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吴念亲:“六瑞”之玉琥

  用玉祭天,古而有之,在西周初年,周公作礼乐,规定了祭祀制度,在《周礼•春官•大宗伯》中有记载:“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周礼中所提到的“壁、琮、圭、璋、琥、璜”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六器”即“六瑞”。实际上,无论从文献记载上,还是从考古发掘品来看,“六瑞”的形状和用途都是相当繁杂的。下面介绍“六瑞”之一的玉琥:

图1 商代 虎形玉佩 河南省安阳市孝民屯出土

图2 商代 虎形玉佩 山东省滕州市前掌大120号墓出土

图3 商代 虎形玉佩 河南省安阳市刘家庄出土

  玉琥是一种刻有虎纹或雕琢成虎形的玉器。据文献记载,琥是以白虎的身份来礼西方,以虎符的身份来发兵。但在考古发掘中出土的和传世的虎形玉器,有圆雕、浮雕和平面线刻的虎纹,多作为佩饰之用。

图4 西周 虎形玉佩 河南省洛阳市北窑西周墓出土

  商代妇好墓出土的圆雕和浮雕玉琥各4件,都有孔,称为虎形玉佩,属于装饰品类,并不作为发兵或祷旱之用,也不是仪礼中使用的瑞玉。因此有人认为,表面刻虎纹的玉器应依器命名,前加“虎纹”二字;对于虎形玉器,有孔的可称虎形玉佩,无孔的可称为玉琥。商代玉琥或作圆雕(图1,图2),或作薄片雕(图3)。昂首,张口露齿,双耳竖起,圆眼或“臣”字眼,身饰云纹或条形纹等,背微凹,四肢前屈,作行走状,长尾后卷。写实生动,器形长度较大。西周玉琥(图4)为扁平体,身细长,纹饰简朴。春秋玉琥(图5,图6)仍呈扁平片状,俯首,或躬身,或直背,椭圆眼,上唇上卷,下唇内卷成孔,肢足前屈,作伏卧状,长尾下垂,尾端上卷成孔。身以双阴线饰龙首纹、云纹等,周边轮廓线饰绳纹。战国玉琥基本承袭春秋玉琥造型,但雕工更加精湛。

图5 春秋 虎形玉佩 河南省光山县宝相寺黄君孟墓出土

图6 春秋 虎形玉佩 河南省光山县宝相寺黄君孟墓出土

  战国时期,虎的形象被制成虎符,是王侯用以调兵的信物。例如,公元前257年,秦军包围赵国首都邯郸,形势岌岌可危。赵王派人求救于魏王,魏王派军救赵,魏军慑于秦兵的强大,于边界止步不前。魏国公子信陵君力主救赵,但只有魏王手中的虎符才能调动军队。当时魏王身边有一位宠妃叫如姬,曾受过信陵君的恩惠,信陵君便让她潜入魏王卧室,窃得虎符。信陵君凭虎符调动大军,解了邯郸之围。从流传至今的战国虎符来看,它一般为铜制卧虎形,对剖为两半,主与臣各持一半。虎符表面还刻有错金文字,而战国时期的虎形玉佩也为卧虎形,样子与虎符非常相像。

  秦的玉琥形象见于文献中:如《拾遗记•秦始皇》:“始皇嗟曰:‘刻画之形,何得飞走?’使以淳漆各点两玉虎一眼睛,旬日则失之,不知所在。”汉代玉琥多以一种纹饰图案出现,装饰于玉铺首等四灵纹中。单独的琥形佩其头部则很像龙头,轮廓线也饰以绳纹。

  金代的“秋山玉”中,虎的形象较多,一般作低首蹲伏或回首伏卧状,圆眼细眉,简洁生动,表现了北方少数民族善狩精射的勇猛之气。元代玉虎作行走状,俯首,单圈眼,身以双阴线刻长短条斑纹。明清时期玉虎圆雕较多,细部刻画一丝不苟,注重写实,尤其对虎的神态特征表现得惟妙惟肖,入木三分,以体现虎的威猛之相。

来源:雅昌艺术网专稿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