买不起,我有小的,油画买不起,还有其他,这不,传统的素描速写之外,近来又多了个限量版画。
画史逸闻常常有这样的买卖故事:你有钱,我不买,你出高价钱,我不买给你,我偏低价买甚至是送。关于画家的这类传说故事很多,其中的反面人物大多是从传统戏中的反派或丑角移植而来,通过他们反衬出画家人格的别具一格。但放眼史实,却远不是这般光景,买与卖的水乳交融自不待言,龚半千因为此类事情没有谈拢,死于豪强索画,就更让人叹息。所以这类故事终究当不得真,应该归属于中国传统成人童话。在这些个故事里,被画家们欺负的受气包们非贵既富,毛病不少,而受优待的总是咱老百姓,你说,老百姓能不欢喜吗?
画家谈买卖,最怕的,其实是“俗人”,同样的一桩买卖,所遇“雅人”和“俗人”的差别,对画家来说,甚至大过了给不给钱。讲个故事:有天去拜访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先生,一客在座,出巨资求得老人苍松红日图,画摊在案上,客端祥片刻,请求说,能不能把红日画的再大些,老人起身,加了一圈,客又言,再大更好,又加一圈,客再端祥,欲言又止,老人返身走入里间,我说,哎呀,你惹老人家不高兴啦。正言语,老人缓步而出,手拿一个洗脸盆,和声问道,您看,这么大,合适吗?客大喜过望,说正好、正好,遂再加一圈。客去,老人笑道:一个太阳,画出我一身汗。
在敬佩老先生涵养深厚的同时,也觉得这等宾客,真个让人无奈。所以有时候画家说不卖,也有苦衷。买卖当中,也还有个交情,画家们,总是希望能够在买卖当中加带一些交流,很多掏钱买画的,都是个中高手,能遇到这样的收藏家,对画家来说,大概就算是古人说的“笋子炖肉”吧。
柯文辉先生说过一句话,谈艺术家和收藏家的关系,十分贴切:同一时代的艺术家和收藏家,是乘同一部电梯上下的。
白石老人在北平沦陷时,也有不买画的告示,当然,这又是另一个境界了。
2010.12
作者:庞飞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