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别再听专家讲汝窑鉴定了,这几点他们永远不会告诉你,记得收藏!

 

关于汝窑的问题,已经聊过很多回了。汝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首。窑址在上世纪80年代后在河南省汝州市宝丰县清凉寺村被发现。一位叫做王留现的当地老人发现和收买了一件疑似汝窑的洗,后来捐献给了上海博物馆。并由此揭开了汝窑清凉寺遗址发掘的序幕。

 

“官哥汝定钧”在宋代短短上百年的历史文化中赋予了不可磨灭的印记,五大名窑给后代所带来的不仅仅是历史文化上的瑰宝。更是精神视觉上的享受。官窑的古朴浑厚,精巧俊秀。哥窑的金丝铁线,透亮莹润。定窑的刚劲流畅、坚密光润。钧窑的造型独特、颜色艳丽。汝瓷的似玉非玉,古朴大方。而在五大名窑、八大民窑齐放的宋代,表现平平的汝瓷为何能力压其他四大名窑,成为古代乃至现代人们心中的魁首呢?

 

汝窑有着“瓷中魁首”之美誉,拥有一件汝窑,也是所有瓷器收藏者毕生的梦想。但有记载的汝窑拍卖历史来看,汝窑一经流出,哪怕是一件不合格的残次品,都是价值连城。

乱世藏金,盛世藏瓷。中国人对于瓷器的那份喜爱从古至今从未消退,而宋代更因多种综合因素的影响,使得当时的瓷器制作水平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汝、官、哥、钧、定”名扬在外,而五大名窑之首——汝窑出品的瓷器更是被现代人奉若神品,推崇备至,一经流出,必天价成交。

 

汝官窑的烧造时间大约只有20多年,据不完全统计,目前留传下来的汝官窑产品不足100件,大部分收藏于台湾故宫博物院、北京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英国大维德基金会及日本的某些博物馆中。由于实物资料和历史文献资料都比较少,人们对汝官窑的真面目知之不多。80年代以来,宝丰县清凉寺汝窑遗址发现后,出土了大量汝官窑碎片、匣钵、窑炉、作坊等各种实物资料。

 

对于汝窑的性质,陶瓷界存在两种不同意见:一种意见认为汝窑就是北宋时期专门为宫廷烧造御用瓷器的官窑,即北宋官窑,其性质与南宋修内司和郊坛下官窑一样;另一种意见则认为南宋人明确记载「汝窑宫中禁烧,内有玛瑙末为油,唯供御拣退方许出卖,近尤难得」,(《清波杂志》)认为其性质与定窑相似,均系在烧造民用瓷基础上,因产品精良被朝廷选中而奉命烧造御用瓷器。

 

近年,有学者综合上述观点,提出汝窑的属性或可按其发展阶段来划分:初期为贡窑,北宋末年为官窑。也有学者认为应称这两个阶段为地方官窑和中央官窑。

广义上讲,官窑泛指隶属于中央或地方政府专烧宫廷、官府用瓷的窑场,在类型上可以分为中央官窑、地方官窑和为某项任务而特设的官窑如你有藏品困于出手,想找正规公司进行拍卖,可与福羲拍卖陈经理沟通壹捌伍,伍玖贰叁/贰贰壹捌狭义的官窑,特指文献记载的北宋和南宋的中央官窑,属于由政府出资的特设窑场,其落选品必须集中打碎处理,表现出极强的垄断性。对于北宋官窑,有学者认为窑址应在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也有学者提出汝窑就是北宋官窑。

 

河南省汝州市张公巷窑是近年新发现的一处瓷窑遗址,2000年至2004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其进行过正式考古发掘,获得大量遗物。张公巷窑与清凉寺窑地理位置接近尽管两窑产品存在一定差异,但可以肯定的是张公巷窑瓷器在造型和烧造工艺上均受到汝窑影响。杭州老虎洞窑(有学者认为是文献记载的「南宋修内司官窑」)也明显受到汝窑影响。因此有学者认为,从汝窑到张公巷窑再到老虎洞窑,从三者关系或可推论张公巷窑即北宋官窑。也有学者对此持不同见解,认为张公巷窑的年代为金、元时期或宋末元初。经综合考虑,故宫博物院此处汝窑展览暂采用北宋末年说。从产品特征看,该窑带有一定官方性质,至于是否为北宋官窑尚需进一步研究。

 

据不完全统计,汝窑器型有碗、盘、碟、盏、盏托、奁、钵、洗、盆、套盒、香盒、瓶、炉、壶等20余种,近年出土物约40多种造型,较传世品器类明显增多,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下面老陈分享几点自身常用的一些鉴定技巧,如看完有收获,可点击关注或转发让更多人不再迷路。

