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自从2013年9月藏家刘益谦先生拍得功甫帖以来,关于功甫帖真假的争论便闹得沸沸扬扬,上博发布了一万四千余字的研究报告指认为晚清双钩廓填摹本,苏富比古代书画部也回应了长达14页的研究报告,双方各执一词,难分高下。现在又出来碳14鉴定功甫帖的说法,但靠不靠谱,众说纷纭。这场涉及拍卖界 鉴藏界 甚至学术界的争论已持续四个多月,真伪的最后结论就是依靠技术鉴定?
书画鉴定本来就是一件高技术含量的活,不同于其他行业工作,技术鉴定只是一方面,在整个鉴定过程中只能作为参考,不能依赖,最主要的还是看书画本身,但书画本身可参考的方面又太多,我们姑且分为本体和主体吧。主体可理解为书画的面貌,即书画的内容 落款 钤印等。鉴定时就像此前上博三位专家在研究报告中说的,涉及到笔法 款识 印鉴双钩摹写的破绽等,多为技术性的东西。本体即书画本身采用的材质,包括纸张 墨 颜料 印泥 装裱材料和款式,这些也可在鉴定时给我们提供很多确切的信息,但有很多作品因为年代久远,破烂不堪,本着保护为主的态度,只能重新装裱,尽量采用原来的款式和材料,这为书画造假带来很大的便利性,可谓金蝉脱壳,所以参考价值的大小在于是否原裱原材。综上所述,要判定这些信息的真假,主要还是依靠鉴定人的渊博学识 火眼金睛和诸多经验。徐邦达先生鉴定书画都要亲眼所见,且不说上个世纪图像数据不如现在丰富方便,更重要的是面对书画实物可利用视觉 嗅觉 触觉等综合判断,最低劣的伪作或许会有化学药品的味道,拿在手里也没有那种自然形成的年代感。当然了,像功甫帖这样能让很多拍卖行内专家认同的作品肯定不是这样的了。但本着刘先生之前说的学术探究的精神,为什么不请三位专家面对实物探查一番呢?虽然研究报考说的很详尽,也涉及到苏轼书风的研究,但最后的结论若是依靠科学技术,心里实在很难接受啊。另外,可否请三位专家将功甫帖的流传顺序告知大众?苏富比拍卖行可否公开功甫贴的收购过程?
作者:baiheart.com.cn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