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刘海粟与范曾眼中的林祥雄

博搜广采冲天劲
研究文艺持以恒

  —九八七年八月底,当中国艺术大师刘海粟即将离新赴港之前,一本有关他在新加坡的回忆片断、评介及新闻报导之汇集书本已提早出版了,那便是由新加坡资深画家、作家以及艺评家——林祥雄为其笔录及编著之《刘海粟在新加坡》。
  当作者把试印本交给刘大师过目时,他那种兴奋、感激、惊奇、钦佩神态,跃然呈现,随即顺口念出上述那二句见赠予作者。
  刘大师兴奋的是在他旅新的短暂三个多月内,不但激起许许多多艺术热浪,震撼了整个画坛;尤其是各中英报上的频连报导,况且,这些报导以及他部份的口述回忆片断,以及评介等文章,终汇集成书,而今,这本专集,且提早在他离开之前出笼了,因此,怎能不兴奋?
  感激的却是新加坡各阶层人民在通过大众媒介之详细报导后所引起之崇拜,以及对他在二十年代所创办的上海美专事件,反军阀之斗争精神,向迂腐的传统及封建残余势力之挑战,莫不在街头巷尾,令人津津引述、传播,尤其是艺术界及新闻界的热情拥护,更是令他“老怀堪慰”——毕竟,这是民族根源之另一次具体呈现!
  他除了兴奋与感激之外,令他深感惊奇与钦佩的,给他留下深不可抹印象的,却是林祥雄这个人!
  “……这个年轻人,的确是一个奇特人物。他不但充满精力、干劲,且敢怒敢言,敢写敢做,敢说敢当!一旦干起事来,简直废寝忘食,日以继夜。而且,大胆假设,细心求证。他若能持续这种治学、治艺的优秀精神下去的话,则前途无量。”
  “……看他的精力充沛,锲而不舍,毎天傍晚到此找我访谈记录,回家后便马上动笔撰写,因我老了,有时记忆也并不十分完整,加上家乡口音浓厚,真苦了他。但,他为了把工作做好,一面翻阅所有有关我的资料及书本,另一面却又得求证于一些文献,历史记载,尽量避免错误与失实。他这苦干及认真之著作精神,真难得。”
  “……他那支笔,简直用活了。行文简炼浅白流畅,活泼生动,条理分明,尤其是评论述叙,更是思维清晰,见地明确,说服力极强。唯因他分析力强,思想性高,故在这本书里,他不但充份地发挥他的思想性,也突出其强烈的民族性。同时,也流露出他的世界观与艺术观!”
  这些话天天挂在嘴里,一碰到来访者,从不掩口地描叙一番。由此可见刘大师对林祥雄的重视,对其踏实及执着的从艺及著作态度之赞赏。
  也许,祥雄的学习态度,从艺精神与大师年轻时有着一定的类似吧,故他之出现,莫不令大师追忆起二十年代时他初到上海创办美专时的一切情景。当时,美专创办伊始,他一面学习,一面教学;一边浸读吸收西方的艺术与史论,以及译介西方艺术与名家,另一边却埋首于东方艺术的探研与临摹,朝朝夕夕,日日月月,从未间断。遂在这对艺术探索的道路上,在求知的目标上,在艺术领域的创作及执着的精神上,他们二位都有着一定的共同点,不但广泛涉猎东西方艺术的潮流与史论,且持着融汇贯通,取长补短,揉合创作,深入传统而脱离传统,立足于东方而创新东西方之艺术。何况,他们二人对知识及思想之重视,对民族与国家具有同一看法。因此,他们二人的年龄虽差距了近半个世纪,但在心灵上,在艺术的精神上,却没有了距离与鸿沟。所以,乍见之后,深谈之余,顿然成了莫逆之交,忘年之友,——甚至,刘大师以“弟”相称,虽说,在实际的辈份上,大师是他的祖师辈。
  尽管刘大师对祥雄之治学与从艺精神赞不绝口,但在他的爱才、渴才、育才的原则下却时常提醒他,几乎天天训以名言真理。“谦受益,满招损”,“骄者必败”,“千万不可自高自大,自暴自弃。”,“年轻人,血气方刚,火气盛,脾气大,但应把这股力量发挥在学习与创作上,收敛蕴藏于内,汇积发挥表现于外,则这才能成大家风貌!切记,切记!”
  在艺术创作上,刘大师更是激赏他的创新精神,革新的气概,尤其是以传统工具,反映及表现了时代气息、社会风貌等。

 

元气淋漓幛犹湿
真宰上诉天应泣
杜陵诗句辄移题祥雄弟近作
刘海粟,百岁开一

  由上述这首诗句的转题,可窥见刘大师对祥雄作品的评价了。
  祥雄的叛逆个性,在艺术上的独创精神,广泛的人生经历与见识,豪迈的气概,潇洒的举止,忠赤的从艺精神,强烈的民族观,不但令范曾为之刮目,更博得了他挚厚的感情——甚至以兄弟相称!这是发生在一九八七年十一月间,当祥雄伴随几位友好一起到天津南开大学拜访范曾时,一旦范曾翻阅过其画集及著作之后。
  “……有干劲,有气魄。作品笔墨淋漓,气势非凡。尤其是飞禽走兽,神态盎然,跃现于纸,实在难能可贵。”
  “……也许,你得力于西画的训练,对自然事物的写生,故构图独特,笔墨横溢。尤其是那些充满着现实意味的作品,更是令观者沉思、追忆,震撼了观赏者的思潮。”
  “……当然,你有今天的成就,独创一帜的风格,非经历漫长的探索及磨练所难达致的,由此可见你对艺术创作执着的原则,对艺术探研之坚定立场。其实,以你的聪明才智,若想专攻一家一派之长而扬名于世,并不是一件困难之事。但你却不抄这成名的捷径,偏要在那黑暗中摸索探步,在自然的天地中呼吸探步,在斗室里苦思磨练。而今,你终找到了——找到了一条永远属于你的艺术创作道路,找到了一种适合你的表现形式,付托思想与感情的方法,因此,你这廿多年并没白费。
  由这些评价看来,可见范曾对祥雄的重视,尤其是对其艺术才华之赞扬推崇。
  文人相轻,艺人相忌,可说是古今中外的丑恶定律。但,英雄重英雄,惺惺相惜,还是会有的,难道不是吗?试看一代艺术大师,为了“怜才”而不惜纡尊降贵地把自己给降低几级而以平辈相待,兄弟相称。由此不但可亲见大师之为大师的风度、气量,更可见其爱才若渴,视育才为己任之一斑了!
  再看看目前红透半边天的范曾,由于他的内行,或是独具慧眼,以其一贯的高傲态度、目空一切的行为,竟然会为海外一位名不见经传之祥雄而折腰相称,兄弟相待。这究竟说明了什么?除了胸襟宽阔、气量、远见、慧跟之外,我想,最重要的还是“对象是什么样的一个人?”
  可是,尽管祥雄在刘大师及范曾的心目中是“这么样的一个人”,但,他却从不敢自满、自高、自大;相反地,他本着“宽以待人,严以律己”的原则,时常剖析自己,鞭鞑自己。因此,迄今他仍不满足现有的成就,也不满意他的作品——因其深感仍不是他理想中的作品!
  希望他这种虚怀若谷的意识,潜心理首的钻研精神,能坚持发挥下去,为艺术的创作开辟另一个新天地,在国际画坛上闪光,则这不单是他个人的骄傲,更是海内外华族同的光荣,为祝为盼。

见《新中原报》1988年5月14日新半岛版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