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当代艺术的核心在于突破传统与现实的边界。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的发展,使艺术的原创性不再局限于单一文化,而是通过跨媒介碰撞(如陶瓷)激发新的文化潜能。”策展人冯博一通过“碰瓷——龙泉望瓯·陶溪川的一次事故”的国际艺术家群展对当代艺术的多个相关议题进行深入讨论。如何通过跨媒介碰撞激发新的文化潜能?以当代艺术的方式突破传统与现实的边界?
策展人冯博一在展览现场为媒体导览
龙泉烧造传统青瓷的“龙窑”已经有1700多年的历史,有丰厚的青瓷传统底蕴。位于望瓯陶溪川文创街区内的望瓯•美术馆使用面积1479m,层高11米,共计2层,展线总长达169米,专业的美术馆设施、资源与平台,以当代艺术研究、展示与在地文化的双向交织,辐射当代陶艺、雕塑、装置、实验艺术、影像、建筑等综合艺术领域。“碰瓷——龙泉望瓯·陶溪川的一次事故”在望瓯•美术馆举办,九个国家和地区的30位参展艺术家包括陈小丹、Elysia Athanatos (塞浦路斯) 冯峰、甘浩宇、Garrett Masterson (美国)、煤球(Ryan Matthew Mitchell,美国) 耿雪、陆斌、林岚(香港)、刘建华、柳溪、Marc Leuthold (美国)、 宋志峰、孙月、Susan Kooi(荷兰)、肖丽(日本)、杨心广、于朋(德国) &杨国媛、张爽(美国)、周洁、周褐褐等。艺术家由二部分构成:一是从2024年下半期陆续到龙泉望瓯·陶溪川驻场的20位国内外艺术家,其中包括一些对陶瓷媒材不够熟悉,或只是刚刚开始利用陶瓷进行创作艺术家,但他们始终关注、践行于其它物质媒介的创作实验。他们通过在龙泉望瓯的驻场工作机会,开始不同程度地掌握了陶瓷媒材的基本特性;二是特别邀请了10位一直以陶瓷媒介进行创作,有着丰富陶瓷创作经验的艺术家参展。其间,并组织了“国际驻场生态研究暨经验交流”和“国际驻场生态暨经验交流论坛”两场论坛。
Clarissa Falco(意大利)《蜕形》 20 min 行为艺术 2025
|根系交织的共生实验
“碰瓷——龙泉望瓯·陶溪川的一次事故”以驻地创作为纽带,将龙泉的土壤转化为当代艺术的试验场——由交流、磨合、碰撞的“碰瓷”转化为一场根系交织的共生实验。
展览现场
“甘浩宇的《数沙者》对于陶瓷这种材料的传统而言就非常有突破性;Tobias Kvendseth(挪威)的《反种子 02》作品对战争现实关注和自然材料之间的关系也与传统陶瓷非常的不同;孙月装置作品《与此同时》用德化瓷泥做的花瓣,在浇灌植物的过程中滴在瓷泥上,这种侵扰渗透,植物再没有光照的环境下也会枯萎变化,在视觉上产生传统陶瓷与自然生态之间的关系;刘建华的《颜色》也没有过多的塑造,就是一坨泥摔了一下,再经过烧制成陶瓷。”策展人冯博一强调艺术家对既有传统和惯常视觉经验的突破,开拓当代艺术的认识维度。以此呈现出“碰瓷”的观念意图,并生成“事故”的意外,跳脱出固化的视觉经验。
甘浩宇 数沙者(局部)
Tobias Kvendseth(挪威) 反种子02(局部)
孙月《与此同时》装置作品(局部)
孙月《与此同时》装置作品
刘建华 《颜色》(局部)
当代艺术的在地性,将传统陶瓷的工艺、审美价值与不同的生命状态和知识结构相碰撞、激发出与当代文化场景的对话,青瓷可以是陈小丹《建与毁系列》陶瓷装置作品中生命记忆的残片,“构建与毁坏”相互交织的能量。可以是Marc
Leuthold记录的群体掌纹,也可以是孙月构建的时空桥梁。文化生命力,正存在于这种“在地”与“全球”的辩证中:就像美国艺术家Ryan Matthew
Mitchell笔名“煤球”,现居景德镇,是陶溪川国际工作室的合作创办者,曾担任首任艺术总监。作为国际陶艺学会(IAC)成员,Mitchell曾在全球多个国家举办个展。对陶瓷材料有丰富的创作经验。《独石虚空》系列是一种尝试摆脱陶瓷中僵硬形态的努力,远离其实用性的背景,超越设计的局限,而是让事物的本质、自然的形态自行展现。当三十组作品在展厅中形成星系般的引力场,我们看到的不仅是陶瓷的碰撞,更是不同文明根系在龙泉土壤中的悄然缠绕——它们以艺术之名,共同编织着生命存在状态的共生之网。
陈小丹《建与毁系列》陶瓷装置作品(局部)
陈小丹《建与毁系列》陶瓷装置作品(局部)
煤球Ryan Matthew Mitchell (美国)《独石虚空》 展览现场
|碰撞方法论 陌生媒介的碰撞“事故”与转化
陶溪川提供的不仅是创作空间,更是一个文化转化的熔炉。美国艺术家Marc Leuthold邀请百位当地居民捏塑陶泥手印,市长的手纹与清洁工的掌痕共同悬挂成钟,当观众触碰引发清响时,个体的生命痕迹已悄然转化为群体的精神共振。这种创作过程本身,即是驻地艺术最珍贵的产物:艺术家的“外来视角”与龙泉的“在地基因”,在反复碰撞中生长出新的文化根系。
Marc Leuthold (美国)《龙泉》 尺寸可变 龙泉青瓷 2025
Marc Leuthold (美国)《龙泉》(局部)
对于首次涉足陶瓷的艺术家而言,材料的陌生感反而成为观念突围的契机。周褐褐《真金属 TRVE METAL》既是是碰撞“事故”的结果。她走进龙泉西街的铁匠铺,从锻打声中捕捉到铁器击碎禁锢的隐喻,转而以本地铁胎泥创作百余枚陶瓷“铁钉”。这些钉子虽无实际穿透力,却在象征层面承载着突破现实与观念的能量。这些“铁钉”无法真正钉入现实的器物,却以象征之力穿透观念的桎梏;《腹肌蛹》系列中,高白泥、地泥与铁胎泥混合捏制的昆虫雕塑,暗合卡夫卡式的变形哲学,以陶土质疑人体构造的单一性,在笨拙的初次尝试中,意外捕捉到生命形态的多样性。
艺术家周褐褐与作品《腹肌蛹》在展览现场
周褐褐 装置作品 《真金属》(局部)
展览现场
|物的转译 从在地材料到全球叙事
参展艺术家都以各自的工作方式和最富有挑战性的观念,形成各自关注的议题。厉槟源的《谣言》以一杆利箭穿刺陶瓷舌头,喉舌作为表达的象征被钉在墙上,暗喻网络时代真相与谣言的模糊界限。这件装置以视觉暴力揭示言语的武器化,却通过陶瓷的脆弱性赋予批判以诗意。
厉槟源 谣言 14×24×50cm 黄铜、陶瓷、羽毛和铸铁底座 2019
柳溪的《我们身处何方NO.3》则将文艺复兴时期《大卫》雕塑的五官拆解为金色与黑墨色交织的群体雕塑,质问当代社会的盲从与独立思考的缺失。陶瓷在此既是古典美的载体,也是反思群体意识的媒介。
柳溪的《我们身处何方NO.3》(局部)装置作品
Elysia
Athanatos的《灵肉之器》与陆斌的作品则利用烧造后的不可控碎裂,将陶瓷的物理缺陷转化为观念优势。这种对“意外”的接纳,恰似驻地创作的核心精神——在失控中寻找新的秩序。
陆斌 《大悲咒》(局部)2025 1800×1800×35cm 瓷土、混凝土 2025
Elysia Athanatos(塞浦路斯) 《灵肉之器》(局部) 装置作品
展厅中的陶瓷作品,实则是多重文化编码的载体。杨心广的《青瓷》以陶瓷花器安放枯枝落叶,瓷器的永恒性与草木的瞬时性形成辩证——陶瓷虽隔绝了植物与土壤的循环,却在静置中赋予飘摇生命以新的存在形式。破裂的瓷瓶与寄居的木棍,暗示着文明在断裂中的重组可能。
杨心广 《青瓷No.5》(局部)
张爽的《野蛮生长》进一步模糊材料边界:陶瓷、女性身体与植物在交织中形成共生关系。陶的固态、肢体的柔软与草木的生机彼此渗透,生成一种不稳定却真实的生命状态。这种开放性塑造,既是对形式框架的突破,也是对材料本质的哲学追问。
张爽 (美国)野蛮生长(局部)
周洁的《渴望坍塌可曾记得爱》则以南宋哥窑“百圾碎”裂纹为母体,将龙泉、宜兴、景德镇三地泥土交缠成陶条,铜丝穿插其间如断裂的神经。梅子青釉中封存着“错错错”的低语与数字时代的颜文字,桌面上的梅瓶、玉壶春与手机并置,形成跨越千年的情感共振。坍塌在此成为记忆裂变的起点,而非终结。
周洁 渴望坍塌系列 (局部)
|身体的痕迹 创作过程中的精神显影
对于耿雪而言,陶瓷材料再熟系不过的,此次参展的作品《米开朗基罗的情诗》以影像记录双手推揉瓷泥的过程,将文艺复兴的男性雕塑传统转化为女性身体的当代叙事。艺术家与泥土的互动充满情欲与暴力的张力,手的痕迹既是创作行为,也是身体与材料的对话。
