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北国杯”,省政府搞的一次画展。细想起来,觉得“北国杯”这三个字是一个可爱的名字,对于我来讲,似包含了许多的内容、许多的意义、许多的回忆?
于是,我决定认真对付。我很快从我本来要画的许多草图中确定了画《黑土之晨》这幅(以后这幅画在创过程中变更了许多名字,直到最后定为“始土”)。这不是临时为参加某个画展想起来的。从79年画了小稿《黑色的海洋》,几经变化到现在,也十五、六年了。不过,也只有到今天,我才可能真正把它画好,才可能真正画成一幅完美的作品——它也许可当作我们对这片亘古荒原的一个最集中的表述:是美,是悲壮?
1995.10.7
画这《荒原》一画,两个多月来至少使我上过三、四次火,也至少使我手舞足蹈过三、四次。而我们在其间所寻求的只不过是最大限度的单纯与集中。好在到今日,它已不会使我再上火了。
德拉克洛瓦先生这句话说的不错:“第一眼就被人注意的绘画是多么幸运啊!”
还是不要让观众,到画前去绞尽脑汁吧。
1996.1.25
在全局已定的情况下,在表现局部和细节的时候,珍视大自然所赋予的所有的偶然性。
——在画《初醒》的细节之时
1996.11.4
让一种即使称做“浪漫的”情调落脚到坚实的黑土大地上来。
——画《初醒》
1996.11.4
整个一个虚构的画,一些混沌的意念,一些遥远的追思……几乎全由一些具体而真实的细节构成,我尊重它们,喜欢它们,全然不敢怠慢。
——画《初醒》
1998.8.10
寓繁杂于单纯。
寓单纯于繁杂。
——画《初醒》
1998.8.10
秩序、规律、体现于偶然性,皆由特殊的事物,由山偶然的状态所构成。
——画《初醒》土逢中的草
1998.8.10
画这幅画时,画到所有这些细节的时候,我时刻都感觉到整个这幅画的气氛,能知道每一个细节,包括一片枯草的草叶,是否符合这幅画的气氛,知道某根草是不是这幅画中的草。
好,这就是“状态”。谁失去了这种状态,他就不是在画一幅有生命的完整的画。
——《初醒》脚前的草
1998.9.1
《大荒的黎明》,减少土地的远景,适度增加大雾和光的气氛。这种气氛看起来有些似幻似真,但正是这种效果增强了画面的神秘感。
这种近乎虚构的,不大寻常的浓雾与光,与近景咄咄逼真的细节形成反照,恰给人以更多想象的欲望——神秘即未知。
狄德罗说:“在事物的自然秩序里也有一连串的异常事件,但重要的一点是做到奇异而不失为逼真。”
为此,我们牺牲了这片辽阔大地的“能见度”是值得。
1999.3.15
这幅画在细节的表达方面,我要力求使全画的所有细节看起来都尽可能“真实”,以至让人们确信这不可能是艺术家而是大自然恰巧提供了这么完整的一个瞬间!
请注意这里所说的“完整”:无论一幅画的细节看起来多么真实,那怕是一张照片,“完整”也与自然主义无缘。细节的真实我们将充分归功于自然;而完整则永远属于艺术家。
——画《初醒》
1999.3.16
事物永远都是成对的。我们把一幅画画的很真实,但目的却不是这真实,而是为了和同一幅画中的“虚构”形成尽可能强烈的对照,我们要的是真实与虚构、可信与不可能的斗争所形成的那个“合力”。
这就是为什么有些画极尽真实之所能,却让我们觉得乏味呢?这原因也就是在于它的“清一色”的真实。
1999.3.27
一幅画,画中细节繁复错杂,但它们都有内在的联系,内在的趋势,内在的节律,内在的归属。这些东西不被别人看出来是可以的,正是这种繁复错杂形成像大千世界一样的浑沌感;但它们都紧紧地受制于那些看不见的联系,知道这些纷杂之物的“来龙去脉”,即它的必然性。这就叫隅简于繁,隅整一于杂多。黄宾虹的“乱而不乱”,也就是这个道理。我在美院附中时看谢洛夫的肖像画,就感到过这种无所不在的神秘的联系。这在中国画谓之“气”,毕达哥拉斯派谓之“数”。这点说来容易,实行颇难。否则,无论从形式到精神,就都是一幅松散的、没有力度的画。
——画《初醒》前景泥土的裂痕
1999.3.29
我不看重标题的作用,尽管到了该给一幅画起名字的时候,也常常颇费勘酌。
一幅画如果不好,本身没有什么东西,那么无论起什么名字都是无用的;一幅好的画,它可以没有名字,而画丝毫无损;但一幅画如果起了一个不甚恰当的名字,则必对画有损。因此我们如果要给一幅画定标题,则需尽可能找出最恰当的字眼——如果你能做到“唯一最恰当”的话。我们这样做并不是指望标题会给你帮什么忙,不是的,完全不是的,标题不可能带给你任何画中所没有的东西——我们给画尽可能起一个“好名字”的目的,首先是不要让它限定和损伤了你画中本来有的东西。
1999.3.15
定名《始土》
这幅画前后俞20年,最后定稿到现在也已有三年的画,在“标题”上也经过了许多的演变。
最初第一幅草图(1979年)叫《黑色的海洋》,画面比较“直观”,主要是表现拖拉机手正在开垦大片荒原,黑土在晨光的映照下像大海一样……
