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以当代书画,与千年云岗“古今对话”——郑勤砚作品展“般若”

  2025年5月1日,“般若——郑勤砚作品展”在山西大同云冈美术馆正式启幕。本次展览以独特的呈现视角,让云冈石窟、云居寺的经典文物,与艺术家由传统遗产得来灵感创作而成的作品,进行了一场“古今对话”,体现出艺术家郑勤砚,通过书画形式传递她对“般若”这一创作核心与东方智慧的独特理解与艺术追求,也通过传统与当代艺术跨越时空的艺术对话,引领人们感知云冈石窟与北京云居寺深厚的美学滋养,体会不同艺术形式对传统文化内涵的当代诠释与传承。

  展览分为“云上”与“心迹”两部分,艺术家秉持“墨中见禅”的理念,云无形却能承载雨雪雷霆,心无相却能容纳悲喜万象,由此确定了空灵澄净的展览风格,引导观者深入思考艺术与自然、心境之间的深层关系。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05/4b845464d0aa8a7023a8063e6c6a5462.pn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05/af341d843c44dc6673052db018ca2340.png

“般若——郑勤砚作品展”展览现场

  据艺术家介绍,对她而言,本次展览最大的不同与突破在于对与传统遗产的对话——“我试图用艺术化的当代语言从新的角度阐释云冈的雕刻艺术,呈现传统与创新交融的视觉体验。宿白先生曾言:‘云冈是鲜卑人用石头刻写的建国史。’胡服匠人的铁凿、西域画师的丹青、中原文士的题记,在岩壁上交织成多元共生的图腾。云冈的佛像会老去,但匠人骨血里的创造力永远年轻。当观众站在作品前,能从那抹枯笔的顿挫中,触到北魏凿石的力度;从一片留白的虚空里,望见多民族共绘的星河——这便是文化自信最生动的实践。”

  书画交融 阐释“般若”意涵

  “般若”是郑勤砚艺术创作的核心理念,也是贯穿整个展览的精神线索,串联起从云冈石窟的历史沉淀,到艺术家郑勤砚笔墨间的精神探索的思想旅程。

  面对艺讯网的采访,艺术家进一步阐释了她如何将“般若”提炼为创作核心。(梵语Prajñā),源自佛教用语,意为“超越二元对立的终极智慧”,在佛教中指照见诸法实相的空性智慧。它是佛教修行所追求的最高境界,代表着对宇宙万物本质的理解与领悟。这一概念自魏晋南北朝随佛学东传,逐渐融入中国书画艺术,深刻影响了艺术家的创作理念与笔墨语言。

  “如《心经》言‘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塑造了水墨山水的‘空性’表达与书法中的‘飞白’禅机 。‘般若’不仅是我艺术创作的核心理念,也是贯穿整个展览的哲学线索,串联起从广袤的中国文化沃土到笔墨间的创作观、价值观和生命态度的思想旅程。”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05/a3677a3256ef791952bbfd8739706660.pn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05/e41868fcd8daaa69f46622d402f31920.png

“般若——郑勤砚作品展”展览现场

  艺术家的新作试图触及云冈石窟蕴含的各民族文化交流交融的历史内涵,由历史文化遗产中提炼转化为今人的创作灵感。如《般若》《空》《佛像》中采用的朱拓,来自于山东邹城的北朝刻石。艺术家在拓片上进行二次创作,向经典致敬,再一次令刻石文字焕发新的生机。四山摩崖通隶楷,备方圆,高浑简穆,为之擘窠极轨也。以天地为背景,借山峦为材料,展现在大自然的空间,与自然景物融为一体,是人文书法和自然环境、艺术美和自然美的统一。古朴雄浑的北朝碑刻苍茫大气之风,与云冈石窟北魏时期惊世绝伦的石窟艺术遥相呼应,奏出多民族融合的交响。

  以拓片为基础的创作过程中,艺术家感到自己就像一名“考古者”,以笔墨为铲,从历史的断层中打捞文明和智慧的星火。在拓片上进行二次创作,令刻石文字焕发新的生机,这种古朴雄浑、苍茫大气的北朝碑刻之风正与云冈石窟北魏时期惊世绝伦的石窟艺术遥相呼应。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05/f38126b0f3d09033759f6b8fa09cfd89.png

