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張大千的藝術世界

張大千(1899—1983)生於四川省內江縣,原名張正權,後改名爰,小名季,號季爰;後因為出家為僧,法號大千,
所以世人也稱其為"大千居士",齋名:大風堂.他祖上曾作過內江知縣,後歸田耕讀,寫詩作畫,過著閑淡的田園
生活,傳到張大千已是第十代.父張懷忠,早年從事教育,後從政,再改鹽業.母曾氏友貞,善繪事,姊名瓊枝,亦善畫.
兄弟10人,張大千排行第八,母親是當時知名的女畫家,他的二哥名澤,字善孖,別號虎痴,是畫虎專家.
 
在他7歲的時候,接受啟蒙課讀,9歲時,在母親和姐姐的教導下正式開始學習繪畫、書法.張大千自幼就很聰明,
所以繪畫進步很快;10歲的時候,就能幫助母親描繪花樣,畫比較複雜的花卉、人物,寫字也很工整,加上良好的
家庭文化氛圍對他起到很好的啟蒙作用,因此為他奠定了堅實的國學基礎.16歲時,離開了家鄉內江,來到重慶
讀初中;畢業後,於1917年隨其二哥張善孖赴日本留學,學習繪畫與染織技術,不久回國. 
 
1919年返國後,他在上海拜曾熙為師學習書法;隔年,經曾熙引見,又拜臨川李瑞清為師研習書畫.在上海期間他
作畫習書,以畫水仙花見長,時人謂之"張水仙",同時受李瑞清酷好八大山人、曾熙雅愛石濤的影響,張大千
終其一生不斷地鑽研八大、石濤之藝,並多次赴黃山,探索石濤畫技.對於石濤他尤為推崇,他用了大量精力去學習
石濤的繪畫藝術,把石濤的藝術比喻成萬里長城.他還從李瑞清之弟李筠庵學會仿製古畫的方法,並做了許多石濤
的贗品,曾多次騙過程霖生.石濤畫境變化無盡,新穎怪奇而又法度嚴謹,張大千正是通過石濤而涵泳了唐宋元明
百家之長,在1920年代的上海他獲得了"石濤專家"的美譽.
 
1925年,張大千當時居住在上海法租界時,收藏了一幅明代張大風(張風,字大風,號昇州道士、上元老人,在畫作
上亦見署真香佛空.)的《諸葛武侯像》,他極為喜愛此圖,對張大風的畫藝極為欽佩,又與自己同姓;二哥張善孖
也喜歡這個堂號,兩人便同意以「大風堂」作為畫室之名,收了許多弟子,也代表了自己的收藏.這些弟子,後來
被稱為大風堂畫派.
 
1929年,張大千在北平舉辦畫展,一時名噪京城,博得南張北齊(白石)之稱.1933年,應中央大學校長羅家倫、藝術
系主任徐悲鴻之邀,出任中央大學藝術系教授.因其畫路寬廣,山水、人物、花鳥、蟲魚、走獸等各科專精,且工筆
寫意,俱臻妙境,特善寫荷花,獨樹一幟,於是在1936年,徐悲鴻為《張大千畫集》作序時,盛讚他為"五百年來一大
千".
 
1940年,赴敦煌臨摹歷代壁畫(2年7個月),共摹276幅,並為莫高窟重新編號.在莫高窟看到這數以千計的三唐六代
之精英,佛法諸天之神變,氣勢宏偉,光彩奪目,張大千傾慕喜愛之情達到極點.從此,張大千的畫風也為之一變,
氣勢更加堅實雄偉,善用複筆重色,高雅華麗,瀟灑磅薄,被譽為"畫中李白"、"今日中國之畫仙".
 
1949年底張大千夫婦由香港抵達印度,一方面是應邀參加印度美術學會主辦在新德里的展覽,另一方面是完成
大千先生從敦煌歸來以後的夙願,要到阿堅達石窟實地考察,比較中國和印度壁畫藝術之間的關係.在印度期間
他臨摹研習了印度的石窟壁畫,還在喜馬拉雅山南麓的風景勝地大吉嶺居住了一段時間.其後他輾轉於香港、
臺北、日本等地開畫展,在東南亞頗有聲譽.
 
