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近来,曾有些美术爱好者,在参观一些现代画展之后,间有烦言费解者,莫不纷纷对一些现代作品感到迷惑费思;有如丈二金刚,摸不到头脑。所以,有些爱好者莫不感认处于目前这段艺术传播的过渡时期内,何不把更现实的现况事物加以描绘表达,俾使广泛民众易于接受,从而做到艺术作品的大众化地步!
但,有些现代画画家却持相反的看法;摆出一副超凡脱俗的“艺术家”身份,傲慢嚣尘地回答说:“既然大众看不懂我们的创作,不会欣赏,这充分地说明他们不够水平,没有欣赏能力,理应归咎自己无能,绝不能把这些责任推诿归罪于画家!更不该谴责及诋毁艺术作品。观众们既然在看不懂底下提出艺术作品宜大众化及迎合他们的眼光及欣赏能力,为什么观众却不会提高他们的欣赏水平,使自己的欣赏能力达致艺术化呢?
本来,处于这艺术传播的“过渡”时代,艺术作品与观众之间,已经是相隔了一条相当深宽之隔膜鸿沟了,彼此之间,理应合力平心静气地找出这无形的隔阂症结,从而摈除解脱,协力砸破这艺术与观众之间的围墙,消除隔膜及缩短距离,这才能使艺术作品与观众打成一片;而艺术作品因广大观众的欣赏遂达到其散播思想内容的积极性;观众则从作品中的启迪、引导,从而培育及薰陶自己,提高认识。
“艺术创作,是为了弥补自然的缺陷”故而,艺术的创作是贵乎以作者的主观意识,从而反映客观事物的存在(即外界物)而表现。并不是一成不变地摹仿,自然地把客观事物给予再现。所以,在这种“理想主义”与“写实主义”之“误导”下,造成绘画者患上偏狭的幻想观念,满以为艺术的创作,是在凭空捏造,只把心中的幻景付诸、发泄于作品之中。而这种心境的付诸表现,有时连作者本身也难以解释。(虽说,真正的艺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但有时却连作者自己也难以意会,又哪来言传之有呢?)故而,这“曲高和寡”的理想表达方式,势必造成孤芳自赏。至于观众,却患上庸俗的“写实主义”毛病,呈凭事物的像与不像来衡量艺术的价值。却不知艺术之创作,倘若一笔不苟地把事物给予维肖维妙地再现,那必失却创作的意义。所以,在这种情形之下,艺术作品之不象,则失却观赏者的欣赏;太象,则失却其为创作艺术作品的价值。故而,遂在“理想”与“写实”误解之下,促成艺术与大众之间的争执僵局。而“艺术大众化”与“大众艺术化”之争执问题,也告频连发生了。
有鉴于目前这种僵局,关于上述这二个问题,的确有必要作出一番检讨。然则,这却紧紧地牵涉到艺术的起源及创作态度。
有关艺术起源之说,现今诸具有权威的美学家,一般都认为那是由于“游戏”,同时,其目的是在于发泄“过剩的精力”;另一方面,也为了弥补“语言”与“拟势”之不足。故而,唯因其是弥补语言之不足,所以,艺术就是语言,而语言也就是艺术。其所不同只是一种是事物形态的表达,另一种却是音调的诉说。而这些都是表达情思的工具。那个时代的人民,对艺术的发挥,并不带有任何实用的目的,只是自由活动地发泄内心的情感。这也就是上面所说的“精力过剩”的表现。而这种表现,却丝毫不带任何功利态度,以及声名和金钱的代价,只纯粹地为了发泄内心的情感。故而,这个时代的人民,完全是艺术的创造者,也可说全是为艺术而艺术,为发泄而创作。所以,这便形成了大众艺术化的风气。
然而,随着时代的演变,科学的昌明,而在这个所谓“文明”、“进步”的现态社会里,已经彻底地把这种固有的民族艺术气质消灭殆尽。况且,人民又迫于现实的紧张生活,整天只顾埋头苦干,换取三餐之温饱。故而,这固有的民族性潜在艺术气质,早已被“剥削”得荡然无存了。因此,一般民众,的的确确不知“艺术之为何物”者大有人在哩。
系于上述的事实存在,若想在这艺术气氛日趋低潮。欣赏风气逐渐衰退的情况底下,再度激发起大众对艺术的观赏热情与重视,从而重新使广大民众能嗅闻到艺术的气氛,稍略弥补这现实社会之不足。那末,艺术大众化的原则,的确是主要的推动因素了。
有如上述,艺术既然起源于游戏,而游戏却在现实生活中发掘而激发出来的。所以,艺术的创作,便不能脱离社会而产生。况且,创作是由于脑海中旧事物的重组及新想象,而想象则是由于作者通过客观的存在而培育起之内心意像。再由散漫、片断的意像给予重新地组合,加以发挥表现,这就是产生了创作艺术作品。由此可知,举凡艺术的创作,断断不能脱离现实的社会。而作品无所凭藉地涂写。反之,观赏者也不能以艺术作品中的事物与外界的事物不相似,群起而攻之,恣意加以抨击,甚至诋毁其艺术值。既然艺术作品的创作,是基于反映客观现态,发挥流露作者个人之思想情感,加以结合表达传播。故为了达到艺术效果及散播功能,其中当有艺术的夸张及渲染成份存在。更何况创作的目的,是贵乎于“重神不重形”而求其“笔不到而意无穷”之“笔不周而意到”之神妙境界。同时,在艺术之含蓄内涵表现中,若能耐心观赏寻索,当会寻获其无穷之境,引起共鸣之感。若只能以“相似”与“不相似”的眼光来欣赏艺术作品,那末,我们何不索性地接受摄影机的事物反映?诚如朱光潜先生在其《谈美》一书中所说:“艺术本来是弥补人生和自然的缺陷。如果艺术的最高目的仅在妙肖人生和自然,我们既已有人生和自然了,又何取乎艺术呢?”而且,“艺术都是主观的,都是作者情感的流露,但是它一定要经过几分客观化。”所以,创作的艺术既然是由作者从客观的事物加以主观手法的综合表现。那末,观赏者在欣赏作品时,就必须以主观的见解去判断艺术作品中的客观事物。这才能促使艺术与大众之间达到某种默契、融合之境了。
纵观上面所说,可知如以“似”与“不似”的态度去观赏艺术作品,那艺术作品与大众之间,将势如油水,难以相溶。而创作者,若一心一意地为了发泄内心的情感,忽略以现实的客观存在为其创造的基础,象这种只求把情感付诸无形的表达之“海市蜃楼”及“空中楼阁”之所谓创作,的确使观众感到“不知所云”。
由此可见,“艺术大众化”及“大众艺术化”这二个问题,实则只是一个问题吧了!当艺术作品表现出客观一切熟悉现况事物时,观众必定会由这自己所熟悉的一切所启迪引导,或引起共鸣。由这画面的散播培育及薰陶而逐渐提高对艺术的欣赏能力——从而达到“艺术化”的目标!
1971年4月10日初稿
1977年3月29日晚修改
作者:横眉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