耿雪的《米开朗基罗的情诗》影像现场
刘建华的《颜色》则通过反复揉泥的仪式性行为,探讨陶瓷单一性与色彩多元性的辩证关系。揉泥的过程犹如对物质本性的膜拜,最终以沉静的形态构筑精神的高度。
|精神共生之网
于朋与杨国媛的《山城》将龙泉山水幻化为建筑元素,迷蒙远山与人间楼宇共筑梦中花园;Ryan Matthew Mitchell的《独石虚空》让陶瓷从瓦砾碎片中重生,以混乱孕育形态的纯粹性。这些创作共同编织着人类精神的共生之网:龙泉的陶土既深扎于本土雨水的湿润,又蔓生向纽约咖啡馆的香气、塞浦路斯的地质断层、数字海洋的虚拟浪涛。
于朋与杨国媛《山城》装置作品展览现场
于朋与杨国媛《山城》装置作品(局部)
|国际驻场生态的多元实践
在“国际驻场生态研究暨经验交流”论坛中,全球非营利机构的经验为驻地创作提供了方法论启示。A4国际驻留艺术中心蔡丽媛提出“以驻留为方法”的在地化策略:通过参与式艺术构建社区网络,将机构发展与城市文化肌理深度绑定;瑞士文化基金会傅芸分享了驻留项目的跨文化实践,其独特的保障机制——如为艺术家提供心理咨询与法律支持——凸显人文关怀对创作生态的滋养;挪威S12玻璃工作室比约恩·福莱瓦格则以“本地滋养”为核心,讲述玻璃艺术如何通过技术突破(如将3D打印融入传统吹制工艺)激活在地灵感。
上海玻璃博物馆阳昕的“双向驻地模式”更具实验性:邀请国际艺术家进入本土工厂,同时派遣中国工匠赴海外工作室,形成技术美学的双向渗透;而前广州美院策展人以“浮土志”项目为例,揭示社会参与式驻留如何撬动城中村的空间政治——艺术家与居民共同改造废墟,将边缘叙事转化为公共记忆。
澳门牛房仓库吴方洲的发言则指向另一种可能:将废弃屠宰场转化为实验艺术空间,通过“城市即空间”的实践,使驻地创作成为城市更新的催化剂。最后,荷兰国际文化合作中心杨杨提出驻留项目的可持续性框架——从多维评估体系(文化、经济、社会价值)到跨部门协作网络,欧洲经验为龙泉这样的在地项目提供了制度化参照:如何让艺术驻留超越短期成果,成为区域文化生态的永续引擎。
“国际驻场生态研究暨经验交流”论坛现场
|结语
驻留艺术家与龙泉陶土的触感实验激发在地性实验与不同地域、文化间的关联。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创作形成当代艺术的生命力内核。如根系缠绕的三十组作品在展厅中形成“星丛”的引力场,不仅是多元媒介的碰撞,也是多元观念在龙泉望瓯·陶溪川的共生。而“国际驻场生态”论坛的分享、交流,是激发当代艺术生成的引力线,注入新基因:从挪威的玻璃熔炉到澳门的废墟活化,从瑞士的人文关怀到荷兰的制度化网络,不同的驻留生态与龙泉望瓯·陶溪川产生未来的共振效应,构建未来艺术生态。
|参展艺术家与作品详情|
陈小丹 (Chen Xiaodan)
陈小丹 建与毁系列 200×150×195厘米 龙泉青瓷、衢州鸭头、舟山鱼骨等 2025
陈小丹 建与毁系列 200×150×195厘米 龙泉青瓷、衢州鸭头、舟山鱼骨等 2025
作品简介:《建与毁系列》“构建与毁坏”是一对矛盾的概念,蕴含着两股交织的能量。
龙泉青瓷在历史上沉淀出一种极致的完美感与优雅感,而我选择青瓷来烧制“砖墙”,则是寻找有关青瓷历史记忆的另一面,即破损和残留的形态。为了使青瓷脱离材料本身被赋予的既定历史印象,我运用了一直以来使用的骨头元素,即龙泉、衢州一带著名的鸭头和舟山的鱼骨等。
“砖墙”之于我的关系,也就是物件之与记忆的关系。从2009年开始我实验制作砖墙。这次与脚手架一起构建“墙”,利用脚手架与砖头可以形成很好的支撑关系。
而“砖墙”所体现的文化身份含义,更是让我们的肉身直接体验到当下世界的烟云变幻。一如地缘政治中,俄乌、中东、台海等各个板块错综复杂,大数据推来的视频消息不绝于耳。不断迭代的科技武器,让人又惊又喜又忧又迷茫。一如战争总是让人们不断忘记又想起。
砖头可砌墙,不可逾越的隔阂是墙,战争是毁灭性的,但愿我的有骨头的残破的砖与墙提醒我们,永远不希望有战争。
陈小丹
陈小丹,1962年生于福州,1987年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2001年结业于上海大学美术学院硕士班。2012-2013年赴法进行艺术交流。现居上海创作。
其作品以骨头与花朵为标志性意象,通过雕塑、装置等媒介探讨生命本质。她擅长将脆弱与力量并置,形成独特艺术语言。作品在柔美与荒凉间构建奇异的对比,自然呈现生死轮回主题,展现对艺术本体的深刻思考。
Clarissa Falco(意大利)
Clarissa Falco 月相 #2 60×160×70cm 铁、瓷器、青瓷、匣钵、蕾丝 2025
Clarissa Falco《蜕形》 20 min 行为艺术 2025
作品简介:《月相#2》这件装置作品通过白瓷、铸铁与蕾丝的材质对话,探讨形体重塑的命题。每种材质都承载着嬗变的记忆——脆弱性、韧劲与适应性在其中交织生长。瓷与蕾丝惯常被赋予的精致属性,在此暴露出内蕴力量,与铁质粗粝肌理形成微妙对峙,构建起关于恒常与流变、稳态与进化的辩证场域。
作品将人体与物件的同构性置于聚光灯下:如同窑变后的瓷器铭刻着造物痕迹,蕾丝经纬间也凝结着张力与释放的编织史诗;而铸铁以沉默之姿诉说着形变记忆。《月相#2》邀请观者凝视人类形体——无论是物质存在还是观念载体——如何在持续进化中适应环境、承载变革烙印。当物质嬗变与肉身重塑形成镜像,我们得以重新审视定义身体与世界的三重辩证:无常中迸发的力量,坚韧之下涌动的脆弱,以及所有形态终将经历的代谢轮回。
《蜕形》行为作品现场
《蜕形》在这件行为作品中,身体化作共振的表面,被囚于脆弱的瓷质甲胄。每个动作催生声响——瓷片的碰撞与剐蹭成为禁锢的听觉注脚。冰冷易碎的陶瓷既是肢体的延伸亦是负累,放大存在感的同时施以桎梏。
表演以渐进的嬗变展开:第二幕中,瓷壳被逐片剥离,暴露出覆满水痕与粉末的皮肤。身体从僵硬转向流动,自禁锢滑向消融。粉末附着湿润肌肤,凝结成原始、脆弱且未定型的新生肌理。这一过渡探讨形式的脆弱性与对强加秩序的解构,袒露超越禁锢存在的原始渴望。
观者见证身体的形变史诗:从固化蜕变为转瞬即逝的无形。作品折射出物质性、易损性,以及掌控与臣服间的永恒角力。身体如陶土般碎裂重组,空气中萦绕的瓷片余响如幽魂,而肉身已溶解为未定义的新生场域。此处的转化并非终章,而是自我持续坍缩与重构的永恒进行时。
Clarissa Falco
克拉丽莎·法尔科(Clarissa Falco,1995-),意大利艺术家,活跃于米兰与中国,米兰新美术学院(NABA)视觉艺术与策展研究硕士。其创作聚焦"身体即机器"命题,通过行为艺术探索人体与机械的辩证关系。
她以重复性肢体动作构建机械化的表演系统,消解身体流动性,制造精确的自动化幻象。作品模糊人类自主性与机械控制的界限,将身体重构为机械网络的有机部件,呈现被精密计算的运作轨迹。
法尔科的实践挑战身体认知的固有范式,通过持续研究重新诠释人体形态。其作品开启关于控制、转化与后人类叙事的对话,邀请观众反思当代语境下身体的身份重构与进化可能。
Elysia Athanatos(塞浦路斯)
Elysia Athanatos 灵肉之器 200×300×700cm 陶瓷 2025
Elysia Athanatos 灵肉之器 200×300×700cm 陶瓷 2025
作品简介:《灵肉之器》这件极简装置试图唤醒心灵深处的“轻盈”体验——纯粹、澄明、升腾,直至抵达完整的生命状态。我们终其一生都在尘世躯壳与精神世界的撕扯中寻求平衡,如同炼金术士在坩埚中煅烧灵魂。装置中两股力量持续角力:自大地升腾的重力与从天幕垂落的升力,二者交汇处形成神圣的能量场域,恰似灵与肉、内与外、上与下的永恒辩证。
在炼金术的隐喻中,“熔炉”即是灵魂的容器,承载着内在转化的秘仪。当观者的目光穿透悬浮的器皿,那些在重力与浮力间颤动的瞬间,便成为窥见生命本质的棱镜——我们何尝不是行走的炼金容器,在尘土的重量与星光的牵引间,持续进行着自我提纯的仪式?
