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李宗玮教授
从秦小篆字体的演变和最终的定型来看,它一方面保留了大篆字体结构中的基本信息和象形文字的基本特点;另一方面,则对字体的内部结构和外形,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整理和加工,使之相对统一、标准和规范。主要的一是各种偏旁、形体的统一,每个字所用的偏旁,基本固定为一种,而不用别的偏旁来代替;二是偏旁的位置相对固定,不能随便移动;三是大致确定每个字的书写笔数和笔顺。尤其是笔顺的确立,使得汉字在书写时留下了时间的概念,因此笔顺的确立,在中国书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文字的规范、标准和统一,实质上是社会生活习俗以及人们的行为方式的一次较大的变革。因此,在推行新字体的过程中,社会各阶层有一个认可、接受和适应的过程;加之在推广之初,人们对小篆的结构也不太熟悉,在认识、书写和应用上都很难一下子做到得心应手。于是,朝廷就专门对文字改革,成立了一个学术组织,类似于今天的国家文字改革委员会的组织,并分工负责具体的撰写工作。朝廷决定:由丞相李斯作《仓颉篇》,中车府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这三部书即作为基本规范的通行字书。这部字书既是学童的识字课本,又是推行小篆的模板,供国人们在统一文字时,进行学习和临摹使用。这种在当时纯粹以实用为主,兼辅美观的文字字体,最后竟然发展成为东方古老的书法艺术之一种,可以说,小篆的出现,不仅是汉字发展史上的一大进步,也意外的成就了中国书法史上的一次辉煌。
《泰山刻石》为典型的秦小篆,在中国书法史上,上接《石鼓文》之遗绪,下开汉篆之先河,是中国古文字的最后一个阶段。《泰山刻石》的结构特点,直接继承了《石鼓文》的衣钵,然则比《石鼓文》更加简洁和规整。观其书法,用笔似锥画沙,劲如屈铁,严谨浑厚,平稳端宁。体态狭长,平稳端严,疏密匀停,雍容高雅,有庙堂之气。字形修长宛转,线条圆健似铁,亦圆亦方。结构左右对称,横平竖直,外拓内敛,疏密适宜。字形呈长方形,结体上紧下松,上密下疏,于是在人们的视觉观感上就形成一种独特的仰视感觉,使人们在无形之中,对汉字产生一种莫名的崇敬感。这是秦小篆独有的造形艺术特点。另外秦篆的线条圆润流畅,疏密匀停,给人以端庄稳重的感受。唐代张怀瓘称颂李斯的小篆是“画如铁石,字若飞动”,“骨气丰匀,方圆妙绝”,这种褒扬并非过誉。因此,现在仅存的秦《泰山刻石》是秦小篆的唯一见证,它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小篆的特点是对称均衡,略微修长。《泰山刻石》在对称中蕴含着飘逸秀美,如仙女临风,仪态万方。《泰山刻石》字形工整瘦长,笔划圆健古厚,是秦小篆的典型代表,它充分体现了秦代书法的艺术风格。《泰山刻石》虽遭磨难毁损,但终究留存至今,而光照千古。李斯也因此成为书法史上,第一个有书迹留存下来的书法家,古今第一位小篆书法家。
《泰山刻石》的篆书,世称“玉筯篆”,对后世影响深远,历来学习小篆的人们,无不奉为圭臬。所谓玉筯篆,就是在用笔和用线上,讲求整齐划一的、自始至终的保持着线条粗细相近、高度一致的均匀和简洁匀净,线条的粗细均等是玉筯篆最大的特点。玉筯篆决不会因为某个汉字的笔画少,而使线条加粗,反之也不会变细。又由于汉字横画多于竖画,所以粗细均等的线条排列的结果,就不得不以增加字形高度的方式来缓解这一矛盾。因此,小篆的基本特征的横短竖高的现象就这样形成了。这一横短竖高的造型,并通过这种造型而产生的那种崇高感,也是在粗细均等的线条排列中而自然形成了。
《泰山刻石》篆书的这种等线体结体的排列,在外形上应该是极其呆板和僵化的。但事实并不是这样,它的形体非常灵活,动感十足,美观大方。这其中的原因大概就是:小篆用横线分割空间时,是由上往下进行排列和分割的,在排列和分割到最后时,必然留有较大的余地,因此就造成了上紧下松的格局,这种格局就是人们常常称道的那种仰视的崇高感,这种崇高感给小篆带来了无限的生机和美感。
今观《泰山刻石》字形外貌、用笔、结体以及章法布局等,都达到了一种几乎是完美的境地,无论如何夸耀都不过分。唐代书论家李嗣真在他的《书后品》中说:“李斯小篆之精,古今绝妙。秦望诸山及皇帝玉玺,犹夫千钧强弩,万石洪钟,岂徒学之宗匠,亦是传国之遗宝。”
——节选自李宗玮教授《悟对书艺》
根据《张照心笔记》整理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