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白瓷,看似简单,似乎只要从青瓷中去掉青色即可,但须知青色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铁元素所致,如何减去铁与杂质,工匠们就摸索了近千年。直到北齐年间,人们才烧制出釉料中没有或只有极微量调色剂、生坯挂釉的本色白瓷,虽然这白中还是泛了少许青。
白瓷出于青瓷,却后来居上,唐代终于烧造出真正可以与青瓷相抗衡的瓷器新品种——邢窑白瓷。邢窑釉色洁白如雪,造型规范如月,器壁轻薄如云,扣之音脆而妙如方响。
陆羽《茶经》这样评论“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瓷类雪,越瓷类冰”。虽然被认为“邢不如越”但邢窑白瓷能够达到“天下无贵贱通用之”,即有质朴大方的民间日常用品,也有精美备至可供宫廷显贵把玩之物,不可谓不值得赞叹。
邢窑白瓷
当邢窑盛名天下时,定窑已经开始受邢窑影响,默默地烧制白瓷了。受邢窑影响,唐、五代时期定窑烧制的白瓷在外观上与邢窑白瓷相似,都采用还原焰火烧成,但是两者又有明显的区别。
定窑胎薄轻巧,质地细洁,色釉乳白,湿润如玉,与唐代邢窑白瓷的一味雪白有别,还以划花、刻花、印花等装饰手法来美化器物,到宋时人们已知有“定”而不知有“邢”了。
定窑白瓷
定窑白瓷之所以能够取代邢窑显赫于天下,获宠于宫廷,一方面胜在色调,定窑之白属于暖白色,细薄润滑的釉面白中闪黄,恰似淡施脂粉的少女肌肤,它不是素净之白,也不是凉薄之白,而有温润恬静的力量;另一方面,它善用装饰技巧,将白瓷从纯白素色推向一种新生,让人们看到,白,也能白得繁花不惊,素,也可以锦绣华年。
白瓷到了明代,才走上它的巅峰。永乐时期,工匠们成功烧制出一种白瓷,薄到半脱胎的程度,能够光照见影。在有暗花刻纹的薄胎器面上,施以温润如玉的白釉,这种摒弃一切杂质的纯粹之白,在诞生时并没有一个合适的名称。直到16世纪,白糖的出现普及,让人们对永乐白瓷的取名恍然大悟,它就像白糖一样可以给人一种油然心生的“甜”的感受,故名为“甜白釉”。
永乐甜白釉
甜白釉瓷器属于高温釉瓷器,釉色白如凝脂,素如积雪,温润如玉。之所以有这样的成就,是因为当时釉料加工精细,对原料中的粗颗粒和有害杂质进行精细的粉碎和淘洗,釉中含铁量极低。
永乐甜白釉
明代的甜白釉是中国白釉品种的佼佼者,被称为“甜白”、“堆蜡美玉”、“纯净无杂”、“透亮明快”等等。体现了中国瓷器美学从形的体验到神的感受的升华,反映了当时人特有的审美情趣和高超的制瓷技艺。
虽然没有青花的兰白相映,没有彩瓷的艳丽缤纷,但它依旧独受永乐皇帝的宠爱,自是它白得沁人心脾,至今仍是不可多得的稀世珍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