Elysia Athanatos
埃莉西亚·阿萨纳托斯(Elysia Athanatos,1981-),生于英国,成长于塞浦路斯,现活跃于塞浦路斯与意大利。先后就读于伦敦切尔西艺术大学、米德尔塞克斯大学,后获佛罗伦萨美术学院雕塑学位。作品在全球多地展出,包括意大利、韩国等国家个展及群展,并参与多国驻留计划。
重要奖项包括第62届法恩扎国际陶瓷奖、2018年拉纳卡双年展"卓越奖",作品被韩国京畿道现代陶瓷艺术博物馆等机构收藏。其创作以四大元素为灵感,通过雕塑探索感知边界,将内在精神转化为物质形态。作品作为心灵与物质的共振场域,展现了从灵感到实体的能量转化过程。
冯峰 (Feng Feng)
冯峰 心-灵魂出窍 500×500cm 陶瓷 2009-2023
冯峰 心-灵魂出窍(局部)
作品简介:《心-灵魂出窍》这件陶瓷装置以人脑为原型,却暗藏玄机——它既是一件静默的雕塑,亦是可点燃塔香的熏香器。当檀香青烟从脑回沟壑间袅袅升起,坚硬的瓷质器官仿佛有了灵魂,物质与灵性在烟雾中完成一场出窍仪式。艺术家刻意选用陶瓷这种矛盾材质:它既具备生命的脆弱感,又拥有近乎永恒的稳定性,正如人类意识在肉身禁锢与精神自由间的永恒摇摆。
作品表层的医学图像在此具有双重戏谑:那些大脑既是对科学认知范式的戏仿,亦是对理性霸权的温柔解构。事实上艺术家有一种怀疑:在今天,“科学”差不多成为了一个正确的代名词。有时候,他更愿意把科学看成是一种炼金术,所以将49个陶瓷大脑拼合成爱心符号,将"科学"的确定性与"巫术"的暧昧性熔铸于窑火,让认知的边界在高温中熔解重组,让瓷质的肉体灵魂和医学图像,转译为表达爱的可快捷辨识的公共符号,和每一位观众打个招呼:你好,爱你!
冯峰
冯峰(1960s-),1991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并留校任教,现任广州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院长、二级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数字艺术艺委会委员。
作为中国当代艺术重要实践者,其创作横跨绘画、摄影、雕塑、装置、影像、实验设计及新媒体剧场等多领域。以"公共知识"为研究核心,通过跨学科方法解构语言、图像与知识生产机制的关系。作品以考古式思维追溯科学分类史,在媒介转换中拓展艺术表达边界。
其概念驱动型创作融合多元材料与哲思,引导观众完成感知与认知的跃迁,创造"见月忘指"式的审美体验。艺术实践既是感性表达,更是对知识体系与社会经验的持续反思。
甘浩宇(Gan Haoyu)
甘浩宇 数沙者 340×300×240cm 蚯蚓排泄物、太阳聚光烧成陶瓷、金属、镜面、软管、电路板、电机、泥浆 2024
甘浩宇 数沙者(局部)
作品简介:《数沙者》这件作品的灵感源于古希腊数学家阿基米德探讨"如何用沙粒填满宇宙"的著作《数沙者》。蚯蚓是地球的数沙者,吞食沙子并研磨后排出。就像蚯蚓日复一日吞吐沙粒重塑大地,人类也在用有限认知丈量无限宇宙。作品以阿基米德螺旋为形态去象征蚯蚓的器官,艺术家将蚯蚓粪便为原料,运用太阳聚光烧成技术,将过剩的太阳能量进行奢侈性耗费,使得卑贱的排泄物获得了净化。装置运转时,陶土块在螺旋轨道中循环升降,如同永不停歇的宇宙沙漏。这既是对现代农业过度开发的隐喻,也是对人类文明宿命的沉思:我们何尝不是宇宙中的"数沙者"?我们如何在创造与消耗的轮回中寻找平衡?当阳光在釉面上折射出星辉,或许答案就藏在蚯蚓肠道般朴素的螺旋曲线里——那些被遗忘的原始智慧,正等待被重新照亮。
甘浩宇
甘浩宇,2018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2024年获中央美术学院硕士学位,研究机器人艺术设计。他的创作聚焦科技时代下的具身性实践,致力于融合传统技艺与当代科技,探索技术语境中的美学语言。其作品涵盖陶瓷装置、陶瓷器物及影像等领域。近年来,曾参展包括2018年大同国际雕塑双年展、2024年济南国际双年展及2025年韩国全南国际水墨双年展。2023年,其作品被澳大利亚白兔美术馆收藏。
耿雪(Geng Xue)
耿雪 米开朗基罗的情诗 19min 影像作品 2015
耿雪 米开朗基罗的情诗(视频截图)
作品简介:《米开朗基罗的情诗》作品展现了艺术家创作一个泥塑男人体的全过程。影片中,艺术家以文艺复兴时期米开朗基罗的诗歌作为字幕与自己的行为相对应,试图传递给观众特别的情绪和想象。米开朗基罗的雕塑用“凿”的方式留下他的“痕迹”,艺术家不使用工具,而是用双手来推揉柔软的瓷泥,像在给人按摩一样。艺术家在泥土里不断留下手的“痕迹”,泥土也在她的手上沾满了自己的“身体”。在19分钟的影片中,艺术家的手不离泥,保有一种“力”的持续——它从艺术家的身体发出,通过艺术家的手臂传递给泥土。影片像一部雕塑教学片,但按部就班的工作流程与微妙的情绪混在一起,充满女性的冷静与力量、情欲与暴力的冲突感。
耿雪,1983年生于吉林白山。2007年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本科毕业,并获学士学位。2014年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研究生毕业,获硕士学位。现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作品涉及陶瓷、雕塑、绘画、影像等不同媒介。
曾受邀参加的重要国际展览包括2019年第58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2018年第21届澳大利亚悉尼双年展、2017年第57届威尼斯双年展平行展、2014韩国釜山双年展等。
洪浩 (Hong Hao)
洪浩 物境之十九 150×110cm 古瓷片、烤釉、丙烯、画布 2023
洪浩 物境之十四 89×137cm 古瓷片、烤釉、丙烯、画布 2021
作品简介:《物境系列》这些宋代瓷片均由艺术家购自拍卖行,它们曾是窑火中的残次品,是被先人击碎掩埋的"无用之物"。千年后,它们在资本逻辑中完成价值异化——从文明的碎骨成为可供交易的文物标本。艺术家在创作中刻意放大其断裂属性:用釉料在瓷片上书写,复入窑炉淬炼。高温使文字发生流变、晕散甚至湮灭,被隐秘、消解的语言表达,如同历史对记忆的修辞篡改。那些被遮蔽的文明创伤与当代符号,在釉面结晶层中形成新的地质年轮。这种创作本质上是一场逆向的物质考古:通过激活碎瓷的熵增属性,让器物从历史阐释的客体,升维为质疑价值体系的主体。
洪浩(1965-),北京艺术家。创作涵盖摄影、绘画、装置等媒介,作品曾在意大利博洛尼亚现代美术馆、法国阿尔勒国际摄影节等重要机构展出,并参加"后八九中国新艺术展"、上海双年展等国际展览。作品被纽约现代美术馆、大英博物馆、加拿大国家美术馆等世界顶级艺术机构收藏。
作为中国当代艺术代表人物,其创作始终回应时代变迁。90年代起通过重构世界地图和记录日常消费等系列作品,对中国物质文化和资本发展进程中的现象提出独特观察。艺术实践以敏锐的社会洞察力著称,在全球化语境下构建了个性化的视觉表达体系。
jujuwang(美国)
jujuwang 空灵交响:地界之间 尺寸可变,龙泉青瓷,镜面亚克力,钢丝等 2025
作品简介:《空灵交响:地界之间》作品灵感源于艺术家在龙泉驻留期间对日常的观察。作品将平凡物象与超现实诗意交织,礼赞那些构筑生活本真的微小欢愉——柔云、炽阳、静月等永恒的自然元素,与飞驰于记忆的汽车、蒸腾着暖意的茶壶、蜷缩酣眠的猫咪等生活图景并置共生。
它们共同编织出一则关于幸福的诗意寓言,想要提醒人们:生命的美往往隐匿于易被忽视的细微瞬息。艺术家通过作品邀请观众驻足凝视,在日常的和谐中探寻意义——那里,平凡之物正悄然蜕变为深邃喜悦的源泉。
精微的瓷片以悬浮之姿挣脱重力束缚,像一片片从梦境中摘取的片段,组成一曲可视的生命联结颂歌,演绎着简单与奇迹并存的对话。
