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陈文骥——安静的世界与灵魂的质感

  陈文骥的作品体现出一种持久而独特的个人性探索。他属于在当下“非主流的艺术创作状态”里却创作出超越当代主流艺术作品的艺术家,其创作密实的质地、对于艺术空间和表现手段的挖掘和简朴凝练的表达,以及画家自身对自我所设定的角色与位置,对于中国当代艺术创作和美术教育都具有一种启示意义。其不跟随时尚随波逐流的艺术创作,表明了一位当代艺术家清醒而理性的姿态。

  在中央美术学院举办的“中央美术学院造型艺术年度提名——2010陈文骥”油画作品展上,所展出的中央美术学院壁画系教授陈文骥的油画作品藏有一种安静而撼动人心的力量。它们一方面来自画家对于这个世界的感受力,另一方面来自画家对于世界喧嚣的精神过滤。从本质上说,它们是一种来自灵魂和艺术自身的力量。在一个物质主义时代超越具体的物质或物体本身而上升到精神与灵魂本质的层次,在一个喧嚣的时代沉浸并醉心于营造一个属于艺术的宁静世界,使人感受到来自世界和灵魂的安静和质感,这是艺术家所不易拥有的一种定力。数十年如一日默默地坚守自己的艺术领域和独特的艺术创作,是陈文骥区别于当代艺术家的标志之一。

  陈文骥一直独立于任何艺术运动与潮流之外。他和大多数出生于上世纪50年代的中国艺术家不同,他没有参加上世纪80年代中期的新潮美术运动,但他一直在创作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被批评家栗宪庭称之为“一种静悄悄的革命”,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院长尹吉男教授在谈到陈文骥创作的文章里说。

  陈文骥似乎一直对于喧嚣的强力世界有一种本能的排斥。童年时,他和一位有着美术天赋的残疾小伙伴一道创造出一个属于自己并用以对抗大孩子伤害的世界。这种经验被陈文骥成功地延续到此后自己的艺术创作之中,在一种非主流的艺术创作状态下,创造出独立于所谓主流艺术之外的精神世界,而这恰恰是一种更接近艺术本质的创造——艺术创作并非集体主义工程,它往往更加愿意接近远离喧嚣主流的艺术家的心灵。这一来自童年的精神经验——边缘化或边缘特色无疑成了陈文骥艺术的秘密武器,东站画廊的艺术总监田恺称其作品为“边缘的游戏”。这是陈文骥一直醉心于自己艺术世界的力量,使他不为眼前的世界所动,更倾心于一种自我与艺术的创作状态之中。置身于其作品面前的人们,能够从画面中感到一种恒定的吸引力和静的艺术的震撼。从某种程度上,艺术家是社会的局外人,陈文骥就是以一种艺术局外人的身份使自己的作品获得了一种冷静的审美与理性。

  和当代艺术家明显的不同在于,陈文骥的作品没有陷于意义阐释或过度阐释的泥潭或自我膨胀之中,他没有在自我与社会性、功能性等之间纠缠不清,而是清醒理智地选择了艺术家的自觉表达,选择了一种唯美而纯粹的艺术表达,以细致得不能再细致的方式,表达几乎所有人每天都能见到却被忽视的日常生活场景或具有现代特色的人工风景,这体现了画家对于世界的感情、强大的捕捉能力和足够的耐心,这也是陈文骥的作品之所以能够使人将想象力延伸到画面之外的原因之一。而另一个令人感觉震撼的原因,在于他以极大的耐心和细致逼近现实的能力,沉浸于一个个日常生活场景、当代物象或某种物象的品质,将其不厌其烦而精准地表现出来,这在某种程度上不是重现事物或世界的密度与质感,而是艺术家本人生命与时光密度与质感的再现。陈文骥因此赢得了来自美术界的普遍尊重,这一点从在画展上人们欣赏作品时的表情里可以清晰地看出,心无旁骛的创作给作品带来一种平静却能够摧毁心灵的力量。