智慧彼岸 纸本拓片 63 x 129cm 2023年 郑勤砚

  但在艺术家看来,中国书画对般若智慧的吸纳,并非简单的宗教图解,而是将“空观”“无相”“妙悟”转化为独创的审美与实践范式——“从王维‘画中有禅’到董其昌‘以禅喻画’,艺术家通过笔墨实践体认‘能所双忘’的般若三昧——当一笔落下时,无画家、无画作、无画法,唯有澄明自在。这种智慧使中国书画超越视觉再现,成为‘明心见性’的修行法门,正如石涛所言:‘法于何立?立于一画。一画者,众有之本,万象之根。’”

  “将一整部《金刚经》书写成宝塔的形制,密密麻麻的文字书散发着‘般若’之光,文明的密码塑成庄重的塔身,在笔墨上整体优雅从容不激不厉,点画精到遒润一笔不苟,结体宽博自然,淡然之意趣跃然纸上,以超然写意契合‘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如金刚般破除对形式的执着。若能以‘无住’之心生活,便是真正的‘般若波罗蜜’——到彼岸的智慧。”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05/1d4f5f72e46b60113f94d54c7c40c1d6.png

  作品《树下对画》的灵感则源于云冈石窟第5窟门拱上方两侧的圣树浮雕。该作品巧妙地将字迹幻化成菩提树的枝叶,蔓延而出,树下留白处则藏着觉悟者静坐的身影。墨色浓淡之间,表达的不仅是悟对通神的瞬间,更是“般若”智慧照见五蕴皆空的通透与深远。密密麻麻的魏碑文字取自《妙法莲华经》,简称《法华经》,是大乘佛教的核心经典之一,被誉为“经中之王”。

  壁面上的菩提树枝叶繁茂,树下佛祖身披袒右肩式袈裟,双手环抱放于膝前,跏趺坐,双目微闭。禅定是佛法的重要修行,禅定就是“心一境性”,指的是让心持续专注在一个地方或一种境界上,让混乱的思绪平静下来,专注一境,让心安定下来,并变得明朗、敏锐。作品巧妙地将魏碑字迹幻化成菩提树的枝叶,蔓延而出,树下留白处则藏着觉悟者静坐的身影。墨色浓淡之间,表达的不仅是悟对通神的瞬间,更是《妙法莲华经》中“般若”智慧照见五蕴皆空的通透与深远。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05/5755bc62d26a80ca73e3dbb87790191a.png

对画,纸本墨色,69 x 120cm,2025年

  菩提圣树作为一种视觉元素,常常出现在郑勤砚的作品中。在她看来,圣树与释迦牟尼人生的经历密切相关,他诞生于蓝毗尼花园的菩提树下,在阎浮树下思维悟道,涅槃于拘尸那罗城的娑罗树下,所以云冈石窟的雕塑中亦不乏圣树身影。

  “我的早期作品《禅的容颜》,以一棵繁茂的树作为主体,以赞叹生命的蓬勃与延续,而树干的坚实则代表内心的坚定与沉稳。叶脉的纹理与经文的笔画相互交错,揭示‘十日一水,五日一石’的道理——王维《山水诀》主张‘观物取象’,非肉眼所见,而是‘妙观’物之本真。北宋范宽终日坐对终南山,终得‘山骨’气象,近乎禅宗‘直指人心’的观照。故真理从来不在繁复的装饰中,而在最朴素的‘看见’里。”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05/9d856266ce338ce6f41cd95239f19607.png

禅的容颜,纸本设色,100 x 65cm,2020年

  作品《光明境》《宝塔金刚经》《大吉祥经》佛塔造型源于云居寺和云冈造像中塔的形象。云居寺北塔,作为北京云居寺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其独特的建筑风格融合了多种文化元素,塔身的雕刻、构造等细节都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艺术特色和信仰。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05/b9c610b358133c2ad0b33f0c2594d2e5.png

云居寺北塔与云冈石窟佛像

  由文字组成的宝塔系列作品打破了传统艺术的表现形式,将文字以点成线、以点成面进行了重新组合和诠释,使古老的塔的形象在现代语境下焕发出新的光彩。以“大吉祥经”为名,蕴含着对吉祥、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祈愿,汲取佛教文化中所蕴含的慈悲、智慧、平和等精神力量,从而达到心灵的慰藉和升华。将一整部《金刚经》书写成宝塔的形制,密密麻麻的文字书写着古今的智慧,文明的密码塑成庄重的塔身,散发着“般若”之光。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05/695206a838080188d3bfad8e98bb8205.png