jujuwang,装置艺术家,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毕业。其创作受自然、诗歌与东方哲学启发,通过大型装置探索时间、自然与文化的共通性。作品在中国、美、法、英等国展出,并与AP、Audi、Dior等国际品牌合作。2019年获"Swarovski Designer of the Future"大奖,2020年入选中国艺术权力榜青年艺术家30强,获"罗博报告年度青年艺术家"。2019-2020年蝉联上海美国商会"年度未来领导者"及"年度委员会主席"。2022年入选福布斯中国青年海归菁英100人。
厉槟源 (Li Binyuan)
厉槟源 谣言 14×24×50cm 黄铜、陶瓷、羽毛和铸铁底座 2019
作品简介:《谣言》装置作品《谣言》是以一杆利箭穿刺一个由陶瓷制成的舌头,被钉在墙壁上。喉舌作为言语和表达的象征,被利箭刺穿;艺术家通过这种视觉表达,提示了无处不在的言论审查和控制,在当今的网络环境中,真相和谣言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言语再次成为网络辩论中的武器——那根无形的利箭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却无处不在,无法防范。
厉槟源(1985-
),湖南永州人,2011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现工作生活于永州与柏林。他通过行动、录像和行为艺术表演深入日常社会的不同领域,探索身体、观念认知和社会价值。他的艺术实践的动机是通过身体互动来了解自己所处的生活空间和物质环境,并反思和超越社会所赋予环境的规范与意识形态。正如他所言:身体不仅与周围环境不可分离,也是“事情发生的第一舞台”。他的作品曾在美国、欧洲和亚洲各地展出,并被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等艺术机构永久收藏。
林岚 (Jaffa Lam,香港)
林岚 树的拥抱系列 50×35×7cm 青瓷、铁 2025
林岚 树的拥抱系列 50×35×10cm 青瓷、铁 2025
作品简介:《树的拥抱》这次来龙泉驻场,是四十年来的第一次回故乡逗留,这让我回到童年时在家乡福鼎美好回忆,树香溪影都是我难以抺灭的感知。而这种美好的情感也偶遇上第一次的接触陶瓷的驻场计划。驻场是我人生中经常出现的场合,来来去去,每次遇到新的朋友也不知何时再遇上。当然这次遇上的不只是朋友,还是愿在我最无助时伸出双手来帮忙的好朋友,有当地的助手和异地艺术家。在学习陶瓷的基本功搓泥的回合中,我们建立了这份难得的友谊,我请他/她为此作品搓泥,环抱树干印证友谊。借此,让她/他与树木一抱,也是我回馈她/他们和自然的同渡一段美好回忆。
艺术的本质在于观察和思考,体会与经历日常,而日常的修练在于面对无常。我视每次驻场的不安和挑战是打开彼岸美景和快乐的钥匙。龙泉的驻场经验是我人生意想不到的转捩点,为我打开了一扇未知的窗体会与经历日常,而日常的修练在于面对无常。
林岚,香港艺术家,专注于大型场地特定装置及混合媒介创作。以回收材料(木材、伞布、废弃金属等)为载体,近三十年发展出独特的社区艺术实践,探讨本土文化、历史与社会议题。其作品既保存城市消逝的工艺,又构建艺术与城市的生态对话,创造观众参与的互动空间。
"艺术家能为社会做什么?"是其创作核心命题。2009年发起"微观经济"项目,与香港女工协会合作,为失业女工提供艺术创作平台,重塑材料价值与社会记忆。作品被蓬皮杜中心、M+博物馆等国际机构收藏,社区实践获全球认可,受邀参与多国艺术驻留计划。
刘建华(Liu Jianhua)
刘建华 颜色 可变尺寸(25×25×17cm/件) 瓷 2016-2019
图片提供:刘建华工作室
刘建华 颜色 瓷 尺寸可变 2016-2019
作品简介:《颜色》艺术家始终试图以陶瓷材料呈现色彩的表现形式。这种思考源于陶瓷的单一性与色彩的多元性之间的辩证关系,以及当下人们对色彩词汇与元素的多样化运用与解读。
当色彩通过陶瓷呈现时,从自然采集瓷泥原料,历经窑火淬炼、人工加工,到最初手工揉捏的原始形态——恰似个体对事物的认知,通过反复揉泥的行为积累,最终形成物质的纯粹性,并以此纯粹性构筑精神的高度。揉泥这一行为自古延续至今,其过程犹如对物质本性的膜拜仪式,试图使作品达到外显的沉静与内蕴的力量并置的状态。
艺术家试图从自然形态中提炼事物的哲学本质,摒弃既有的判断与现成经验,为观者开启对真实世界更为本质的认知维度。
刘建华,中国当代艺术家,现居上海。1989年雕塑专业毕业后开启实验性创作,2008年提出"无意义、无内容"理念,形成独特艺术语言体系。早期以陶瓷为媒介,通过其脆弱与坚硬的特质隐喻现代社会的物质矛盾;近年转向综合媒材实验。曾参加第57届威尼斯双年展主题展、悉尼双年展等重要国际展览。作品被泰特现代美术馆、MoMA、古根海姆美术馆等世界顶级艺术机构收藏。作为中国最具实验精神的艺术家之一,其创作持续探索当代艺术的可能性边界。
柳溪 (Liu Xi)
柳溪 我们身处何方NO.3 尺寸可变 瓷、墨、镀金瓷 2019-2025
图片提供鸣谢:阿拉里奥画廊
柳溪 我们身处何方NO.3(局部)
图片提供鸣谢:阿拉里奥画廊
作品简介:《我们身处何方NO.3》,文艺复兴时期的《大卫》雕塑,是思想解放运动在艺术上得到表达与象征。从黑暗的中世纪解脱出来,人们充分认识到人在改造世界中的巨大力量。在《我们身处何方 NO.3?》中,我将这座文艺复兴丰碑的五官拆解——眼睛、耳朵、鼻子与嘴唇被重塑为金色与黑墨色交织的群体雕塑。我们的所看、所闻、所说、所听,在今天缺少了什么?过多的盲从、偏执、狂热,以及轻信谣言,同时又懒于独立思考。在复杂多变的社会中时,个体被群体牵着鼻子走,愚昧变成了沉重的累赘——我们到底身处何方?
柳溪(1986年生于中国山东),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现工作生活于上海与景德镇两地。作为当代陶瓷艺术领域的先锋实践者,她以突破性的创作持续拓展陶瓷材料的艺术表现维度。其作品通过细腻的造型语言探讨性别政治、身体叙事与身份认同等当代议题,在完美无瑕的陶瓷表面下蕴含着深刻的人文思考。
柳溪的艺术实践具有鲜明的国际视野,作品曾在英国、美国、葡萄牙、西班牙、韩国等二十余个国家展出,并多次入选重要国际陶瓷双年展且获得最高奖项。她积极参与全球艺术驻留计划,包括巴厘岛、台湾、墨西哥等地,不断深化跨文化创作对话。其作品被洛杉矶郡立艺术博物馆、伦敦V&A博物馆、悉尼白兔美术馆等世界级艺术机构永久收藏。
陆斌 (Lu Bin)
陆斌 大悲咒-2025 1800×1800×35cm 瓷土、混凝土 2025
作品简介:《大悲咒-2025》作品借鉴了历代龙泉瓷器的经典器型,并采用特殊工艺,使瓷器在烧成后于展览现场自动开裂破碎。通过这一过程,作品引导观者思考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以及辉煌与衰败的交替更迭,从而激发对现实问题的深层反思。
陆斌,1988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工艺美术系,1998年在深圳雕塑院建立陶艺工作室。现为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教授。
艺术创作方向以当代陶瓷艺术与影像为主。
Marc Leuthold(美国)
Marc Leuthold 龙泉(局部) 尺寸可变 龙泉青瓷 2025
Marc Leuthold 龙泉 尺寸可变 龙泉青瓷 2025
作品简介:《龙泉》我创作了一系列圆形雕塑,这些作品从陶瓷中逐渐演变而来。后来我发现它们与中国古代玉器“璧”的形态相似,“璧”象征着宇宙,也寄托了人类超越苦难与恐惧的渴望。
本次展览中呈现的新作品,源自手对黏土的挤压。每位造访我在龙泉工作室的访客,都被邀请用手捏压黏土。这一简单举动,留下了约100位参与者独特的“签名”,其中包括龙泉市长、总是微笑着清洁地面的女士、修理电热水器的师傅,以及陶溪川艺术中心的工作人员和艺术家们。这些形态,有的上釉,有的保留原坯,悬挂在圆形雕塑的上方和周围。当观者凑近圆形雕塑时,会不经意触碰到这些悬挂的捏塑而成的陶瓷,使它们轻轻摆动并发出清脆的声音。在道家传统中,鸣钟奏乐既是庙宇的乐器,也是连通灵界的媒介。
是否存在某种超越分裂、暴力与愚昧的事物,能够触动每个人的心灵——召唤我们走向未知而充满答案的境地?
