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陈文骥 “抽象作品系列”
鲍栋:陈文骥从一条独立而独特的道路抵达了一种明晰的方法,并几乎走到了极限,那么让我们看看这位学院之中的“老”艺术家最终能走到何处。
崔灿灿:这批作品更类似于一组视觉装置,它放弃了绘画的装饰价值,逃脱了趣味等“正确美学”给绘画带来的影响。它成为建立于观者、墙面、作品之间视觉骗局,从而导致观看与绘画本身的“真实”和“虚拟”的紧张关系。艺术有时候是一种欺骗,它欺骗人们相信某种正确与合理,但艺术同样也是一种破解,它不断地揭示绘画作为语言,其修辞与形式的裂缝。
刘礼宾:纵观陈文骥24年的创作历程,他以边缘的状态保持着一个艺术家的清醒。在惯常把形式视为内容“表皮”的氛围中,他用他的作品告诉大家:形式就是内容。在艺术家纷纷冒充哲学家、社会学家的潮流中,陈文骥恢复了艺术家的尊严,他谦谦笑着说:我就会画画。
蒲鸿:从2006年开始,陈文骥开始有意识地创作以块面、形体构成的抽象绘画,这种语言在2009年就已经非常成熟。也许他在2009年就该拿到金棕榈奖,但遗憾的是,那一届评论的焦点都集中于观念、行为、装置上,我意识到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2000年后,更多的艺术家选择回归自身的经验,回归绘画语言和视觉本身,抽象绘画则相应成为趋势之一。这些艺术家的步伐缓慢,低调却有力,有效地修正了被政治符号、消费图像占据的绘画领域,并在21世纪10年代中后期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潮流。陈文骥的作品也属此列,并且,他婉拒了被划入“禅”、“意”的行列,而是诚实地忠于自己对绘画的经验。对绘画的观察和评价应该成为本评奖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且是不可或缺的部分,但绘画创作推进的缓慢使得它往往容易被一些炫丽的表象掩盖。陈文骥2010年举办了他最大规模的回顾展,并展出了他更为成熟的新作品,这些都有理由让他赢得自己的荣誉。
王春辰:陈文骥新的抽象式作品集中地展示了他的创作历程以及近来的艺术作品,它们让我们看到了艺术创作的另一种维度,或者说当我们思考什么是当代艺术的时候,我们是否被流行的成见给局限住了。我们不能把流行的东西当作“当代艺术”不变的法宝,不见理论的思路和历史的分析,就一味肯定那些流行的东西是“当代艺术”。甚至说,是不是“当代艺术”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围绕着“艺术”展开的当代思考。陈文骥的创作属于思考艺术问题的一类,它不以迎合什么为特征,倒是以探索什么问题为特征,如视觉的幻觉效应、形式的多种表现问题、艺术形式及作品与环境的关系问题等。这样对纠正那些无意义的艺术很有启发。陈文骥的作品,是对那些华而不实的东西的清理。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