在后来长久的自然推移中,画意逐渐加重了人、人本的意识,最后直加到人与地(大地)两剂几乎完全相等、饱和为止,意思才趋稳定不变了,这时剩下的除了充分的“表现”外,就只是起一个适当的名字了,如果说还要名字的话,从这个时候起它的标题先后经历了:《黑土之晨》、《荒原之晨》、《荒原初醒》、《初醒》、(在《初醒》上停留了较长时间)、《处女地》、《坤》、(这个意象准且深,但是对于多数人过显艰深)、《大荒的黎明》、《北大荒》、《依稀北大荒》、《大荒依稀》(这也似乎有些靠近的脚步声了,增加了时间上的距离感、陈旧感和某些情绪因素,但也似带来了局限,偏离和束缚了画中本有的东西……),后来,前天,不大出名但很有思想魄力的冯力(他刚主持完成了一部表现开发北大荒50周年的大型纪实片《大荒涅磐》)等人来了,看画,闲聊。冯看后脱口说出“天人合一的意思”。我即知冯已有领会,随后与文人们聊起标题。冯说:“你这幅画重点表现的不是北大荒,也不是人……”。后来我跟他说到《坤》,这是一个搞画又神兮兮信神和易经的老朋友起的,他解释说:“乾坤,为天地,阴阳万物;坤表示地、阴、母亲、女性……等等之类的意示……”冯说:“这是不错,但太艰深,就是评论家有些恐怕也不一定懂。”“评论家都可能不懂?”这可把我吓着了。他说他帮我想想,不过现在还说不出来,回去什么时候若想出来,打电话告诉我,今天冯力一伙人来了,他说他名字想好了,他拿张纸,写上“始土”二个字。这真是“始”料不及,我当即说:“很好,虽不敢说这一定就是最后的名字,但这已十有八九了。”他们走后,我独自坐下来,静静开着这幅画,渐渐地,我确信这“始土”二字就是那个“唯一最恰当”的东西了,我确信再无别的字眼可以取代了。
一幅画经历了整整20年,画题也一同经历了20年,画题依旧没有给你带来画中所没有的东西,但也没有给你带走任何东西,它准确无误,忠诚而中肯地伴随着你的画面直到永远。
啊,始土!《始土》。
1999.4.4
《始土》,今天动了动,且裱平了,仿佛第一次看到它的真面目,给我的感觉是:惊心动魄,振撼人心!
我一贯不大相信,“画”如何能“振憾”人心,虽然我经常听到将这种字眼用到某幅画上。但是刚才我站在画前,果真有了这种感觉。或许这只是一时的,但是这种感觉是从何而来的呢?是荒原本身的离奇壮观,还是画面本身的美呢?抑或是由于这两者的很好结合共同造成的呢?或者说,若单纯靠其中之一,是否也能达到这样的效果呢?
我重新回到画面,看着画想了一会,我确信我可以用简单的语言明确而肯定的回答:
1、被画物自身的美(在此画中是“天人合一”之大美)。
2、艺术处理的美。
3、作者的精神。
此三者缺一不可。此三者的最佳结合即崇高。
2000.11.25
宁静中孕育着躁动。画着远处的这一片闪光的土地,心里就觉得惊心动魄,像是画着百羡大涌动的水域……好,这就是我所要求的感觉,今天才较恰当地接触上了……近处的极尽其详的沃土,远处涌动的“水域”,没有这种宁静与躁动的对比,没有这种具体与虚幻的统一,这幅画就会趋于平淡和一般。这种恰到好处的分寸,也许就是我们在结束这幅画时的最后的工作。
2000.12.4
一番道理可以从许多角度自圆其说,无论是政坛论政,还是兵家论战……但究竟哪种说法是正确的,或者是采用哪种说法为好呢?这固然要视其理论上的正确和道理上的合理性,但最后的取舍和定夺,却主要是看哪种“说法”真正符合客观的实际情况,不用说,最终的检验则是实践的效果!
我们画画也是一样,有许多的理论、想法和说法,它们往往都能“言之成理”,但我们更需要考虑和尊重的却是实际的情况和效果,我们在尝试、探索和修改的实践中鉴别真伪和优劣。
——画《始土》
2000.12.7
上帝赋予画家的权利,比画家自己认为的要大的多。因此我们在选择表达方式的时候,不必太拘泥于似乎比较普遍的准则,只要是自己觉得可行和适合的,就满可以去做。一部艺术史的经验也这样告诉我们:一位艺术家的成功,往往并不是因为他如何顺应和接受了群众(以及评论家)的习惯,而是最终的让群众接受和习惯了他的创造。
——画《始土》(处理画面和土块的黑)
2000.12.8
宁静与躁动的对比。它们之中有一个“中庸”点,达到了这个“中庸”,你就得到了它的完满。
这里的经验是:
用自己的心灵去感觉,用自己的心灵去支配。
——画《始土》中的土
2000.5.7
在一切就绪后,由于处理好了眼睛的形象,全画就在一瞬间获得了最后的成功。在这种时候,就真正验证“画龙点睛”了。
但即使如此,我们也并非特别强调表情。我们只是让它在全局的美与精神之中,起到它应有的作用。因为在此稍有疏忽,将给全画带来致命的不快。我们在处理它的时候,有时真感觉“如履薄冰”。
总之,在一幅以人物为主的画面中,不管怎么说,眼睛与形象,在画面一切都处理就绪的条件下,它仍就是全画最后的至关重要之处,也许它仍旧是全画灵魂的聚集点。
美兮,慎兮,灵魂之窗!
2001.5.7
作者:张朝阳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