1956年,赴法國與西班牙繪畫巨匠畢加索會見和論藝.畢加索請張大千夫婦和翻譯坐下後,便立刻捧出五大本畫冊,
請張大千觀看.每本畫冊裏大概有30張畫左右.張大千好奇地翻閱著,吃驚地發現原來裏面的畫都是臨摹的中國畫,
畫的多是花卉蟲鳥之類,一看便知是模倣齊白石,並且筆法非常稚嫩,一看便知是初學者的畫作.
畢加索饒有興趣地問張大千:「張先生看這些畫,畫的怎麼樣?」張大千馬上猜到這些畫一定是畢加索畫的.果然
還沒等張大千回答,畢加索便接著說:「這些畫都是我畫的,我最近對中國畫畫法很感興趣,正在學習,請您指教
一下.」張大千思忖了一下,然後說:「我們中國畫不求形似但重寫意,畢加索先生還是很得中國畫的神韻精神啊!」
待張大千把畫冊全部看完,也講解完畢,畢加索垂下眼簾認真思考了一會兒,似乎在細細體味張大千所說的中國畫
藝術的高妙之處.因此,張大千曾說過:「我親見了畢氏用毛筆水墨練習的中國畫有五冊之多,每冊約三四十頁,且
承他贈了一幅所畫的西班牙牧神.所以我說中國畫與西洋畫,不應有太大距離的分別.」
 
1969年,遷居美國三藩市,居美10年是張大千創作的鼎盛期.1972年在美國舊金山舉辦四十年回顧展.1979年,他
81歲時曾自書一聯:「獨自成千古,悠然寄一丘」,正寫出了這位藝術家的性格與心境.
 
綜觀張大千的一生充滿了多采多姿的經歷,也帶有許多傳奇性的色彩;同時他在繪畫風格上同樣地具有各種豐富
而多元的表現,達到了"包眾體之長,兼南北二宗之富麗"的境界.他集文人畫與作家畫、宮廷藝術與民間藝術為
一爐,因此包容摭取,觸類旁通,終能匯涓滴為巨流,成就其畫業之不朽.
 
他的繪畫藝術可分為3個時期:古典作風期、轉變期和高峰期.從早年清新俊逸的文人水墨畫風、中年精麗工整的
院派風格,以及老辣蒼勁的寫意畫風,到60歲時,張大千集中精力臨摹,由石濤、八大山人、漸江、徐渭、陳淳及
宋元諸家,直至敦煌壁畫.其畫風亦由近似石濤、八大一變而為向晉唐宋元風範轉進,筆墨漸至於精鍊,頗得雄秀
蒼潤氣韻.晚年60~70歲,張大千歷經10年探索,融潑彩于潑墨、勾皴法,終於創造了雄奇壯麗的新風貌.
他師古而不擬古,雖然早在唐代時就已經有畫家嘗試潑墨,但經張大千加以改良,更是將潑墨潑彩發揮到淋漓盡致.
以70歲所作《長江萬里圖》為標誌,他邁入了創造性的高峰期,潑彩成為最富個性的畫法.其潑法近似現代西方
繪畫的自動技法,用手牽動畫紙或畫板,使墨彩漫然自流,以形成某種偶然效果,再憑感覺注水或加濃顏色,或用筆
添補房屋、山腳、枝幹或人物,造成半抽象的、墨彩交輝的境界與情調.他以"超以象外,得其環中","神光離合,
乍陰乍陽"等古人言論解釋這些作品,認為它們是符合傳統美學原則的.事實上,張大千晚年的這一潑墨、潑彩、
潑寫兼施等新貌,給中國畫注入了新的活力,影響廣泛而深遠,不僅把他的藝術從古典畫風引向了現代畫風,也把他
推上了中國畫革新大家的行列. 

作者:李文辉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