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广州美术学院教授周波先生近期将要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画展,日前有朋友送来他的题名为《生活》的画集,我翻阅这些记录着画家不停地采撷来的生活画面,读着我的老朋友林墉充满感情的序言,心内油然生出一种老朋友老同学般的感觉,因为我们是同时代的少年,同样幸运地从中学时步入美术的殿堂。也许曾经做过同样美好的画家之梦。不同的是一南一北,从未谋面。
周波1940年生于广东潮阳,16岁的时候就读于武汉中南美专附中,两年后成为广州美院附中的学生,再入广美中国画系深造五年。可谓基础深厚,功力扎实。我本人作为1953年入学的中央美院附中的学生,对于当年各个美术学院附中的学习生活深有体会。1950年代从中央美院附中开始,全国各大美院陆续开办附中,这是现代美术教育的重要举措,是符合徐悲鸿一贯的教育理念的,早在1953年之前徐悲鸿就不止一次的破格招收初中在读生进入美院。办附中的初衷就是要建立系统、严格的美术教育体系。几十年过来回首再看当年开辟的园圃、播撒的种子,园丁的辛劳,的确有丰硕的结果。各美院附中四年的严格训练为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文化课的认真安排、德育、体育并重,造就许多出色的人才。可以毫不含糊地说,50年代以来的美术教育成果,为今天我国美术的普遍高度打下良好基础。
周波先生和我这一代人,早年受到的教育比较接近,更因为生活在共同的大的历史社会背景下,所以共性的地方会多一些,比如附中的课程接近,都是苏派素描,都是5分制,课余都在读俄罗斯苏联小说,看苏联电影,听柴可夫斯基的《天鹅湖》,胆子大的学生偷偷的谈恋爱、哭哭笑笑。物质生活无法和今天的学生相比,但那仍然是快乐的时光,然后我们就毕业了、被分配到什么地方做一颗螺丝钉。
几十年过去,回首前尘,应该无怨无悔,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青春和快乐。看到周波先生的人物画作品,我强烈的感触是他早年的基础非常牢实,业务课很好,创造力十分活跃。1960年他在附中的毕业创作《北京的声音》,发表在《人民日报》上,这在当年可是如同上了皇榜一样的大事,可见他是一位创作上早熟的青年。看到他60~70年代的创作,包括他和林墉、伍启中合作的作品,尽管带有那个年代意识形态的特征,今天看来也感到作者的热情和认真,在形象刻画和技法表现上也是相当讲究的。
无可讳言的是在艺术观念上,那一代人深受现实主义美学思想的影响,关于现实主义的理论思辨这里不拟展开,但是,艺术源于生活,生活是艺术的无尽源泉的道理,这是难以辩驳的真理,我们是接受了的。改革开放以来,西方现代文艺思潮涌进来,我们看到各式各样的“现代”艺术,讲老实话,其大部分作品,除去“新颖”之外(有些已是西方的“旧货色”),大多无法得到广大受众的欣赏与接受,很难讲有何价值。热爱生活,发现、追求、表现生活里美好的人和事,对于我们这一代搞艺术的人来说,不但是认真的信念,更是眼睛、心灵和手的习惯。
周波先生的画集,题为《生活》,十分贴切。从1980年代起,画家的目光一直没有离开生机勃勃的现实生活,他的眼睛光芒四射,他的速写落笔如飞,不是使用照相机代劳(如今是司空见惯),而是像蜜蜂一样飞来飞去不辞辛劳,采撷花粉酿成蜜汁。这是我观看他的画册得到的印象,周波这位画家在改革开放之后,或许是离开了60~70年代那种创作人物画的路子,不再苦苦用心于“主题”“题材”这些事情上(80年代后,据我所知很有些位人物画颇有成就的画家,彻底去画山水画或花鸟画了)。看来周波先生也是到现实的日新月异的、生机蓬勃的生活里去寻求一个画家真正快乐的生活,正如画家林墉给他写的序言里说的:“我一直总说,这是一个快乐的好人。”看他的画,我同样感到了周波的快乐。怎么能不快乐呢?我们的前半生吃了那么多苦,经受了那么多折磨,正如孟子说的“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真是样样受够了。如今又赶上了改革时代的富裕的日子,宽松的环境,可以画自己喜欢的画,比起那些没有熬过来的人幸运多了。能不快乐吗?所以我赞成周波先生就这样高兴的画下去,让自己快乐,也让看画的人快乐。
周波先生速写功夫深,画过连环画,人物画笔法流畅娴熟,造型动态,群众场面,景观背景,信手拈来,皆成图画。1983年画的《好猪苗苗》《过桥》《评牛》《山区小站》《自来水洗衣图》,1990年的《码头边之路》《路遇》,前者是海南岛所见,90年所画为惠安女生活,都很生动。西双版纳的风情更加吸引画家的眼睛,各样的生活画面林林总总。湖南湘西苗族土家族的劳作,织布、集市、试衣、拔牙,等等画家感到新鲜有趣的场景画面,全收于笔下。在藏区的作品,有更多的人像之作,感到画家的观察更加深入,刻画青年女性健康饱满,老年人的沧桑性格,和藏民的习俗情趣。这些民族风情图画,虽属生活点滴,信手拈来,但是稍作品味,就会发现画家观察的细腻从而意趣盎然,我们可以看到现代科技下的生活方式,已经进入那些僻远边疆、山区、草原,在遥远小镇商店里现代电器琳琅满目。周波先生的作品给与观众的就是这样充满鲜活生命精神的普通人民的生活。他运用画家的独特眼光,寻求形象的特殊语言而绝无理性的说教,来抒发自己的心灵感受。
在现代社会,艺术的功能其实是多样的。多年来,我们一直生活在一种意识形态的环境中,不少人对于艺术功能有一种非此即彼的思维习惯。近些年来宽松、宽容成为艺术界较普遍的心态,画家们的状态也各自不同,像周波先生这样直面生活、热爱生活,真情流露,快乐作画,真的很好。周波先生画展即将在中国美术馆开幕之际,我匆匆书此短文,略表祝贺之意。
孙克
作者:孙克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