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善画能文 博思雄辩——为《凡圣之间》序

2012-03-02 16:17

  易洪斌先生善画能文,所作奔马,飞云流火,英风烈慨,充满了生命的活力与遐想。蔡若虹前辈盛赞其画:“神在征途形在马”,讲的是易先生在绘画上的形神两胜的卓越气象。我不懂画,但看过易先生马画中的《两小无猜》、《厮磨》诸作,觉得其中渗透了人性的温馨,蕴有真趣。至于《红雨随心》、《闻道》、《非清流而不饮》等更是把文学中的思维方式和想象力(应当说,艺术和文学是相通的,但成熟而自然地表现这种共同品质的,在绘画界并不多见)引进了画中。这些都说明易洪斌不仅是一位画家,更是一位诗人。他在这两个艺术品种上做出了相互融通而又相得益彰的成绩。

  易先生不仅画马,也画虎,画人物,他所画的虎,可谓虎虎有生气,而又默默有温情。我最喜爱也最难忘他的《相看两不厌》这幅画。画的正面是一只卧虎,与虎面对着的是一位裸女——从画面上我们只看到她斜卧的背影。这位女性的背影说明她实在是一位丰腴有致的美神。“他们”就这样一动不动地对视着。她欣赏的也许是“他”的雄健伟拔,“他”欣赏的也许是她的温柔艳丽。就这样,虎看着她,她看着虎,他们都忘情了。他们都是大自然造就的美的极致,他们都异常欣喜地发现了对方。画题用李白《独坐敬亭山》中的名句。李白的“相看两不厌,惟有敬亭山”,说的是物我两忘的完美境界,易先生把这诗意引进了画中,给了人以无尽的想象。我对于绘画只是一种喜爱。严格讲,只是在门外的缝隙里,偷偷窥视那辉煌堂奥的些微光亮。因为是外行,本不应多言。但看了易先生的画,欣喜之余,收不住,说了些可能是贻笑大方的话。

  现在该说到正文上面来了。这里要谈的是多才多艺的易洪斌的另一种本领——散文的写作。易先生的散文所写的内容涉及甚广,但偏重于历史性题材。有几篇是自述性质的,记载了对父母的怀念,这些文字在叙述中抒发着深深的亲子之爱,非常感人。《凡圣之间》写父亲平常、执着而又认真的一生。其间有警语,写父亲的悄然谢世时说,死亡“在父亲沉睡之中到来,来得轻柔而又残酷,平静而又凄厉,温馨而又惆怅”,接下来的一句话是:“任何向妇儒和老人出手的暴力都是卑劣的,这个死也一样,我诅咒它!”《龟虽寿》也写父母晚年的日常生活,对风格豪放的易先生来说,这些怀念父母的文字却是非常的婉转细腻的——它们表现了儿女情长的一面。

  当然,最能体现易洪斌雄健博大的文风的,是他的那些涉及历史题材的文章,这些文章,寓深刻的哲理思考与个人兴寄于丰富的史实之中,着眼的是大视野和大胸襟的抒发。《千年等一回》最能说明作者历史知识的渊博,它从秦始皇陵寝的兵马俑说到汉唐立国以及天下兴亡的道理。旁征博引,视野开阔,纵横三千载,指归于当世。这是一篇博思雄辩的大文,充分显示出作者占有和运用史料、以及缜密思考并艺术地表达这种思考的功力。这样的文章还有《他成全的是历史——回望西楚霸王项羽》,以及他那气势磅礴的一唱、再唱、三唱阳关的“阳关三叠”,等等。“你可以想象,在浩瀚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里,当朝暾乍露晨光初动之时,那衔尾前行远送东方文明的马队留下的拉长的影子如何日复一日坚韧不拔地在沙丘上缓缓移动;当落日熔金暮云合壁之际,一片苍茫中,带来域外信息的悠扬、粗犷、苍凉的驼铃声是如何穿越时空响在自己心头……这时,你真的会涌起一股要向冥冥中的历史老人,向几千年前每一个走在丝绸路上的先行者合十颂祷的强烈冲动……”。这样的文字是随手拈来的,在他的文章中到处可见,都是一些很强悍的、很坚韧的文字。这些展现了历史风物和足迹的文字,很能说明易洪斌散文的基本特征:他为文有大气势,不以精细委婉见长,而追求风格的遒劲放达。

  我们的画家笔下有很多的动物,他通过这些动物的形神寄托自己的人生境界和梦想。我注意到,除了对于历史的浓墨重彩的点染,表达他的关于兴亡盛衰的思辩之外,他还把眼光投向了大自然一切生物的生存状态上。《你绝望的眼神让我心碎》是一篇让我感动的文字。文章从庄子和惠施关于鱼乐的论辩说起,推到动物是有感情的论断。易先生引用了很多生动的统计材料来证实这一点。但是一个严酷的事实是,人类正在毁灭动物,人类正在促使近代物种以比自然灭绝快一千倍的速度丧失,以比其形成快一百万倍的速度促使其消亡。这些物种的消失在上一个世纪大约每天一个,现在则是每小时一个。“在人类无所不到的威力和永无止尽的欲望面前,在人类文明特别是现代文明面前,从最渺小的、最温顺的虫鸟雀到最强悍、最孔武有力的猛禽巨兽,全都显得是那样的孤苦无助,它们的任何反抗都不堪一击,整个动物界在战栗。”

  读这一篇让人心灵为之颤抖的文字,想着作者所说的“绝望的眼神”——他指的是那些动物在受到人类的**、濒临死亡之前的那种祈求、以及祈求无效之后的绝望,这是一种让人心悸的眼神,作家的博大爱心使他看到了这种眼神,他把这种悲哀的感受传达给了我们。想着那些在人类的贪欲、残忍和淫威的逼迫下失去家园和生命的动物界,我想,写这样文字的人,该有怎样伟大的一份悲悯之心啊!

  写到这里,我又想起了易洪斌的一幅大画(请原谅我再一次谈到了他的画)《仁者》。在画的前面作者有一题记:“一支年代不详,以杀伐为生的武装队伍,不知从何而来,向何而去,没有谁能止住他们坚毅沉重的步伐,当之者必将遭遇一场血战。但是此刻,一个小小的意外使这些铁石心肠的战士猝然止步——就在他们的脚前,跌落了两只嗷嗷待哺的黄口雏鸟。”这些无可阻挡的硬汉子们,就这样在两只雏鸟面前停住了他们的脚步。画家称这些可能是林中强者的他们为“仁者”。画中的故事无可考,也许压根就是一个虚构,但这里的确跳动着一颗仁者之心。

  易洪斌先生好为长文,一些重要的文章总在万言上下,颇像时下读者爱读的文化散文一类。但易先生有他自身的特点,那就是进步的史观和精深的史识,以及气势磅礴的文章风格,总的说来,他是自成一家的。奔放热烈,旁征博引,汪洋恣肆,气象万千,于述事中饱含情感,这些,大抵可称为易洪斌文章的大格调。

  2003年4月10日于北京大学畅春园

作者:谢冕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