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序一:是祝贺也是期待

  (一)

  一九五八年我成为广州美术学院版画系第一批学生,曾继康就是我的老师。他严谨扎实的素描功夫、细腻柔美的铜版语言,使我得益不少。几十年过去,如今再次面对他的作品,当年的感觉依然——熟悉而亲切的画面,清楚显示出画家的艺术功力,印记着画家实践的甘甘苦苦。

  (二)

  “素描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只要不做过分的引申,这仍然是正确的论断。写实主义的素描传统,带起了中国本世纪的几代画家,曾继康无疑是这样传统教育中的得益者和优秀者。被载入《中国高等美术学院素描集》的《男人体》,是曾继康的素描力作,无论形体结构、整体节奏、空间深度、生命实感,都很经得起推敲。如果说这张素描更多还是凭借了传统的写实能力,那么,进入八十年代以后的《女人体》、《男人体》则可以看出画家的语言意识在逐渐加强,更追求概括和洗炼,更注意表现的力度,而且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毕加索曾经说过,“艺术不是进化,而是变化。”任何好的艺术,都不会随着时间推移而失去它的光彩。曾对世界艺术发展起过不可估量作用的写实主义素描,至今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相信大家能以这样的认识去观赏曾继康的素描。也正因为如此,我更希望曾继康的素描能沿着既定取向有新的进展和突破。

  (三)

  曾继康是一九五八年广州美术学院版画系成立时首批的四个老师的一员,对版画系的建设与发展他是功不可没。也就是从那时起,他开始了自己漫长的铜版画艺术教学与创作的生涯,为主持铜版画教研组工作,为培养本科生、硕士研究生付出了长期的巨大劳动。如今广州美院铜版画工作室那台由他亲自设计和监制的大型铜版机,也应是一个很好的见证。

  曾继康的铜版画制作,技巧娴熟,制作精湛、手法多样。《水乡人家》、《山麓》等作品,传统的线刻腐蚀运用的自如随意而得心应手;《黄昏》、《南海边的风光》以线刻结合飞尘手法,层次丰富、刚柔兼备,对画面的特定已经给予有力的烘托和渲染;《黄山云海》以流水飞尘法产生特殊的颗粒效果;《层峦叠嶂》又用洋干漆作防腐膜形成不规整的线条……由传统技法到多种手段的探索过程中,逐渐体现出对中国传统绘画营养的汲取和对艺术语言创新的思考。

  在五十年代当中国社会上对铜版画尚知甚少,有数的几个美术院校甚至连铜版画教师也没有的情况下,曾继康的选择无疑表现了他对艺术的真诚心态。然而这种选择所显然带来的却是那许许多多可想而知的困难。六年前,他移居香港,工作条件的改换,特别是生活境遇和文化背景的变化,又使艺途上多了一段坎坷。只要对此有多了解,就应该说,曾继康的作品里的一切得失或者成败,都会是一种价值。

  (四)

  在艺术道路上,无论什么时候,对今后的寻找,总比回首过去更觉漫长和艰辛。把已有的作品选编成集,那怕是记载了昔日的成功,也同时意味着使自己面对一个新的空白。然而,倘若清醒,却未必不是主动和自觉。经过认真的回顾,就会把过去的积累,特别是这种积累背后那难能可贵的执着精神延化为日后加大付出、加深思考、加强实践的紧迫感。因此,我极其匆匆地写下这段未能尽意的话,作为祝贺,也作为期待。

作者:潘行健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