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趋近绘画的本质(2)

 
 
为什么要画
——中国画家无法绕过的问题
刘晓林
 
根据作者的表达方式和欣赏者的“感受”,我们可以将绘画大致分为两类:以再现为主,以表现为主。诚然这两类绘画中都有伟大的作品出现,而影响深远、流传后世的则以后者(“表现绘画”)居多!为什么?这绝非偶然。人类创造的艺术如果脱离了人类自身,若没有了主观意图、主观情感、主观色彩——作者仅以再现客观存在为能事,一味想着怎样画好却将为什么要画抛到脑后,此种状态下诞生打动你我灵魂的作品的几率微乎其微!

时下的中国画家在技法掌握、训练上远远超过历代,而为什么没有出现出类拔萃之作?我想,大多数画家不知道、不思索“为什么要画”是形成“悦目而不赏心”的重要因素。国画界这种情况很严重,油画界这种情况更糟糕!!当然对于“怎样画好”的问题,书画家一定要解决——仅有好的想法而没有好的表现技法和基本功力会影响整个画面的最终“质量”。但当书画家度过了基础阶段后(有部分艺术工作者已经可以称做名家)还仍然不把“为什么要画”视为艺术的重点,其将终生徘徊在优秀的层面,难以向杰出和伟大过度。

以写生为例子具体来说。写生的含义是什么?前几日我在与和芝圃先生聊天时猛然跳出了如下想法:1、写生活 ;2、写陌生。写生活需要付诸情感,写陌生需要总结规律。只有将生活和陌生结合起来,才有可能诞生“蒙娜丽莎”和“溪山行旅”。大量的书画家为写生而写生,每次的感觉几乎一致——千篇一律,没有陌生;千篇一律,不见生活。李可染、傅抱石笔下的山之所以打动人,在于他们写出了自己心中的“理想”而非照搬现实——“李山”幽深浑厚,“傅山”逸兴横飞。达芬奇、凡高笔下的人之所以打动人,一样在于他们写出了自己心中的“理想”而非照搬现实——蒙娜丽莎的原型到底是谁?向日葵怎么如此让人焦虑?随它去吧!古今中外的大家巨擘无在在自己的杰构中寄托了自己的想法、抒发了自己的情感,大抵如此。

画了那么多“模特”(包括人和其他物体)的画家们,不妨试着在心中重新“创造”一个绝美的模特吧!只要能印入人的心中——赏者才不管你画的是谁?画了那么多山川的画家们,不妨试着在心中重新“创造”一个瑰丽的山川吧!只要能印入人的心中——赏者才不管你画的是何地的山川谁画了那么多花鸟的画家们,不妨试着在心中重新“创造”更加自然的花鸟吧!只要能印入人的心中——赏者才不管你画的是哪个科目的花鸟?
 
如果一个人想成为真正的艺术家,其一定要在内心深处植下一粒种子——为什么要画?自己终究要表达什么?否则便是画若未画。

作者:刘晓林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