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老庄是一个很勤于思考的画家,他思考问题的时间比作画的时间长得多。他可以一连十数天不作画,却不能够有几十分钟停止思考。
思考给老庄带来乐趣,但更多的却是痛苦。老庄是个内敛的人,他为思考所苦时不见客,不会友,不打电话,等他品尝思考带给他的欢乐时再把这些一一补偿回来,所以朋友们见到的老庄总是一幅神采飞扬、志得意满的样子。
但正是思考之痛带给了他许多果实,他的画、他的诗、他的画论、诗论、散文、小说、童话,全是他痛苦思考的结晶。他思考的问题似乎有大半与作画无关,但没有一种离开了人的命运。我曾开玩笑地劝他不要替哲学家、思想家、历史学家们包打天下。他一笑:“天下又不全是他们的”。
老庄六十五岁了,他有一个刚进幼儿园大班的女儿,只有这个小女儿是给他思想的“炮杖”点引信的人。女儿呀呀学语时,他给女儿讲故事,讲的故事全是他即时编出来的,女儿稍大了一点点,就开始给老爸讲故事,故事也全是她即时编出来的,跟童话书上的“白雪公主”、“狼外婆”等等完完全全的不一样。有时女儿的故事编不下去了,就让老爸接下去编,更多的时候老爸把一个故事故意讲到一半,剩下的让女儿去补充,其结局往往大大出乎老爸的设计之外。我曾建议老庄把他们父女联合创作的故事整理成集。老庄大悦,没多久就告诉我他已整理好了一大册。
老庄这大半生,历尽坎坷,心已经磨出了茧子,依他的经历而言,他的画中应该充盈着一种不平之气,可读他的画,发现他的精神底色竟是那样的一片爽朗。他的大泼彩山水从淋漓墨气中完全脱去古人家法,物象完完全全转化为符号,使其所表达的意境具有了无限生成的开放空间,其立意,其手法,彻头彻尾是属于他自己的。他努力使传统的水墨媒介成为通向现代语境的桥梁。老庄有山水,皆无所本而又无所“不”。所谓无所本,是指他泼在纸上的山水并非具象写生的山水。“本”已不能为他提供鲜活的时空关系和情境的激发。他泼出的全是“内宇宙”的山水,是对自然时空信息的重新组合与编码,与万古洪荒对接,与天地精神往来,在他的画作面前,你会听到一片墨色的嘹亮,掷地有声。
老庄似乎是一个太擅长作“小画”的人,即使是一件小品,他也完全按照“大画”的构思来创作的,因此一件尺幅之作,也往往能给人以强烈的震撼。画家似乎把握着一种对物象的强制,他习惯于把鉴赏者带进画幅里的事件,并且他总是试图阐释人能够同他自己生活的情状。这确是老庄画作的独特之处。
老庄的人物画一如既往地坚持着他的创作母题,那便是宗教人物。儒、释、道三教皆自成系列,不论是大气磅礴的《十八罗汉》系列,还是意气酣畅的道家人物、儒家人物系列。老庄常画常新。我曾在他画集的序言中谈到他人物画的风格,他追求的是人的绝对的自性,绝对的自悟与自证,绝对的重现自我的精神,而老庄现在的宗教人物系列,又在此基础上注重了整体宗教精神的体现与开掘。过去他的宗教人物,不论释家、道家还是儒家,大多有一种豪放或傲气,而现在却平和了许多,这并非是画家年龄的变化使然,其中更多体现了老庄对人类宗教精神的重新审视,这是他读经的心得,也是他研读东西方美术史的直接收获。
大道迷觉,老庄在不断地拓展着一条精神探索的道路,正是在他为思考所苦的时候,他的思想之树上的果子闪烁着斑斓的光亮。
作者:何香久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