探寻并分享这些真理,是推动我艺术与思想探索的动力。如果我们要从人类自我制造的困境中幸存,难道不该更清醒地认识我们在宇宙中的位置吗?毕竟,宇宙虽看似超越我们,但我们仍是它的一部分。
Marc Leuthold
,是一位拥有美国与瑞士双重国籍的综合媒介艺术家,现常驻纽约。毕业于威廉与玛丽学院,并于北卡罗来纳大学取得艺术硕士学位。他曾任纽约州立大学陶瓷系主任及荣休教授,同时在普林斯顿大学、帕森斯设计学院及上海视觉艺术学院任教。
Leuthold的作品曾展出于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PS1现代艺术博物馆与波士顿美术馆,近年个展包括上海艺瑾美术馆《Unsayable》与广东省新石湾美术馆《Migration》。他亦参与新疆国际艺术双年展、中国美术学院国际陶艺双年展及“从洛桑到北京”国际纤维艺术双年展。
艺术创作中,他以辐射线与圆形结构为视觉母题,融汇亚洲、非洲与地中海文化符号,探索宇宙观与文化对话。1999年当选国际陶艺学会会员,2006年加入瑞士陶艺协会,2017年荣获ICAC China White国际陶艺奖。其作品被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及美国史密森学会永久收藏。
Leuthold始终致力于跨文化交流,探索艺术作为超越地域与语言界限的创新媒介。
煤球(Ryan Matthew Mitchell, 美国)
煤球Ryan Matthew Mitchell 独石虚空:顶角 80×45×80cm 陶瓷 2023
煤球Ryan Matthew Mitchell 独石虚空:粉 70×45×130cm 陶瓷 2023
作品简介:《独石虚空》系列是一种尝试摆脱陶瓷中僵硬形态的努力,远离其实用性的背景,超越设计的局限,而是让事物的本质、自然的形态自行展现。这些“虚空”作品的创作起始于瓦砾碎片,它们部分地决定了陶土的形态,有点类似石膏模具。这些形态源自混乱,从曾经存在的事物中浮现,从过往的碎片中诞生。这些“虚空”探讨了如何将陶瓷作为一种艺术实践整体地加以呈现。从陶土作为泥土或尘土出发,传统上,陶土被塑造成符合人类需求或文化表达的形式,比如杯子、花瓶、雕像、烟灰缸等。在窑中烧制后,泥土与文化被转化为一种新的存在——陶瓷。而最终,它们又被破碎、废弃,成为脱离原始语境的碎片。《道德经》曾论述“无”使“有”得以发挥作用。如果去除文化的框架,便只剩下虚空,而这种虚空意味着可能性和潜力。在设计中,功能是核心,而在艺术中,核心不在于具体的概念,而在于潜能。因此,这一系列作品的目的,是朝向这种潜能,去探索、去利用,并将其进一步推展。这正是艺术精神的体现。
Ryan Matthew
Mitchell(1978年生),笔名“煤球”,现居景德镇,是陶溪川国际工作室的合作创办者,曾担任首任艺术总监。作为国际陶艺学会(IAC)成员,Mitchell曾在全球多个国家举办个展。
行走世界的经历塑造了Mitchell的陶土语言——它以粗粝为文法,以文化炼金术回应感知与经验的流变,赋予“触摸”作为与物质对话的优先权。陶土成为重塑大地遗弃之物的契机,是凝结时光与思想潜能的媒介,萃取出腐朽、新生与蜕变的能量叙事。
他的作品旨在成为与历史对话的表达形式,同时回应塑造我们视觉经验的当代表达。Mitchell的创作挑战了由东西方二元对立所塑造的审美体验与心理框架,反映了他对文化身份、历史与当代视角的探索。
在全球化现象及其对文化、物质主义、艺术与环境所带来的影响中,个体与社会意义的建构所面临的挑战,是Mitchell在创作表达中的核心所在——一种能够映照并揭示我们共同人类经验的艺术形态。
Patty Wouters(比利时)
Patty Wouters 时间之圈 120×120×60cm 陶器粘土 2025
Patty Wouters 时间之圈(局部)
作品简介:《时间之圈》这件雕塑装置由 12 根扭曲的柱子组成,每根柱子都精巧地支撑着一只脆弱的瓷盘,同时又穿透着它。它们被整体排列成圆环,象征着生命的循环往复,呼应着古代文化赋予圆形的精神意义——永恒、延续与统一。而柱子的扭曲形态,则隐喻着我们存在的微妙平衡。
12 根柱子如同时钟的刻度,强化了时间流逝的主题,提醒我们它从未停歇。然而,其中一根位于“11 点位置”的柱子已然倒下并折断,它象征着我们正处于关键时刻,警示着危险迫在眉睫,促使人们反思并保持警觉。这一倒塌的支柱不仅揭示了当代世界的脆弱,也直观展现了全球性挑战正如何威胁着原本就极度微妙的生命平衡。
悬置于柱子上的瓷盘岌岌可危,宛如我们脆弱的生态系统、文化与社会。随着时间步步逼近午夜,这件装置向观者传递出紧迫的讯息,呼吁人们在一切无法挽回之前采取行动。
《时间之环》 融合了古老的象征意义与当代现实,鼓励人们思考自身肩负的共同责任,以守护未来。那根折断的柱子不仅象征着危机的临近,更是一种觉醒的召唤——在圆环彻底破裂之前,这是最后一次恢复平衡的机会。
帕蒂·沃特斯(Patty Wouters),脆弱的人性与自然始终是帕蒂·沃特斯(Patty Wouters)创作的核心主题。她通过融合多种陶土材质,探索纸浆瓷的工艺可能性,并将有机材料转化为蕴含丰富象征意义的艺术载体。
帕蒂的作品曾在比利时本土及海外多地参与群展,并先后在韩国、意大利、荷兰、法国和比利时举办过7次个展。她曾创立并主持比利时文化部支持的艺术教育机构,并策划多个国际巡回展览。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下属国际陶艺学会(IAC)成员,她受聘于韩国、美国及比利时多所大学任教,并在全球多个国家开展驻留创作、学术讲座及工作坊教学。
Richard Garrett Masterson(美国)
Richard Garrett Masterson 《橙辉尖塔》 49×36×95cm 龙泉高温烧制陶器 2024
Richard Garrett Masterson 《栖鸟》 34×28×47cm 龙泉高温烧制陶器 2024
作品简介:《如果石头会呼吸》我近期的作品与地球上的生命有关。我觉得生命存在于万物之中,包括泥土和石头。我早期的作品以对人体的抽象表现为主。这些新的作品则表达了我在岩石中所感受到的生命力。我在创作中试图探索这种生命力——无论是自然界中孤立的岩石形态,还是那些经过人类雕刻和塑造的岩石,我都能感受到其中的生命气息。
我的雕塑作品是中空的,这让我能够从空间内部入手,赋予作品生命的形态——仿佛它正在深呼吸一般。我常在那些充满自然生命感的形态上制造开口——有时是在壁面凿孔洞,有时则用切割的方式剖开表层——以此暴露出它们内部的空间与结构。在表面开口,是为了打破这些形体作为实体块状物的视觉印象。切割留下的几何形状的切口与充满生命律动的形体形成对话,在我看来正是人类与自然关系的象征。
黏土是我创作的主要材料,因为它易被塑造的天性允许我用它创造出各种形态、颜色和表面效果。我的作品的形态是由撕裂的黏土板片构筑而成的,这些板片被捶打挤压形成了抽象的面与曲线。
创作多年,我学会了信任自己的直觉,顺应作品的生发,而不是在作品上强加观念或条条框框,这让我的意识与潜意识得以自由呈现。
Richard Garrett Masterson
加勒特·马斯特森Richard Garrett Masterson,持硕士毕业于俄勒冈州波特兰州立大学陶瓷雕塑学院,曾任教于美国多所高校并担任陶艺专业导师。
他的创作主要以大型陶瓷雕塑为创作媒介。其作品被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中国·景德镇)、龙泉望瓯·陶溪川文创街区(中国·龙泉)、信乐陶瓷博物馆(日本·信乐)、法恩扎国际陶瓷博物馆(意大利·法恩扎)等机构永久收藏,并入选美国诸多公共及私人艺术典藏体系。
2013年与2017年两度受邀担任日本信乐陶瓷研究院驻场艺术家期间,他创作了多件以穴窑柴烧技法完成的重要作品。其中高223厘米的《致敬优山美地》(Homage to Yosemite)现陈列于信乐陶艺之森陶瓷文化公园。其公共艺术代表作包括为美国加州科克伦火车站创作的6.4米宽浮雕壁画,以及为克洛维斯山谷公共电台制作的2.1米高青铜人物雕塑。曾获美国国家雕塑学会年度大奖展银奖,作品收录于《陶艺人物500例》(500 Figures in Clay,纽约拉克出版社)第1、2卷。
2024年,其作品入选第13届日本美浓国际陶艺大赛。
宋志峰 (Song Zhifeng)
宋志峰 熵虚(草稿) 龙泉青釉、破碎泥片、阿莫西林粉末 400×80×15cm 2025
作品简介:《熵虚》艺术家运用破碎陶泥、龙泉青釉和阿莫西林粉末三种材料,构建了一个充满象征意义的治愈空间。陶泥自然开裂的痕迹被流动的釉质温柔包裹,尖锐的裂痕转化为温润的玉石纹路;铺洒地面的药粉在暗处发出冷光,形成理性与感性的对话场域。
