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编者按
应天齐老师是我国新时期版画创作中较早使用综合材料,制作水印版画的画家,“他的综合版水印版画,有一种从观念到技术的高度契合,互为阐释的图像特质”。(陈琦语)
他的作品汲取了西方铜版画的凹印、石版画的平印等制版和印刷手段,开创了水印版画的新风貌。
如何近距离地观察作品原版,从原版到版画的最后完成,是许多朋友所关注的。本期以《西递村系列-古梁柱》一画为例,从原版制作,到作品制版使用材料,以及作品的最后完成,包括艺术家的创作自述、构思、草图等文献的介绍,让读者走近作品,走近画家。
应天齐《重复的西递村系列之二--古梁柱》
1991年 40×50cm 综合水印版画
(1994年获文化部建国45周年第八届全国美展优秀作品奖)
古梁柱及其他
文/应天齐
在一个地方长久地住下来,反复体味所要表现的对象,大概有异于过客式的浮光掠影的印象,事物的多面性总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展露。对客观事物理解的深入而产生的眷恋之情,使我无法摆脱这一特定主题的选择。
表现对象的更换决定了艺术家对形式的选择,既定的形式框架又制约着表现对象艺术的再现,当“镜头”对准了古建筑的局部,精美绝伦的古木雕于古朴素淡中辉映出莺歌燕舞的璀璨,然而,那粗重横梁上的一道道裂纹,在深深地叹息着逝去的辉煌,于是我想起了古徽州的沧桑.....
我决定用更加抽象和充满象征意味的符号去构成画面,用更具象、更精致的技术去描绘这富于生命的雕刻,抽象和具象、简练和繁复,概括和具体同时呈现,相互碰撞并寻觅着协调,于是,一种严肃的荒诞油然而生。
当草图上再现的古梁柱以充满凝聚力的符号出现,霎时间,我感到了震撼,梁柱下方形的黑块成了不可动摇的基石。
用锋利的雕刀干净利落的切割而产生的几何形状的黑,构成了版画艺术特有的语言,显现出这一系列创作的重要特征,但这一艺术风格的形成并非刻意追求,开始的时候是一小块,仅仅是因为构图的需要,之后被作为一种衬托,企图增加层次和气氛,而今竟成了画面的主宰,充满象征意味,隐喻力与精神,赋予作品更深的哲理,而这一切是在对事物的反复感受中生发,是被冥冥中的一股力量所驱使,舍此我别无选择。
数十次地去画同一母题,有时会觉得乏味,但只要能更深的挖掘绘画和自然的本质,便能感受到事物中凝聚的文化意蕴,触摸到时代脉搏的律动,引发出仅属于自己的艺术语言,继而去作新的发现。
--1994年2月于芜湖
《重复的西递村系列之二--古梁柱》草图
《重复的西递村系列之二--古梁柱》原版
(材料:水曲柳木皮、白卡纸、酚醛清漆、乳胶。制作手法:拼贴、雕刻。)
《重复的西递村系列之二--古梁柱》原版细节一
《重复的西递村系列之二--古梁柱》原版细节二
《重复的西递村系列之二--古梁柱》局部印制效果
《重复的西递村系列之二--古梁柱》原版细节三
《重复的西递村系列之二--古梁柱》局部印制效果
《重复的西递村系列之二--古梁柱》原版细节四
应天齐《重复的西递村系列之二--古梁柱》
1991年 40×50cm 水印版画
(1994年获文化部建国45周年第八届全国美展优秀作品奖)
在工作室创作
在工作室创作
《美术》1995年第二期封二刊
ART美术 第八届全国美展优秀作品展获奖作品专辑 1995年第2期
《新中国美术50年》
1999年人民美术出版社
作品收录到《新中国美术50年》
1999年人民美术出版社
《中国现代美术版画卷2 》
1996年贵州人民出版社
收录到《中国现代美术版画卷2 》
1996年贵州人民出版社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