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张晓刚 (雅昌指数13↓) 从八十年代初至今一直活跃在中国艺术界的创作前台,所以有人说,从张晓刚身上可以投射出中国二十多年新艺术发展的历史。在他的作品里,艺术常常与“生命”、“心灵”这些概念联系在一起,他相信直觉甚于对观念的探索,依凭体验甚于借助知识,注重情感而仰慕理性的光芒,因此他对生命形式不竭的追问常常会以某种“内心独白”的方式流淌出来。也正是由于他对个体人性敏锐的洞察力和表现力,使他为倡导领悟非凡的马爹利所推崇,从而成为 2006年度的“马爹利非凡艺术人物”。
自四川美院毕业后张晓刚对现代主义表现主义艺术萌发了浓厚兴趣并参与成立了西南艺术群体,随着人生阅历的不断丰富张晓刚的艺术感风格慢慢倾向于富有“封闭性”和“私密性”,他习惯于有距离地去观察和体验时代所处的现实,以及我们所拥有的沉重的历史。他以一种站在人性的背面的独特视角去体验某种存在于事物表层之下的 “隐藏的东西”,从个体的角度去挖掘内心。在他日后的作品中暗含了他对历史、时间以及生死等观念成熟的认知。
“生命的悲剧性和人心的孤独、惶恐对我来说就是现实。”张晓刚如是说。正是基于对当代中国社会族类历史的深刻醒思,张晓刚创作了他的标志性作品《大家族》系列油画。这组作品以单纯直接、平静冷漠的形象和类型化的复制手法陈述了中国人的一种内心化的历史经验和身份,也是对他和他所代表的一代人的家族经验和身份的反省和领悟。这种对社会、集体以及家庭、血缘的典型呈现和模拟是一种再演绎,是从艺术、情感以及人生的角度出发的,因而具有强烈的当代意义,从而为中国文化的当代历史提供了一种具有批判视野的阅读方式。《大家族》系列不仅是张晓刚的艺术成熟期,同时也标志着中国当代艺术的某种成熟,这种成熟的含义是借鉴而不露痕迹,即在使用西方当代艺术的语言模式表达当代中国人的感觉的过程中,成功地转换为个人的话语。张晓刚的作品成为中国当代艺术的某种视觉象征,就在于他挖掘了我们的生存记忆,给中国人曾经失落的文化形象提供了回眸与反思的语言标本。
张晓刚的作品的标志性意义不仅表现在艺术上,在国际艺术品拍卖市场上也备受追捧。他对中国当代社会的深刻思考与独特表现手法引起了国际艺术品收藏家们的欣赏与青睐。
张晓刚生于1958年,1982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现居北京。他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以表现主义风格的绘画活跃于中国艺术界,90年代以后,他以家族和旧照片为母题的作品先后参加了一系列重要的展览,如《中国现代艺术大展》、第46届威尼斯双年展、第22届圣保罗双年展、亚太艺术三年展、《中国当代艺术学术邀请展》以及《蜕变与突破:中国新艺术》和《新形象:中国当代绘画20年》等。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