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25年3月25日- 2025年5月11日,由策展人朱炯策划的“我要看见——吉勒·卡隆摄影展”展在松山湖盒子美术馆举行,本次展览由松山湖盒子美术馆主办。
吉勒·卡隆Gilles Caron 肖像
“我要看见”是吉勒·卡隆年少时写给母亲信件中的原话,凝练了摄影师对出发、探索、见证一如既往的憧憬。因为要看见,1970年30岁的吉勒·卡隆在柬埔寨报道前线离奇失踪。1965至1970年,吉勒·卡隆以镜头定格社会日常,聚焦演艺名流,捕捉政治动态,更充满勇气地奔赴世界的各个角落,报道冲突甚至战乱:以色列六日战争、越南战争、法国五月运动、北爱尔兰骚乱、非洲比夫拉战乱……短短五年的职业生涯,吉勒·卡隆留下十余万张照片、数千个胶卷,许多影像成为历史重大事件的视觉标志。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摄影记者,1965年
英国摇滚乐队披头士乐队在巴黎,1965年
巴黎近郊的艾默侬维尔游乐园,1965年
无论是面对冲突事件,抑或是艺术现场,吉勒·卡隆所关注和表现的始终是“人”。60年代法国“新浪潮”电影运动掀起文化的巨浪,吉勒·卡隆在巴黎这个世界的舞台,捕捉、刻画欧美文化艺术名流的时代肖像。他的影像常常穿越公共人物精致的面孔,揭示其内在的精神面貌。吉勒·卡隆的镜头不仅敏锐地洞察他人,也理性地向“摄影”本身观看。他在各种紧张或繁忙的摄影现场记录摄影师的工作状态,思辨“真相”如何被塑造出来。
1967年10月吉勒·卡隆在香港逗留了一个月,等候准入越南的签证之一
1967年非洲比夫拉
法国电影导演、编剧、电影理论家让-吕克·戈达尔在电影《周末》的片场,1967年
本次展览精选60幅肖像为主的照片,邀请观众随着卡隆饱含情感的洞悉之眼,体会“人之美”,借助他的影像,与世界共情。另一方面展览也希望向观众讲述一位年轻摄影师的故事,他短暂而精彩的人生,始终带着强烈的“看”世界的愿望——摄影,付诸一切行动去“见”——照片,无论是记录家人孩子的美好时刻还是残酷现实中的艰难时刻,从不同的角度“见”到生命的价值与力量。另外,今天在艺术场馆以艺术的方式重新凝视吉勒·卡隆的照片,意味着摄影记者的摄影史已经转变为了美术馆里的影像艺术史。处于数字时代的我们,也借由向卡隆致敬,进行一场对摄影来路的深情回望。
荷兰画家伦勃朗的自画像拍卖会在加利埃拉宫举行,1967年
法国新浪潮电影导演弗朗索瓦·特吕弗和让-皮埃尔·莱奥(背影)在卢森堡公园拍摄《偷吻》期间,1968年
美国音乐人詹姆斯·布朗在巴黎奥林匹亚剧院的演唱会上(之一),1969年
我们看吉勒·卡隆所见,因为我们要看见。
本次展览统筹是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策划组,展览总监是刘可与李惠丰,展览监制是巴什洛&卡隆、徐比莉,展览得到了吉勒·卡隆基金会,法国驻广州总领事馆,1905艺术空间,桂湖美术馆,玛丽安·卡隆·蒙特雷,真彩圣影的大力支持。
此次展览将持续至2025年5月11日。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