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11月7日,唐狄鑫同名个展“唐狄鑫”于艾可画廊开幕,呈现其八件全新画作,艺术家游走于具象和抽象之间,运用直觉性的笔触和更为强烈的色彩碰撞,进一步深化对神态、动势、情绪张力的持续性探索。此次展览也标志着唐狄鑫“饥饿先生”(2014)和“唐狄鑫”(2017)后在AIKE的第三个个展。
展览现场
展览介绍中提到,唐狄鑫的绘画题材往往囊括身体局部的特写、手脚相连的变形肢体、相互攥握的骨架和肌肉。各部位间的粘连丝毫不遵循人体结构的合理性,而是被肆意地拆解、摆布,再通过器官组织的共用或替换,将支离破碎的身体模块重新组装在一起。
此次展出的作品沿袭了这一创作模式,但在画面表现上更为松散和抽象,本就分离的身体愈加地弥散,只留下人物的轮廓和动态。有时几股热烈的色流彼此撞击和交融,连形象的所在之处都难以分辨。
相比此前创作的系列,新作更加强调创作者与画面的距离感。这种距离感体现在画面中形成更夸张的视觉效果,色彩之间也充满模糊的动势。唐狄鑫介绍,这来源于他创作方式的变化,“以前可能会钻进去局部,现在习惯与画面拉开一段距离。比如色彩上的大胆尝试,先用直觉和感受把大的色彩关系调整好,当两个颜色放在一起,才感觉到意料之外的准确。”
《力》,2021,布面油画,250 x 250 cm
唐狄鑫绘画不做草稿,线条一气呵成,此次展出的作品尤为明显,当创作的画幅更大、色彩更恣意,艺术家在不断拉开或走进画面的过程中,对画面的整体感把控也增强了。“近期艺术家的绘画实践重心为对人物神态的探究,相较于描绘心理状态,艺术家认为对外在举止的勾勒更为有力地捕捉人物的精神内核。”弱化表现的骨骼和肌肉组织转为对外部轮廓和情绪的刻画,在一种大的基调或氛围中,寻找有意图的形象化体现,将其转化为具体的人物关系。
通过愈发强烈的绘画语言,画面中的人物似乎处于激烈的变动和势能下,个体的情绪被无限放大,形成一种蓄势待发的张力。观者看画时不自觉被画中蕴含的势能吸引,将一层层人物关系拆解出来。这使得绘画行为成为某种随机性的自我生成,同时也蕴含了通过绘画这一媒介才得以表达的自由。
展览将持续至12月26日。
关于艺术家:
唐狄鑫,1982年出生于杭州,2005年毕业于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油画系,现工作生活于上海。
唐狄鑫参加了第10届光州双年展。他的作品曾在南京四方当代美术馆,上海外滩美术馆,上海油罐艺术中心,北京新世纪当代艺术基金会,PAC米兰当代美术馆,北京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上海当代艺术馆,德国汉诺威浮士德艺术馆和维尔纽斯当代艺术中心等机构展出。
他的近期个展包括“唐狄鑫”,AIKE,上海,中国,2021;“唐狄鑫”,大田秀则画廊,东京,日本,2018;“唐狄鑫”,AIKE,上海,中国,2017;“狗吠”,大田秀则画廊,新加坡,2015;“饥饿先生:唐狄鑫个展”,AIKE,上海,中国,2014;“唐狄鑫”,大田秀则画廊,东京,日本,2014。他曾参加的群展包括“天堂阴影下”,卓艺术基金会,伦敦,英国,2021;“具身之镜:中国录像艺术中的行为与表演”,新世纪当代艺术基金会,北京,中国,2020;“原力寺”,油罐艺术中心,上海,中国,2019;“建立中”,油罐艺术中心,上海,中国,2019;“重蹈现实:来自王兵的影像收藏”,OCAT上海馆,上海,中国,2019;“RAM HIGHLIGHT 2017:错置”,外滩美术馆,上海,中国,2017;“中国2185”,Sadie Coles,伦敦,英国,2017;“山中美术馆”,四方当代美术馆,南京,中国,2016;“六十秒贰百分”,K11美术馆,上海,中国,2016;“精神–当代中国的绘画艺术”, PAC米兰当代美术馆,米兰,意大利,2015;第10届光州双年展,光州,韩国,2014;“ON|OFF中国年轻艺术家的观念与实践”,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北京,中国,2013。
作者:李伊荣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