光明境,纸本设墨,88 x 240 cm,2025年

宝塔金刚经,纸本设墨, 101 x 300 cm,2025年

  以当代笔墨 探索遗产文化传承

  2020年5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云冈石窟考察时强调,云冈石窟是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好云冈石窟,不仅具有中国意义,而且具有世界意义。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要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

  云冈石窟作为中国三大石窟之一(与敦煌莫高窟、洛阳龙门石窟并列),如同刻在华夏脊梁上的千年诗行,是5-6世纪佛教艺术中国化的里程碑式遗存,回响着丝路文明的悠扬乐章。大同(古平城)作为北魏首都及丝绸之路东端枢纽,融合犍陀罗(希腊化佛教艺术)、秣菟罗(印度本土风格)与中原审美,叙写了民族融合、三教互渗的视觉档案。艺术家深刻地意识到云冈石窟“其价值不仅在于雕塑语言、建筑风格、色彩体系的美术大观,也可为当代文明革新提供互鉴共荣的养分。当我们在第20窟大佛的微笑中,既能看见印度阿旃陀的慈悲,又能发现山西晋祠仕女的温婉时,便读懂了费孝通‘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真正含义。”

  时值总书记云岗考察五周年,让“般若——郑勤砚作品展”在云岗举办彰显出更深刻的历史遗产保护、传承与创新意涵。对于艺术家而言,云冈石窟和云居寺不仅是深邃的创作灵感源泉,更是一个充满学术魅力的研究领域,以笔墨为工具,以学术为基石,探索云冈和云居寺积淀深厚的精神、艺术风格与文化内涵,是艺术家难得的一段“云上”旅程。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05/07ff6c2f995d3f594db5428566fa742a.pn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05/53301305313127e5699d7dff672ce3f2.png

“般若——郑勤砚作品展”展览现场

  因此,与艺术家作品共同展出的,还包括来自北京云居寺的部分珍贵文物及刻石拓片,呈现出展览中对于文明传承的文化视野与历史意涵。云居寺以珍藏大量石经、纸经、木版经而闻名,藏有唐玄奘翻译的世界上最早的中国唐代《心经》刻石享有“北京的敦煌”之誉,云冈石窟和云居寺均有长达千年的译经和刻经文化。

  长年深耕美术教育,郑勤砚对如何传承传统颇有研究体会与心得,在她看来——“正如黄永砯所言:‘传统不是用来保存的,而是用来通过它看到未来。’中国的名山大川总有诸多旖旎葳蕤的文化素材,如同时空胶囊一样封存着古人的审美密码,是我的创作与修习的宝贵源泉。不断发掘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是我所醉心与渴求的。传统文化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它既需要我们薪火相传、代代守护,又需要我们与时俱进、勇于创新。”

  具体到创作层面,首先牵涉的即是艺术语言问题,艺术家解构形式语言进而为己所用:“敦煌壁画中的飞天飘带、克孜尔石窟的菱形构图,可剥离原语境,转化为抽象线条或动态符号;马王堆帛画的矿物颜料层叠法,以及宋代缂丝‘通经断纬’工艺,可用丙烯、数字印刷等现代材料重构。其次需要捕捉精神原型:红山文化玉龙的神秘性、汉代瓦当“四神”的宇宙观,可转化为当代装置;商周青铜祭器的庄重感,史前巫觋式的凝视传统可转化为行为艺术。最后实现古今艺术的跨媒介共生,汲取养分并建立个人的艺术语言:如将藻井图案转化为动态光影装置,或把编钟音律转译为声波可视化。真正的灵感获取绝非简单复制,而是在临古蓦古中注入个体生命体验,使传统文化在当代语境中‘复活’。”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05/5d49905157afc5199b127a50a7e86fd5.png

云冈石窟第6窟“乘象投胎”浮雕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05/63b98a7d05a1f31124b88f937cac1966.png

云居寺飞象拓片

  如三联组合作品《乘象飞波》,灵感来自云冈石窟第6窟的“乘象投胎”浮雕与云居寺飞象拓印。象在佛教文化中代表吉祥、力量和稳定,云冈石窟中白象浮雕驮着梦中的摩耶夫人,莲花生步,佛陀降世的神圣瞬间被精巧地凝固在石质表面,让人们看到古代匠人对“空”与“真”的虔诚敬畏。

