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指尖的彩虹——程亚杰环球艺术朝圣记》第46回——找到符号

  “你的技巧已经很成熟了,”有一天在课堂上,胡特微笑着拍拍亚杰的肩膀道,“想想你自己的符号、自己的Logo,给自己定个位吧!你想得越早,成功越早。不要看什么画什么。这样是被动的。只有带着自己的观念看世界时,世界才会随着你的观念走。”

  “是的,教授,您说的很有道理。我希望您能给我一些具体的指导和建议。”亚杰诚恳地说道。

  “不不,这不关我的事。我不会给你建议的,你的路要你自己走!”

  胡特离开后,亚杰沉默良久,认真比较了一下中西两种教育方式的差异。在中国,至少在学习阶段,老师的教育是灌输式的,喜欢的也是“听话”的学生;而西方的教育则是启发式的,并不要求学生服从老师的意志,而是因势利导,尊重个性,鼓励独立思考,充分发挥每个人的潜能。在与胡特的学习中,程亚杰切身领悟到启发式教育的优越性。

  那天晚上,他去一位新结识的奥地利朋友家中作客,路过每年举办新年音乐会、享誉全球的金色大厅时,大厅外的宣传橱窗里,一幅维也纳儿童合唱团的演出海报吸引了他的眼球。他观赏过这个合唱团的孩子们的演出。印象最深的是那个唱圣诞歌的如天使般的小女孩,用一双清澈的蓝眼睛凝视着老师,她的眼神是那么纯洁、善良、漂亮、可爱,那是一种无以言传的洞穿人类灵魂的美。一个灵感忽然应运而生:胡特的艺术是追求人性美的,而人性,除了男人和女人之间的情与爱,最可贵的即人的纯真和善良。人越老就越不善良,越不纯真,因为历经沧桑,变得老练世故了;只有儿童的心灵是清澈透明的。孩子是不会装的,不懂这个世界还有黑暗和欺诈,成熟以后,那份纯真就回不来了。

  于是,亚杰找到了自己的符号:娃娃。这是一个全世界都喜欢的、具有共性的绘画题材,他想。

  过了一个星期,当胡特再次来教室上课时,亚杰把自己的想法向老师和盘托出。

  “你这个点很好,”胡特用欣赏的目光瞥了他一眼,给出了肯定的回答,“如果你沿着达利的风格(《天际》)走下去,可能会成功,也可能会令人产生误解,觉得有种族歧视的嫌疑,而娃娃没有这个问题。画娃娃,可以表现出你对美好纯真事物的追求。”

  确定了画什么,紧接着就是怎么画的问题。例如,画真人,还是画布娃娃?画东方娃娃,还是洋娃娃?这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未完待续。

作者:杜仲华,昊文艺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