 

1:从胎质入手

汝窑瓷器胎均为灰白色,深浅有别,都与燃烧后的香灰相似,故俗称“香灰胎”这是鉴定汝窑瓷器的要点之一。汝瓷胎质细腻,胎土中含有微量铜,迎光照看,微见红色,胎色灰中略带着黄色,俗称“香灰胎”,多见汝州蟒川严和店、大峪东沟,汝州文庙、清凉寺等窑址;汝州张公巷汝窑器,胎呈灰白色,比其他窑口的胎色稍白,是北宋官窑的主要特征。

 

 

 

 

2:看开片

大家都知道鱼鳞纹、蟹爪纹这样的开片类型,现代仿品的鱼鳞纹开片也很美的。 而宋汝窑的开片是很自然的开片,没有任何做作在里面。 比如鱼鳞纹的开片是错落有致的,部分的鱼鳞片需要通过角度的变化来看到,

 

而仿品的鱼鳞片一般比较清晰可辨,并且有一种漂浮出来的感觉。

 

无论怎样开片的汝窑瓷器,纹理都是很文静不张扬的,自然而然的形成,片纹都是饱满的。 通过显微镜看到这样的片纹会看到有的像弯弯曲曲的山间小路,有的直中有弯,有的如蝉翼粗细不匀。 无论怎样的开片都充满了岁月的沉积,都彰显出“安静”、“自然”、“不争”。 部分汝窑没有开片的情况,是比较少见的。

3:看棕眼和露胎

我把看棕眼和露胎放在一起给大家介绍,而没有放在釉色里介绍,主要是为了让各位藏友加深印象。 在九百多年前的北宋时代制作的瓷器是不会如清朝那么的完美的。 特别在棕眼和流釉露胎方面更是如此,这也是判断年代的主要特征之一。宋汝窑的棕眼一般都很自然的, 棕眼呈现比较自然的一个小坑(用放大镜看)或者一个缩孔,或者深或者浅, 一般位置都会在器物的釉质比较多的部位而很少会在边沿部位。

 

流釉露胎也是一个比较常见的汝窑特征之一。 由于釉质比较粘稠, 在挂釉的时候会有部分露胎的情况出现,部分露胎也和胎体的制作工艺有关系。 在露胎的釉色中,胎体和釉色衔接部分也很自然, 现代仿品有玻璃釉的亮光在这里出现,也是鉴赏北宋汝窑的特征之一。

 

4:玛瑙入釉会产生如下三方面的影响

1、釉面的玻化程度下降,从而使釉面的耐侵蚀和耐腐蚀性下降。所以玛瑙入釉的汝窑产品明显缺乏玻璃质感,釉中游离态的玛瑙微晶对外界光线也会起到散射作用,从而使釉面观感的温润度较好。

 

2、真正玛瑙入釉的汝窑器从釉面看,釉中有明显的气泡特征。而通过观察此类汝窑标本的截面,可以看到较多气泡嵌在釉汁与胎体间釉层的中、下方;如果用放大镜从釉面观测,蕴藏在釉层最底下的另一部分气泡很难透见。

 

3、观察玛瑙入釉的汝窑标本截面,其釉层紧贴胎骨处有一排肉眼可见的气泡,这种与其它青釉产品气泡排列有异的情景,应为玛瑙入釉的一个特征;同时也表明玛瑙釉的粘度很强,导致釉内和胎内的空气在烧制过程中无法正常逸出,较多的被封闭在釉汁下层。

 

5:观支钉

宋汝窑的支钉有很多种,宫廷使用瓷器的支钉通常都是俗称的“芝麻钉”, 这里所说的芝麻钉也不是芝麻粒样子的支钉的, 而是有些扁长形状的支钉痕迹,而且一定是凸出来的。 部分有小椭圆形的支钉也会有。支钉的颜色一般都是略显很色的,这是时间的原因, 传世的宫廷用器才会看到灰白的支钉颜色。 不能用支钉的颜色来判断胎体的颜色的,这是和制作工艺有关系的。

 

 

支钉

以上仅是个人对北宋汝窑瓷器的简单鉴赏解析,供各位汝窑爱好者参考。 至于说北宋汝窑现存数量,本人不敢轻言, 我觉得大部分还都是在民间的, 只是各位在甄选的时候,千万要注意不要花高价上当就好。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评论

    • 手机用户1405560

      01年前 0
    • 一名学生

      学习
      01年前 0
    • 微信2199354

      👍
      01年前 0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