  《乘象飞波》最左边的画面上,祥云缭绕,中央赫然是“乘象投胎”的场景,飞象与摩耶夫人,化作象征智慧与文化的宝塔经书。右边的两幅,灵感源于云居寺的飞象拓印,与左边云冈石窟的小飞象遥相呼应。云朵的造型由《妙法莲华经》中的文字组成。通过墨色的浓淡、线条的光影变化以及留白的巧妙运用,艺术家以笔墨为媒介,将这份智慧与文明传承的责任感与使命感融入其创作表达之中。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05/a5f2bea70eed6a635dcb5e2b18047382.png

乘象飞波,纸本设色,210 x 417cm,2025年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05/490fc5e1d6cc640056b66d33a6438097.png

云象踏琼,纸本设色,136 x 278 cm,2025年

  亦如郑勤砚作品《大自在》中,其佛造像源于昙曜五窟第20窟,主佛释迦牟尼像高达13.7米,面部丰满,造型雄伟,气魄浑厚。《大自在》选择了一种独特且富有深意的表现方式——用经书重塑佛身。文字撷取《大智度论》,将经书上的文字巧妙地转化为佛像的五官、肌肤、衣纹等细节,单字通过行列、疏密形成整体气势。字间大小错落,通过轴线连贯与墨色呼应,形成浑然一体的“面”;且用墨分五色之法,浓淡相宜,以虚点(留白)与实线结合,达到“无画处皆成妙境”。

  艺术家将书法与现代的形式感,融入如《大自在》,《对画》等作品中,从而让传统因素焕发出更具活力与当代性的形式感。郑勤砚的转换路径,源于中国古典哲学与画论的思考:“中国古代即有‘道器合一’的哲学观与‘书画同源’的实践。《周易》认为,点是‘太极’,线为阴阳互动,最终生成‘万象’。赵孟頫诗云‘石如飞白木如籀’,强调绘画线条与书法笔法互通。元代柯九思以篆书笔法画竹竿,隶书笔法写竹叶,体现‘以字入画’。书画皆追求从微观到宏观的和谐,‘以点成线’是笔墨的生成逻辑,‘以字成面’是空间的整合智慧,二者共同体现了中国艺术‘以小见大’‘以简驭繁’的审美追求。这种思维不仅关乎技法,更是对宇宙秩序的诗意模拟——正如张彦远所言‘意在笔先,画尽意在’,局部与整体的辩证关系,最终指向的是‘天人合一’的艺术境界。”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05/c9da0caebe4468bec96720db688ab360.png

昙曜五窟第20窟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05/e6fc8370cf600f7e16f28229f967a83f.png

大自在,绢本墨色,72 x 135cm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05/7dbf0df0d2e6520f0f81c0fe7fcf66cb.png

如风过, 纸本墨色,72 x 135 cm,2025年

  本次展览中,艺术家将160米长的绢本长卷心经作品呈现于空间之中,长卷采用细腻而富有韧性的绢材质,其长度之巨,使用了行书、草书、隶书等多种书体。并非传统书法作品单一的观赏模式,突破了常规的观赏局限,以其宏大的规模与多样的书体,构建出“心经”书写的无限可能,举头仰望之间引导着观者深入思考艺术与心境之间的深层关系。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05/87168d8ccf2487b19397ef44dc7241b8.png

空无我,纸本设墨,65 x 95cm,2025年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05/b6d14fc6593ee3d09196c1ccdd16eb82.png

“般若——郑勤砚作品展”展览现场

  作为艺术家郑勤砚深耕细作的大型个展,“般若”不仅是对其艺术探索与追求的全面展示和精心呈现,是艺术家对世界文化遗产云冈艺术的致敬,展现了艺术家对“般若”智慧的独特理解与追求,更是一次贯穿艺术家用“艺术对话生命本质”的深刻探讨。据悉,本次展览将持续至8月28日。

  展览信息: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05/e262feacb146a3d8a63eb15e97100a43.png

  “般若——郑勤砚作品展”

  主办单位 :

  中央美术学院

  云冈研究院

  支持单位 :

  中共房山区委宣传部

  北京房山云居寺文物管理处

  展 期 :2025年5月1日—8月28日

  展览地点 :山西大同云冈美术馆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