作品通过材料物性的转换,展现了从创伤到治愈的过程:陶片记录伤痛,釉质象征修复,药粉指引方向。这种转化过程暗合中国哲学"反脆性"智慧,将脆弱性升华为更具生命力的存在形态。观众在移步换景中,经历从物质治疗到精神超越的疗愈历程,在陶瓷的温润与药粉的冷冽之间,感受毁灭与重生的永恒循环。
这件作品为后疫情时代提供了一种美学治愈范式,重新诠释了创伤、修复与超越的关系。
宋志峰,1989年出生于湖南汝城,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工艺美术专业,主修装饰设计。后赴德国深造,先后在慕尼黑美术学院、科布伦茨大学陶瓷玻璃艺术研究所和哈勒美术学院攻读自由艺术、陶艺与现代雕塑,师从著名教授Prof. Martin Neubert。其作品注重陶艺与现代雕塑的结合,探索材料、形态与文化之间的对话。
宋志峰曾获德国Danner Klassenwettbewerb二等奖,并入围“中国白”国际陶瓷艺术大奖赛。其作品多次参展,包括在德国、荷兰、美国等地的群展和个人展览,曾获得“Perron艺术奖”提名、“国际Iznang青年天才奖”一等奖等多项荣誉。他的作品也被多个美术馆和机构收藏,获得西南德国陶瓷奖提名,并在卢森堡艺术奖、景德镇国际陶瓷艺术双年展等重要平台展示。
2021年,他的作品《塔》入选第12届日本美浓国际陶瓷奖,并参与德国慕尼黑Talente 2021展览,获得“德国2021艺术奖”提名。2022年,他的《山水》获国际陶瓷研讨会Römhild奖,并成为江南大学国家艺术基金人才培养项目成员。2023年,宋志峰的作品在德国多个重要美术馆展出,并成功举办个展《Vitrification》。他还荣获“何朝宗杯”中国陶瓷工业设计大奖赛银奖,并参与景德镇陶瓷大学驻地项目。
孙月 (Sun Yue)
孙月 与此同时(局部) 尺寸可变 德化⽩瓷泥、喜水植物 2025
孙月 与此同时(局部)
作品简介:《与此同时》这件装置作品由上百朵素白的泥花与植物共同构成,其中泥花采用德化白瓷捏花工艺制成,质地脆弱而易碎,静置于喜水植物的下方。而上方的真实植物则依赖持续的水分滋养才能存活。
给植物浇水时,多余的水滴会落在白瓷泥花上,逐渐溶解那些精致而费工的花朵;若要保全瓷花的完整,就必须停止供水,任由植物枯萎凋零。这既是水与脆弱瓷土的碰撞,也是“你存则我亡”的两难抉择。
艺术家通过泥土与瓷土构筑一场静默的表演,探讨自然与人为、生存与死亡之间微妙的平衡关系。
孙月,1989年生于北京,孙⽉2012年毕业于清华⼤学美术学院陶瓷艺术与设计专业。后赴德国求学,于2013年在不莱梅艺术⼤学开始硕⼠和⼤师班阶段学习。于2016年获得德国不莱梅美术学院⾃由艺术专业的硕⼠学位,于2017年取得德国⾃由艺术专业⼤师班资格认证,并在德国Weserburg当代美术馆展览。最初于求学期间就开始与德国⽪特希姆森基⾦会合作进⾏驻场艺术创作,⽽后在中国与德国两地进⾏艺术创作,常年关注非线性时间,概念界限与世界认知的主题,专注尝试用传统的陶瓷材料的或“泥土”、或“岩石“、或“尘埃”的不同自然状态,作品尝试运用陶瓷这一传统材料的不同形态,竭力从不同的角度切入,试图冷静的、不带感情色彩的模糊现实与虚拟的边界,探讨概念的形成与认知过程,创造出新的感知体验。
Susan Kooi (荷兰)
Susan Kooi 双头龙 18× 24× 26cm 龙泉青瓷 2025
作品简介:《龙+山》荷兰艺术家驻留龙泉期间,受群山启发创作"龙与山"装置。九件柴烧龙雕与青瓷山体构成天地对话——龙为山魂,山即龙骸。艺术家以本地"兄弟土"塑山,釉色渐变呈现远近距离;龙雕则融入柴烧裂纹,如从地质裂隙苏醒。创作源自多重因缘:龙年属相、龙泉地名,及九十九的东方玄学意义。作品突破文化界限,将中世纪恶龙、中国龙等形象熔铸为共享龙魂的雕塑群。山峦非直线排列却气脉相连,残龙碎片暗藏褶皱,形成自然神力与人工造物的诗意共生。
Susan Kooi 魂剑 40×4.5×5.5cm 龙泉青瓷 2025
作品简介:《魂瓶与剑》在上海博物馆邂逅中国古代陶瓷时,三国"魂瓶"令我震撼——那些附着俑人与楼阁的陶罐,犹如微缩的往生世界。2024年驻留龙泉期间,父亲猝然离世,促使我以当代手法重塑这一传统:用本地"兄弟土"制作40厘米高的青瓷魂瓶,将飞机、家猫、父亲书房门框等现代符号替代古罐亭台,置于旋转展台供环视。青釉的温润与陶土的裂痕,恰似记忆的质地——永恒却带着火痕。
偶遇铸剑师获赠龙泉剑后,我将其翻模制成陶瓷剑,刃间缀以三国风格的陶俑。这些脆弱易碎、饰有萌物的剑,将与魂瓶并置展出:父母生前争执,愿他们在往生之境持此剑"续战",终得和解。青瓷与刀剑在此碰撞,生死、刚柔、古今的对话于此凝结。
苏珊·库伊(Susan
Kooi)(1988年生于荷兰吕伐登),2012年毕业于格里特·里特维尔德学院美术系,曾赴艾米丽·卡尔艺术与设计大学交流。个展及群展遍及瑞典、芬兰、荷兰、美国等地,并参与日本、印尼、法国等驻留项目。2014年、2018年分获青年及成熟人才津贴,2023年获蒙德里安基金四年资助,现任W139艺术空间董事会成员。
她的装置作品融合陶瓷、纺织品等手工物件与影像、文字及表演,挖掘地域关联的叙事——从史前建筑到科学轶事,探讨物体的物质性与象征意义。此外,她活跃于艺术家集体“苏珊·库伊”,并参与音乐组合echo+seashell,在多地演出。
Tobias Kvendseth(挪威)
Tobias Kvendseth 反种子02 尺寸可变 龙泉青瓷 2025
Tobias Kvendseth 反种子02 尺寸可变 龙泉青瓷 2025
作品简介:《反种子 02》作品灵感来自炸弹与植物种子在形态上的相似性。该项目探讨的是:一个事物从“无害”转变为“有害”的界限究竟在哪里。我们是否在潜意识中接受了“形式映射功能”的观念?我们的初衷是否能真正与行为目标区分开来?通过构建互为参照的形态类型,这种相互启发是否能帮助我们揭示自然与人造之间的边界?《反种子 02》是艺术家一次尝试,通过形态的呈现建立秩序、提供洞见,使观众能够在观看过程中产生新的连接,从而重新理解物的历史。
Tobias Kvendseth参与《碰瓷——龙泉望瓯·陶溪川的一次事故》展览,得到了挪威工艺组织(Norwegian Crafts)、挪威外交部“国际工艺项目支持计划”以及卑尔根市政府(Bergen Kommune)的支持。
Tobias
Kvendseth,1995年生于挪威特隆赫姆,现居卑尔根,拥有卑尔根美术学院艺术硕士学位。其艺术实践涵盖陶瓷、装置与声音艺术,通过雕塑与装置作品来探索形式与声响如何成为研究人造环境、物质实体及内在状态的工具。艺术家注重概念与形式的联结,致力于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将抽象主题具象化。
田元吉 (Wongil Jeon, 韩国)
田元吉 纸-陶瓷-黏土 尺寸可变 陶土 2025
田元吉 纸-陶瓷-黏土(局部)
作品简介:《纸-陶瓷-黏土》这件作品源于用陶瓷制作河边的椭圆形石头的过程。
对我而言,使用黏土进行陶瓷烧制是一种全新的材料和方法。用陶瓷制作空心的球体并非易事。因此,我采用了另一种方式——先用报纸塑形,再覆盖上一层黏土。当黏土干燥到一定程度后,我用刀修整表面,刀痕形成细小的切面,这些切面可以捕捉到光线变化。这些切面彼此相连,如同生物体的细胞一般。而报纸团上可见的胶带,则是调整形态平衡时留下的痕迹。
我将报纸、黏土球与烧制后的陶瓷球一同展出。报纸和黏土不仅仅是陶瓷制作的媒介,也是最终的艺术成果。尽管材料各异,这些圆润的块体仍然展现出我最初想要呈现的形态、光影变化和表面肌理。
这些圆润、平衡的球体是我长期以来构思的理想形态。从不同角度观看,展出的球体在视觉上呈现出由大到小或由小到大的变化。其中一件以细线悬吊,微微漂浮,可以随气流轻轻摆动旋转,在空间中形成张力。通过这些球体,我希望探讨世间万物随时间推移不断变化消逝,又以其他物质重生的自然循环。
田元吉(Wongil Jeon),从事装置艺术、摄影与绘画创作,作品涵盖室内外空间。自1982年以来,他以自然为创作主题,探索与微小自然物件的互动。他的艺术遵循自然,运用直觉创作,体现“自然艺术”的精神。田元吉的绘画通过叠加多种色调,构建色彩空间并重构光影与形态,形成独特的风景表现。自1991年起,他在多个国家举办了超过20场个展,曾参加釜山双年展·海洋艺术节(2015)、金刚自然艺术双年展(2006)等重要展览。田元吉还曾在韩南大学任教,并在UNIST的Science Walden项目工作。其作品已被京畿道美术馆、大田美术馆、水原美术馆等机构收藏。
肖丽 (Xiao Li, 日本)
肖丽 澡堂子 尺寸可变 驻场回收的陶泥、龙泉的回收旧衣、陶溪川的河泥、 玻璃、水、宋代瓷片、植物 2025
