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国风旧影录:清明踏青忙

2015-04-01 11:59

  华夏收藏网讯 每年公历4月5日前后,是中国人的清明节。历史上,寒食禁火,祭奠先人,早已蔚为习俗。唐朝之后,寒食节逐渐式微,而清明节去郊外上坟者络绎不绝。人们上坟扫墓祭祖,在坟地之前,铲除杂草,放上供品,上香祷祝,有的还燃纸钱金锭,以寄托对先人的怀念。

  踏青本是清明扫墓的伴生活动。人们在扫墓之余,一家大小因利趁便,就在山乡野间游乐一番,回家时顺手折几枝叶芽初绽的柳枝戴在头上,其乐融融。这种踏青也叫春游,古代叫探春、寻春。这张老照片记录了1930年代上海女子清明节到郊区踏青的一个瞬间。那个时代,女子踏青或者游春,一般都是结伴而行,画面上两个身着旗袍的妙龄女子在漫步,树梢下的女子手上还拿着一个东西,什么东西呢?年代久远我们已经很难辨认了,我想,当然不会是半导体收音机,也不会是今日人们随身携带的手机,她捧着的是一个小纸盒,可能是上坟用的祭品。路上手拿油纸伞的老妇人像是在招呼同伴,等着姐妹们一起出行,场面极其传神,可以看得出当时摄影者抓拍的本事。要是换到今日,一袭名牌包裹着的女文青,穿上白边球鞋,背着双肩包,手里拿着手机,耳朵里一般还插着一副精致的耳机,苍白的脸色,特立独行,谁也不搭理的样子。与当年女子踏青游春的情景肯定大相径庭了。

  清明时节,莺飞草长,桃红柳绿,万物欣欣向荣。据古代典籍介绍,清明最早是修田畴的农事活动,唐代以后才有扫墓、踏青、插柳、吃青团等习俗。清明上坟,供上祭品,焚化纸钱,妇人都淡妆素服,哭声哀戚。人们插柳认为是“顺阳气”,妇女戴杨柳球,民间谓此可使红颜不老。插柳植树的风习,据说是纪念“教民稼穑”的神农氏;另一说是介子推死时所抱的柳树后来复活,晋文公赐名为清明柳,并折柳成圈戴在头上,此习俗后传入民间,纪念春的复活。清明节除了上述扫墓祭祖、踏青插柳的习俗之外,还有大量纯属游乐的风习,如古代特有、今不复见的射柳、蹴鞠等,从古代一直延续至今的牵钩、放风筝、荡秋千等。■

  (作者系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来源:华夏收藏网-藏趣逸闻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