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削石试韵,隶书、白文印
艺术不止于美,美也不止于艺术,二者紧密联系在一起,但并不代表二者的等同,先入为主地将二者等同,就会走入思维的陷阱与死胡同。
艺术固然是美的集中表现,完全按照审美需要创作而来的作品,但自然、文化、日常、情感等美感存在也不容忽视。美固然是艺术的基本特征,但丑、恶、悲剧、意识形态、宗教、偏见、个人喜好等内容和因素,也是艺术作品、艺术创作、艺术欣赏中真实存在的事实。
多元化,当然是一个方便而圆滑的解决方案,毕竟照顾了所有可能的情绪,但多元而缺乏判断,无疑是好好先生式的大而无用之物。区分和明辨事物,是认知走出混沌的第一步,是思维的基础,无可无不可的认知,显然毫无用处。多元化与多角度认知的目的,始终是对同一事物的更准确、更深入地了解和认识,而不是任由割裂与谬误的认知继续自相矛盾地存在下去。
大众对美学能否了解,不在于美本身的高深与否,毕竟谁没有见识过美与艺术呢?而在于美学研究本身的是否足够正确和深刻,越是正确且深刻的知识越是简洁明了,佶屈聱牙往往意味着内思维的混乱不清,表面研究尚未得出正确明晰的结果,还处在研究的过程中,绝不是反过来,沾沾自喜地说公众的水平不足以了解云云。
现代文化与科学领域无疑是由西方领先的,但西方式机械化、科技化、片面割裂的思维也深植于各个学科之中,这种对实证迷之自信甚至偏执的思维模式,完全忽略了实证本身是有限的这一事实。例如相对论竟然被认为是绝对的真理,这不是充满反讽与可笑的地方吗?因而,西方学术界就惯于产生各种极端的疯狂哲学家、疯狂科学家、疯狂艺术家诸如此类。
中国文化的东方思维模式,是以整体性为根本的思考方式,任何思想与方法论无不从整体出发又归于整体,道一与中庸都能够有效预防思想的偏执与狭隘。
美的本质是美感,是人对事物所产生的美的感受,这个事物包括一切人类可以感知的外部世界与自身身体和思维精神情绪等。事物因为人的感知而产生了美的属性,如同高矮、长短、大小、气味、颜色一样的属性,是一种相形而见的感受,对比、变化、环境、个体因素等条件,都会对感受结果产生显著的影响。
艺术的本质是人以美感为主要目的或手段的创作实践。人所创造的以带来美感为主要目的或手段的事物,称之为艺术品。将美作为手段,用艺术的手法传播文化、精神、思想、宗教、商业广告等是人类从古至今常用的套路与手段。
因为人们对于美感有着天然的爱好与亲近,凡有感受皆有美感,无论是最简单的感觉器官与神经的感官美感,还是最崇高的价值理念的崇高之美,只要有感觉与理念存在,便会伴随着美感的存在。这是许许多多反对美与艺术的哲学、科学、艺术流派无论怎样努力,但最终都无法磨灭毁坏美与艺术的根本原因。
《凉州词·其一》
唐·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欢迎关注公众号:中流治印,获得免费印章设计。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