作品简介:《澡堂子》水滴,温柔而执着,日复一日地亲吻着陶土。看似徒劳,却在时间的见证下,悄然改变着一切。陶土松动了,瓦解了,最终,被尘封的记忆得以重见天日——一片片青瓷,带着岁月的痕迹,静静地诉说着过往。
这不仅仅是一次物理层面的碰撞,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水滴与泥土的碰撞,是自然与文明的碰撞,是现在与过去的碰撞,也是记忆与遗忘的碰撞。青瓷碎片的出现,仿佛打开了时空的裂缝,让我们得以窥见历史的片段,感受文明的温度。
这片片青瓷,或许曾是一件精美器皿的一部分,承载着古人的生活与情感。如今,它以碎片的形式重现,却依然散发着迷人的光芒,仿佛在诉说着一个关于时间、记忆与文明的故事。
作品试图探讨时间的流逝与记忆的永恒,以及文明在时间长河中的脆弱与坚韧。水滴的侵蚀,象征着时间的无情,而青瓷的显现,则代表着记忆的顽强和文明的传承。我们每个人,都是时间长河中的一滴水,我们的生命或许短暂,但我们所创造的文明,却可以跨越时空,永远流传。
肖丽,独立策展人、当代艺术家,硕士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日本国立琦玉大学及东京艺术大学。自1991年起,她以日本为据点,在世界各国展开多元化的国际艺术创作与艺术交流活动,并持续探讨如何通过艺术与各国及各领域的互动交流,挑战未知的可能性。
作为策展人,自2012年起,她策划了包括“中日当代艺术交流展”“日本中之条双年展中国馆”“中匈当代艺术交流展”“古井双年展”等十余次跨国艺术展览项目,其中,被邀请至中国参加国际交流展的国内外优秀艺术家累计达数百人次。
作为当代艺术家,她的创作涵盖自然与艺术、特定场所装置艺术、影像及当代陶艺等多个领域,并受邀前往中国、香港、澳门、日本、美国、韩国、匈牙利、墨西哥、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印度、冰岛、土耳其等地参与驻地艺术创作项目。她于1995年创作的石雕作品被永久设置于日本茨城县笠间艺术之森公园,参与展览的相关画册亦被日本国立图书馆收藏。
谢文蒂 (Xie Wendi)
谢文蒂 一些萦绕我心头的物什 66.5×300×56cm 泥胎、青釉、吹制玻璃、金属、钢丝绳 2025
谢文蒂 一些萦绕我心头的物什 185×32×32cm(上) 85×83×20cm(下) 泥胎、青釉、匣钵土、吹制玻璃、不锈钢、混凝土、PVC管、绳子、拾得物 2025
作品简介:《一些萦绕我心头的物什》,电线杆上串的“糖葫芦”竟是陶瓷制成,路边的撑伞杆插在混凝土浇筑的随意容器里,老街居民楼底,竹竿削成的衣架随处可见,上面晾晒着衣物。拖把则顺势搁在倒扣的塑料筐上沥水。这些看似随意搭建的“临时构造物”,实用得恰到好处,优美得毫不费力。我将寻常材料加以组合,营造出既新鲜又似曾相识的氛围。
谢文蒂
谢文蒂,1989 年生,现工作生活于深圳与东莞。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2010)和英国皇家艺术学院(2012)。她的创作以雕塑、图像、玻璃及综合媒介装置为主,关注事物之间的关系,通过手工、机械生产与现成品改造等方式进行富有逻辑又充满不确定性的组合。
代表个展包括:“太阳底下无新事”(北京,2024)、“力厂”(深圳,2023)、“漏气”(深圳,2017)、“另一个我”(曼彻斯特,2013)。
近期群展包括:“艺术家眼中的她/她们”(上海,2025)、“调音师:谢文蒂、徐泽慧双人展”(深圳,2025)、“宝格丽蛇年特展”(上海,2025)、“Still In Love”(挪威卑尔根,2024)、“游牧在南方”(深圳坪山美术馆,2023)、“生土礼赞”(上海,2023)等。
她的公共艺术作品设于深圳地铁机场站、前湾公园站、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及山东日照白鹭湾美术馆小镇等地。
杨心广 (Yang Xinguang)
杨心广 青瓷No.1 350×350×26㎝ 青瓷、木 2025
杨心广 青瓷No.5 25×25×23㎝ 青瓷、植物 2025
作品简介:《青瓷》这其实是一些花器,安放着不起眼的枯枝落叶。合适的口径为它们量身定制——落叶、枯枝与草穗因平凡而只能归于尘土,而陶瓷虽源自大地,却阻隔了草木与潮湿土壤的接触,终止了降解的循环,让植物在结束飘摇之后,陷入无休止的静置。
瓷瓶似乎在倾倒与馈赠的纠结中破裂,像是因礼节过失而导致的战争废墟。木棍模糊了“柴”与“不柴”的身份界限,在这片废墟中找到了寄居之所。虽是削足适履,倒也珠联璧合。
杨心广,1980年生于湖南,2007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现生活与工作于北京。他擅长以草木土石等自然物料为媒介创作作品。这些物料常被习惯性地赋予与“中国文人传统”紧密相联的内涵,而他绝非简单地通过使用这些被精神化了的物料召唤“传统”或沉溺于“传统”之中,相反,他正是以一个当代人的身份将作为一种经典情感模式的“传统”陌生化,并籍此重置自我与世界的关系。
杨心广曾参加"超有机:CAFAM双年展"(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北京,2011)、第九届上海双年展(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2012)、首届蒙得维的亚双年展(乌拉圭,2012)等重要展览。作品曾在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北京)、意大利国立现代及当代艺术美术馆(罗马)、M+博物馆(香港)、上海外滩美术馆等知名机构展出。
其获奖经历包括:中国当代艺术金棕榈奖(2010)、HUGO BOSS亚洲新锐艺术家大奖提名(2015)、华宇青年奖(2014)等。作品被龙美术馆(上海)、M+(香港)、卡蒂斯特艺术基金会(巴黎/旧金山)、卢瓦尔河地区当代艺术基金会(南特)等重要艺术机构收藏。
于朋 & 杨国媛 (Walter Yu 德国 & Kerry Yang)
于朋 山城 多种尺寸 陶瓷 2025
于朋 山城 多种尺寸 陶瓷 2025
作品简介:《山城》在浙江龙泉,山景与城市建筑的交融随处可见:迷蒙的远山像一片青色的影子,山脊的线条好像是地平线的变奏。山像是一座巨大花园的围墙,人间的楼宇像是花园中的灯烛。
初春驻留刚开始时,我们在当地同事的带领下,入披云山寻访原矿釉的采矿点,惊奇地发现山溪的颜色正如粉青釉。原来青瓷本就是山,制作青瓷的时就是在揉捏、炼烧山体的一部分。山体的一部分浴火化为瓷器,一如青山的舍利子。
这组作品是一个幻想的城市,是梦中的龙泉:山水化为建筑性的元素,披云山、龙窑、佛塔、桥梁都化作一个个花园。
于朋
杨国媛
于朋,1989年生于北京,2011年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日耳曼文学专业,2017年获柏林艺术大学自由艺术硕士学位,师从Valerie Favre,其艺术创作的主要媒介是文字、绘画、雕塑。他常以梦幻、诙谐的角度,以当下生活中的视觉符号为基础,探索对记忆、移民身份、生存和历史的思考,并希望在作品中创造可以与观者共游的空间。2018年,于朋获得德国外交部颁发的“优秀艺术家”奖,在外交部展出了建筑性的陶瓷雕塑作品群,以及受中国传统绘画启发的纸上长卷。他关注在驻留项目中创作出与当地历史人文相关的作品,他的雕塑、公共装置被已被德国施瓦巴赫市政府、德国洪堡大学收藏。
杨国媛,1987年生于山西,在澳大利亚完成本科和硕士的学习,毕业于悉尼大学传媒和艺术史专业,她的创作关注记忆与行为的互动和重复性。
张爽 (Stella Zhang, 美国)
张爽 触摸的痕迹 46×46×10cm 陶 2025
张爽 野蛮生长-1 67×28×23cm 陶,植物纤维 2025
张爽 野蛮生长-2 16×82×10cm,36×76×20.32cm 陶,植物纤维 2025
作品简介:《野蛮生长》这组作品探讨了陶瓷、女性身体与植物之间的共生关系,以材料的融合构建微妙的张力。陶作为核心媒介,其物理特性承载着时间的痕迹:柔软时可塑,烧制后的意外与坚硬,却仍保有脆弱。它在塑形与断裂、高温与冷却之间经历变形,如同身体经历成长、创伤与愈合的过程。植物则以另一种异质方式介入,与陶对话,嵌入或缠绕其中,使静止的陶呈现出动态的渗透与侵蚀感。