  陈文骥有着强大的写实和素描功力,但人物的缺席却是其作品的特点之一。在其所经历的三个艺术除阶段——日常生活世界、第二自然世界和挖掘或穷尽平面空间的价值,竟然没有一幅以人物形象为主的作品,这与他诗意和超然的性格有关。其实,他是用精益求精的技术和唯美主义的手段使人物这一世界的主要角色隐藏或延伸至画面之外,忘我的绘画和艺术执着精神使其模糊了所描绘对象之外的世界,这一点无论在其第一阶段的《红色的领巾》、《粉红色的纸》、《陈旧的月季》、《墙上的墙》、《沙发上的牙膏皮》、《香精灭》和《一根红色绳子》等,还是在第二阶段的《崇高的方式》、《十七孔桥》、《远景》系列、《光之说》、《不远》等,以及第三阶段的《一切》、《默感觉》、《黑白换》、《或》、《满意》、《似乎·白色》和《三昼夜》等作品,体现的极为明显——竟然没有一个人物出现在画面里。但陈文骥每一个阶段的作品无一不弥漫着人间烟火的生命呼吸。第一阶段静物式的描述,可以让人想到延伸在那些近似静物的画面之外的亲人、朋友或熟悉的陌生人,第二阶段富有质感的风景倾诉,呈现的是牧歌一样的人间风景,表现的是人物缺失画面的人文背景。最难解读的是第三阶段具有极简主义色彩的作品,在这一阶段,画家的确如入无人之境一般,开始在画布上实现自己的绘画理想,忘情的绘画使其几乎忘掉了整个世界的存在,但在这些看上去具有抽象色彩的作品里,完全可以听到一种来自生活深处的声音,只不过它们隐藏在细致而密集的色彩表现极其张力之中。它们既可以视为生命的呼唤,也可看作喧嚣世界的涌动,既可视为单一生命的表现,又可看作是生命群体集体主义式的集中表现,划过画面的或许是一阵高过一阵的人声,只不过它们在画布上沉静下来,如同时光静止在历史中,如昆虫凝固在松树滴下的泪水里……值得一提的是,陈文骥在第三阶段所做的努力:在二维空间里创造三维世界的真实感及其可能性。这并非简单的技术性绘画,在一个有限的空间创造无限内涵,穷尽二维空间的可能性创造给人带来视觉冲击的三维世界及其意义世界,对每一位艺术家都有着极大的诱惑力。而陈文骥之所以成为一位能够将自己的心灵与三维世界联系在一起的艺术家,是他长期专注于艺术与精神的结果,可以说他以这种方式实现了自己的艺术理想。而对于绘画来说,对于二维平面空间的挖掘,即是在为绘画艺术寻找一种新的可能性,这是中外艺术所努力追求的目标之一,因此也是陈文骥艺术探索引起艺术界与艺术教育界普遍关注的原因之一。

  陈文骥艺术的先锋性努力使他后来拥有了一些社会身份,但坊间依然对他的艺术家角色比较习惯。难怪当年以严著称的陈文骥的班主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杨先让,一提到陈文骥立刻露出笑脸并称赞有加:“陈文骥可爱极了,整天静悄悄地一个人在那儿搞自己的艺术,他天生是一块搞艺术的材料!”在杨先让眼里,除了艺术创作之外,其他表达方式对于一个真正的艺术生命多少会有些影响,因为他已经习惯了一直处于非主流艺术创作状态中的陈文骥,他眼里的陈文骥和学生时代没有任何改变。转眼几十年过去了,现在57岁的陈文骥依然沉浸于艺术创作之中,只不过头上多了一些头衔、光环或者白发而已。这是时光在一个艺术家身上刻下的印记,如同陈文骥在用他的作品在这个世界上留下的艺术痕迹。

2011.02.01

作者:张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