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仁
喜
1993年出生于威宁,师从著名画家李节全、程其德、杨承宗等先生。现为遵义市美术家协会会员、遵义市中国画学会会员、贵州牂牁画院副院长、遵义熹鸿书画艺术培训学校校长。曾先后入选2015年中国梦、黄河魂全国山水画作品展(入选),2017年“重温经典”第三届娄东(太仓),全国中国画作品展(入会资格),2018年“写意苏州”(山水篇)中国画双年展(入选)。
黔中多蕴境 拾梦写家山 | Art Criticism
写生亦是中国画创作重要课题之一,是外师造化的必备一课。写生是获得“天授”的不可逾越的途径,宋人已极注重写生,前有张璪师造化之理,后有华原行山川之旅,于是千古之下,推宋人为山水第一以运情摹景,发动性情与自然万物相濡以沫,共生、共荣、共有含道应物,游于有无间的逍遥无我,寄情放怀于自然山川,是“长天共秋水一色,落霞与孤鹜齐飞”的圆融与和谐,既是艺术体验的方式。
也是审美关照的映象,更是自由创作的统一法则。是讲物物相任而生生不息。心与物融,发见真性情方可生动,传写于画,摹其形神。“运情摹景”是高度的重视表现自然内在的生动与丰富性。运情是艺术家最重要的一种审美,临界体验方式,也是通过物我合一,完成艺术艺术和谐统一的精神内旨。而仁喜兄不断践行与孜孜不倦的追求着。这得益于他深入与传统深厚积累,对家鄉浓浓的鄉情,养育他这片厚土所赋予真诚的情感。
黔地多山,蕴藏着众多奇异丰富的民族风情。似乎给外界传递一种以“野”、“怪”、“异”的信号。但外人殊不知这样的一种独特地域性的特征。让世世代代的山民趋于荒蛮的生活状态,却始终让那些不得已背离故乡的人饱含深情的血脉。这就是贵州人的性情。而也有人,选择夜晚穿透间隙的凉风,瞭望到云贵高原交界的村庄,在为此而呐喊。
与仁喜兄相识近八年了!但总是看不见他为别的事情而受到干扰;不管是在学校时,还是现在专职于绘画。与仁喜兄时常探讨,诚如他所言;一幅作品,饱含着画者独有的审美和难言的艰辛。是画者对生活真实感受体验;对艺术创作追求的突破。也不难看出他为人真诚朴厚、睿智超然的一面。每有外出的时间,总不会放过对景写生的机会,始终笔耕不辍。
每隔一段时间总有新作,每每分享其图片欣赏,不竟能回忆到磅礴乌蒙高原上,近乎于原始的苍苍茫茫的感触,让人触景生忆。其作品每有新意,其中也不乏佳作。当然他也偶有表现高古雄强的模山范水,但不同于机械的程式化、符号化。其中最令我偏爱是他近几年于老家草海与 黔北的往往返返。他的取景多设草海威宁与滇黔交界的深谷、村落。苍茫、荒凉、苦涩、野性。这样的词汇似乎与此相联起来。
而在仁喜兄画笔下正是表现出此种特点,其景其境,真可谓“可观、可游、可憩、可居”,四者兼具。而其笔墨生辣、苍润、厚朴,气韵灵动,恰称其景,深得传统古人法度。如构图奇兀,峰峦深秀的《马摆河印象》、设色明净而绚烂的《故鄉》秀逸葱润的《林茂山青》,平实中见奇绝的《佳木幽众》、恬静悠远的《草海之晨》等,都深契我心。
这些画构图的变化、笔墨的凝练、色彩的和谐、意境营造等方面,显露出笔者的匠心而又浑然天成。既不同于凭一套陈旧技法而流于雕琢做态者,亦不同于今人随时风追求以成名成家。正如王安石诗句所言:“看似平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由平到奇,看似平常;却能平中见奇。由不平到平,由心物悖反到心物相谐,更能显示浩大的艺术境界和至大至刚的人格。更是真心诚意“师古人、师造化”的收获。没有亲历生活真实的感动,没有深厚的笔墨手段,很难得到这些鲜活而亲切的意象。
我特别喜欢仁喜兄讲到每次外出写生所得的真实感受。这让我能体味到更多的这种亲切和谐、贴近生活富于人文关怀的新景。在高原的草海,山色空蒙、烟波浩渺、鹤背天飞。这也更加显然在仁喜兄画中体味的旷远、明净悠然了。
在他分享写生时老家照片,村庄里黄泥筑的土墙,长年被火坑烟熏幽暗而破旧的房屋里,门口站着裹脚的老人,微笑着对视着这位年轻人。心里的淳厚朴实,而在画者内心这种苦涩、清旷、荒凉、野性是这片土地带给养育他可以为之热泪盈眶这片厚土所赋予真诚的情感。(谭国柱写于荣宝斋)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