材料语言在交织中模糊了界限,使陶不再只是承载物,植物也不仅是点缀,身体则成为隐喻的核心。三者在碰撞与交融中彼此改写,生成一种不稳定但真实的生命状态。在开放性的塑造过程中自发生长,这不仅是对形式框架的延伸,也是在材料关系的探索中寻求新的平衡,在陶的固态、身体的柔软、植物的生长之间塑造出未被定义的质感。
张爽,出生于中国北京,1989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获学士学位。1990年前往日本,1996年于东京艺术大学获得硕士学位。自2003年起居住并工作于美国旧金山。其作品曾在中、美、日等国家的美术馆和画廊展出,亦被多家艺术机构收藏。已出版六本个人画集。作品与项目曾被《纽约时报》《旧金山纪事报》及多种艺术类媒体报道。2016年在香港巴塞尔艺术展举办个展,曾为斯坦福大学驻场艺术家,并于该校担任客座讲师。
张爽的创作长期关注情感经验、精神状态与身份认知之间的关联,尝试在个体叙事与更广泛的文化语境之间建立对话。她常使用质朴、易被忽略的材料,通过低限而精微的视觉表达,营造出静谧而内向的感知空间,唤起观者的共鸣与思考。创作过程中,她有意识地在形式与语言上保持开放性,强调过程中的感知敏感度与表达的诚实性,以回应不断演变的内在结构与精神状态。
周褐褐 (Zhou Hehe)
周褐褐 真金属 TRVE METAL 248×160×115cm 木、龙泉青瓷 2024
作品简介:《真金属 TRVE METAL》初来乍到龙泉西街,不是为了请客吃饭,不是为了游山玩水,更不是为了消极避世。我走进了西街的铁铺之间,那些斧钺锤打声中锤炼出的铁器,不再只是工具,而是击碎禁锢与束缚、摧毁虚伪与怯懦的利器。在这样的场域中,我选择以陶为媒,以“铁钉”为意象,回应这片土地上质朴而强韧的力量。我运用龙泉本地特有的铁胎泥,通过注浆、拼接、手工雕刻与打孔等多种工艺,创作出一百余枚陶瓷“铁钉”。这些钉子既是器物,又是象征——它们不具备真正的钉入之力,却承载着穿透现实与观念的力量。
周褐褐 腹肌蛹 18×13cm 龙泉青瓷 2024
作品简介:《腹肌蛹》使用龙泉产高白泥、地泥、铁胎泥三种泥浆,我制作完成了几十个昆虫小雕塑。在气窑与电窑的烧制过程中,通过控制温度与釉药的变化,作品呈现出不同肌理与色彩。
昆虫的历史比人类久远得多,形态花色也比人类多样得多。相比之下,人类是十分单一的物种。然而,既然我们都活在同一个地球上,组成我的元素当年必然无数次组成过无数种昆虫的身体——现在很多也组成了作品——或许分子变化频繁,原子层面上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融合是一种模因,我们都有过这种“变形”的想法,就像卡夫卡的梦幻《变形记》,或许是因为我们对于人体构造十分单一的不满吧。
周褐褐,是中国当代跨媒介艺术家,创作涵盖雕塑、装置、影像和服装设计等领域。她的作品关注立体、真实、可触摸的未知物体,探索内心世界的表达。她引用《三体》中的观点,认为艺术作品是“器”,展示力量的多样性并引发情感与思考。她的创作反映了勇气、光与暗的转化,以及生命的流动。
周褐褐早年在中国、德国和日本学习艺术与设计,曾获日本文化服装学院设计一等奖,作品被《装苑》报道。2010年后,她活跃于艺术与音乐的跨界合作,为MOLLLUST、葬尸湖等乐队设计舞台服装,并参与国际展览与音乐节。近年代表作包括《米奇密码》《八月生生》,及与AMALA乐队合作的多媒体作品《壳、逝、霾、宙》,并在挪威Inferno音乐节和东京个展等平台展示新作。
周洁 (Zhou Jie)
周洁 渴望坍塌系列 尺寸可变 陶瓷 2025 展览现场
周洁 渴望坍塌系列(局部) 尺寸可变 陶瓷 2025
周洁 渴望坍塌系列 尺寸可变 陶瓷 2025
作品简介:《渴望坍塌可曾记得爱》是一场关于记忆重组的实验,探讨情感在数字时代如何失重、断裂与重生,未来,所有已逝。一位地外能量学者在微尘中探测到一处高情绪能量场:一半源于南宋词笺中被禁锢的等待者。-半游荡在晚明歌谣里的幽灵私情,最终折叠进现代幽会房间那条始终未曾发出的讯息中--久久未能抵达,也从未真正离开。装置以南宋哥(歌)窑“百圾碎”开片裂纹为母体结构,呈现一组桌面化的记忆容器:梅瓶、玉壶春、胆瓶、手机与电脑等。梅子青等釉色中封存着“错错错”“sorry”与悲伤颜文字的低语,如未寄出的情书。又像数字时代的残响。这些器型由龙泉、宜兴、景德镇三地泥土交缠拉扭成陶条状,铜丝穿插其间,像断裂的神经,也像情绪回路--在物与物的相触间持续震颤,在信息的断点与延迟中反复尝试自我缝合。“坍塌”在这里不是终结,而是记忆裂变的开始。歌声未停,情感仍在加载…正如那首穿越星际的旋律所低语:你,可曾记得爱?
周洁,1986年生于湖南省常德市、2010年本科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现工作生活于京都、龙泉、北京参加过余德耀美术馆,知美术馆,白兔美术馆,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银川当代美术馆,北京民生美术馆,今日美术馆,澳华历史博物馆,旺加拉塔艺术馆,荷姆斯提特艺术中心等机构群展,作品曾被余德耀美术馆,知美术馆,和静园艺术馆,白兔美术馆,中央美术美院美术馆等艺术机构和私人收藏。
2009年,她开始以雕塑、装置、行为、影像、绘画等媒介创作,从语言、文学、历史、考古等面位考察当代生活的回忆困境,这些困境令人痛苦,铺满了非常个体的、微观的生活史,全球化与信息流动带来的社会因性,让形形色色的、明显冗余甚至可憎的事物纷纷失落,无论这类冗余物中贮存多少回忆。
展览信息
碰瓷——龙泉望瓯·陶溪川的一次事故
Crashing Ceramics: An Accident at Longquan Wang'ou & Taoxichuan
艺术家 Artists:
陈小丹 (Chen Xiaodan) ,Clarissa Falco (意大利),Elysia Athanatos (塞浦路斯),冯峰 (Feng Feng),甘浩宇 (Gan Haoyu),耿雪 (Geng Xue),洪浩 (Hong Hao),jujuwang (美国),厉槟源 (Li Binyuan),林岚 (Jaffa Lam, 香港),刘建华 (Liu Jianhua),柳溪 (Liu Xi),陆斌 (Lu Bin),Marc Leuthold (美国),煤球 (Ryan Matthew Mitchell, 美国),Patty Wouters (比利时),Richard Garrett Masterson (美国),宋志峰 (Song Zhifeng),孙月 (Sun Yue),Susan Kooi (荷兰),Tobias Kvendseth (挪威),田元吉 (Wongil Jeon, 韩国),肖丽 (Xiao Li, 日本),谢文蒂 (Xie Wendi),杨心广 (Yang Xinguang),于朋 & 杨国媛 (Walter Yu 德国 & Kerry Yang),张爽 (Stella Zhang, 美国),周褐褐 (Zhou Hehe),周洁 (Zhou Jie)
(按姓氏拼音排序,LISTED ALPHABETICALLY BY SURNAME)
主策展人 Chief Curator:冯博一(Feng Boyi)
策展人 Curators:李宜斐(Li Yifei),高文建(Gao Wenjian)
展览总监 Exhibition Director:冯俊(Feng Jun)
展览统筹 Exhibition Coordinator:刘瑞(Liu Rui)
开幕式 Opening Ceremony:2025年5月1日(May 1, 2025)
展期 Exhibition Period:2025年5月1日-10月1日(May 1 - October 1, 2025)
地点 Venue:龙泉望瓯·美术馆(Longquan Wangou Art Museum)
主办 Organizer:龙泉市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Longquan Municipal Bureau of Culture, Radio, Television, Tourism, and Sports)(LOGO)
承办 Host:龙泉望瓯文化发展有限公司(Longquan Wangou Cultural Development Co., Ltd. )(LOGO) 龙泉望瓯·美术馆(Longquan Wangou Art Museum)(LOGO)
协办 Co-organizer:望瓯艺术中心(Wangou Art Center)(LOGO)
作者:裴刚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