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齐白石诞辰150周年(5)

齐白石诞辰150周年(5)

天地一人齐白石

刘晓林
 
我们大凡谈一个领域的出类拔萃者,如果脱离了其融通大化的思想而来谈其专业的技能如何神乎其神、谈其广涉博猎的如何上天入地、谈其对天时地利人和的“使用”如何的恰到好处……这实在是隔靴搔痒的泛泛之论!这实在是貌合神离的皮相之判!岂能得其机枢?岂能道其本原?(刘晓林)
 
 
(四)情感

“艺术原本是人类思想情感的造型化,换句话,艺术是需要借外物之形以寄存自我的;或说时代的思想与感情的,古人所谓心声心影即是……艺术假使不借这些形体以为寄存思感之具,则人类的思维将不能借造型艺术以表现,或说所谓造型艺术将不成为造型艺术!”(林风眠先生语)情感依附于人类,艺术系牵于情感。没有情感,谈何艺术?情感连接人类与艺术。

世间最具穿透力的是情感,情感在冥冥中自由行走于时空之无形的有形。而情感,它可以引起系列连锁互动。如此神奇、不可言的”玄妙之物”被伟大的艺术家方能通过自己的作品传达出来了!艺术家笔下能够做到传神的已经是凤毛麟角了,传情远胜于传神。传情是传神基础上的进一步!如果说传神是艺术家把所描述事物的相对永恒的总体特征做再现的话,那么传情是在此基础上又把“特定瞬间”本人的“状态”融入了作品中。比如说艺术家画春山大都可以做到生机盅然(春山的总体特征),而先生却可以把春山描绘的既欢快又伤感。(艺术家的“状态”)画情传情太难了,它如同老子说讲的无形大象一样。(见刘晓林《睁眼画梦·巨匠林风眠》)
 
毫无疑问,每个优秀艺术家在创作作品时的个人情感不尽相同。综合而论,无论艺术家具体的情感是什么,最重要的是做到“流露”的自然与真挚。前面书者谈到了生活之与齐白石,他对生活的感悟是常人难以企及的。高明的白石老人在对生活深刻感悟的前提下又对此进行了进一步的延伸,即将“无形的情感”化作“有形的画面”然后又将“无形的情感”传递出来与赏者共融。在老人众多的作品中令我们深有感受的是先生那对生活无比的热爱,他的童心、乡情、蔬笋气都笼罩在了对艺术与人生的热爱这一伟大情感之中。“安得手有羸化赶山鞭,将一家草木过此桥耶!”“不是独夸根有味,须知此老是农夫。”……一系列的真情实感汇聚于齐璜的腕底与笔下、刀锋与石上,加先生那摧枯拉朽的功力、神乎其神的化解,他最终拥有了“齐氏艺术”。
 
对于一位屡经坎坷磨难的艺术家来说,其竟然将对艺术与人生的热爱这一伟大情感保持得如此长久实在是个奇迹。在白石老人的作品除了间或对社会现象的讽刺谴责外,我们很少看到他自己悲愁抑郁。因为他对万物热爱这一伟大情感的存在使得其画面的描述呈现了蓬勃的生机。《蛙声十里出山泉》、《可惜无声》、《和平鸽》等作品将世间蓬勃的生机做了生动演绎,即便是《不倒翁》中你我也能够体味出生命的律动。在白石老人晚年的《牡丹》中,他将对生活的热爱表现得淋漓尽致、缤纷满目。生命暮年的齐白石如同自己笔下的风中牡丹,似乎有着萧瑟!然而始终掩盖不住那对艺术自由、生命自由的无尽追求与热爱。如果将“九十七岁齐白石”几个字给去掉,有谁会相信若此的作品会出自日近西山的期颐之人?!

艺术离不开一定的技法,技法的使用为了更好表达情感。如果某一高超技法不能表达人情感,艺术家完全可以弃置不用。艺术家能做到对客观物象的再现值得称道,但是否能够激起赏者内心深处的灵魂却不好说。将个体的情感注入作品中而后传递出来,这是一切或抽象或具象的优秀艺术的必需之物。
 
真、善、美的情感被白石老人那赤诚的热爱维系着附在了他的艺术中,这样的艺术生命必将得到永生。

作者:刘晓林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