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绘画理念杂谈
理念——这个词汇,虽然还未收入到《现代汉语词典》中,但是近几年来却是使用频率非常高的一个词汇。对于理念——一般约定俗成的解释是:观察、认识客观事物后,经过判断、推理,形成系统的想法、念头、结论……即为理念。
那么如何认识绘画理念?特别是如何认识21世纪的绘画理念呢?下面谈谈个人的初步认识,愿意作为引玉之砖,与各位方家商榷。
要谈如何认识21世纪的绘画理念,首先必须分析21世纪的“绘画”这个客观事物的现状是怎样的,这是研究的前提。
我个人认为21世纪的“绘画”这个客观事物有三个特点:
其一,海量的绘画作品充满网络、电视、平面传媒、展厅等。
其二,绘画领域(包括东、西方),“三象”(意象、具象、抽象)并存的格局已经形成。
其三,非绘画类的文化现象层出不穷,大有鸠占鹊巢之趋势。
接下来,对这三个特点,稍加分析:21世纪的“绘画”长河,早已从过去的涓涓细流,变为现在的——奔腾咆哮,泥沙俱下,沉渣泛起,波澜壮阔的一条大河……特别是网络科技的飞速发展,使我们只要通过搜索、链接,就可以看到无限多的绘画作品。
在这些海量的绘画作品中,经过分析研究就会发现——“三象”(意象、具象、抽象)并存的格局已经形成。在东方,中国水墨写意画是主流,加上朗世宁等人的具象绘画和吴冠中的水墨抽象画已经形成“三象”(意象、具象、抽象)并存的格局。
中国意象画
中国具象画
中国抽象画
在西方,在上个世纪(20世纪)各式各样的绘画流派就有几十种,但是经过历史的筛选,如今我们归纳起来分析,也就是可分为意象、具象、抽象三大类。具象写实油画是主流;加上后印象主义塞尚和梵高的意象油画;再加上康定斯基等人的抽象画也形成了“三象”(意象、具象、抽象)并存的格局。
西方具象画
西方意象画
西方抽象画
当历史进入21世纪以后,非绘画类的文化现象层出不穷……在各式各样的双年展中,装置、视频、行为艺术、现场演出(这些属于非绘画类的文化现象)……取代绘画成为展览的主体,一些评论家也高度评价:这些创新性的艺术实践拓宽了艺术的疆界……
我们知道,根椐时空性质,艺术可分为:时间艺术、空间艺术、综合艺术三大类。绘画属于空间艺术;而视频、行为艺术、现场演出则应属于综合艺术;至于装置属于何种艺术,现在还未有定论。
以上就是21世纪的“绘画”的客观现实,我们只有对这些客观现实进行判断、推理后才能形成我们的系统的想法、念头、结论……即成为我们的理念。
我们知道当今社会,信息消费是人类精神消费的主体。特别是绘画领域,人们主要是通过网络和平面媒体去欣赏绘画作品,虽然许多美术馆有实体画展,但是由于交通、地域等原因……除非画展有特别的吸引力,能把人吸引到现场去看。一般情况下人们多是通过网络或平面媒体欣赏绘画作品。人们欣赏绘画作品目的,是要用画家所创造的艺术形象来丰富自已的精神世界,一般情况下,画家所创造的艺术形象能让观众过目不忘,并深深地留在记忆之中,那这幅作品就是优秀作品……
当然,理念只能是属于个体的,只能是个人对这些客观现实进行判断、推理后形成自已的系统的想法、念头、结论……
目前,我个人的绘画理念有三点:
其一,把海量的绘画作品都看作是人类的精神食粮,人们可以根据自已的欣赏口味,去自由选择。这些作品只要不触犯法律,不违背社会公德,所有绘画作品它们之间都是平等的,并无高下优劣之分,它们的经济价值由市场去决定,它们的艺术价值让历史去评定。
其二,对于海量的绘画作品的文化传承功能,则要分象进行研究(不可混为一谈)。因为意象、具象、抽象这三类绘画各有各的发展历史,各有各的特点,它们都要按各自的发展规律推陈出新的向前发展。
如中国水墨写意画有近二千年的发展史,它有完整的理论体系,有深厚的历史底蕴。而新兴的中国水墨抽象画,是在借鉴西方抽象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历史很短,也就一百多年……所以研究中国水墨写意画和中国水墨抽象画的文化传承功能,就要区别对待,就必须分别进行研究。
其三,对于非绘画类的文化现象(装置、视频、行为艺术、现场演出等),这些如此多样的艺术形式,随着时间推移,它们不断的在挑战艺术理论能够定义的极限。对此我们要采取一种包容的态度,一切让历史去筛选、评判。因为人类在物质食粮领域需求是多元化的,所以在精神食粮领域的需求也应是多元化。
总之,一个人的成长,不在于经验和知识,更重要的在于他是否有正确的理念和思维方式。只有有了正确的理念和思维方式,这样他在前进的道路上,才可以少走弯路。
作者:蔺高管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