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孙文铎是他那一代山水画家中较早自觉意识到笔墨要写的少数画家之一。这从他1987年创作的《秋忙》可以看出来。这是一幅描写北国山村农民秋收忙碌景象的作品,画面朴实无华,没有名山大川的雄伟壮丽气象,也没有幽深的意境和绚烂的色彩,只有单一的赭色渲染出秋天的成熟,但这幅画却打动了许多人,还被慧眼选中,参加了第七届全国美展。那么这幅作品妙在何处呢?妙在笔墨。166cm*148cm的尺幅应该是大画了,在这么大的尺幅中,画家逸笔草草,以灵动而富有弹性的点线,似不经意却极有情趣地画出了极其丰富的内容:有山有树,有桥有水,有麦场有菜地,有驴车有拖拉机,有羊群有鸭群,还有形形色色从事着各种劳作之人。对于孙文铎这一代画家来说,纪实性地画出这么一个热闹的生活场景,并不是什么难事,那个时代大量的作品画的就是这种场面感的东西,但这幅《秋忙》让人眼前一亮的是它的笔墨语言,这种只是在娴熟的文人书画中方可一见的率意笔墨,在写实主义的主流绘画系统中真是久违了!虽然长安画派提出了“一手伸向生活,一手伸向传统”的口号,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写实主义的强大语境压力下,有传统笔墨功力的老先生们忙于学习写实造型的能力,而有写实造型能力的新锐画家却还在“笔精墨妙”这四个字的门外徘徊。用古人“能、神、妙”三格境界来论描写新生活场景的新山水画,只能说尚在“能”格,罕见“神”格,而远未臻“妙”格。因此,当孙文铎的这幅《秋忙》甫一出现,人们心中的喜悦和震撼是可想而知的,它就是那张人人心中期盼已久的画:既能按写实主义的要求生动活泼地状物写貌,又能按传统绘画的要求随性率意地挥翰染墨;既描画出了一个感染人的劳动生活场景,又让人过足了笔墨语言的超妙之瘾。形象“得其环中”,笔墨“超以象外”,内容形式,两得其便。这是一个多少代人追求的理想境界,但因为过去长期陷于“内容决定形式”的两分法来看艺术,所以笔墨总是达不到一种主体自由的解放状态。
四川的石壶提供了一个主流绘画之外的新范例。他用草草逸笔来画巴蜀山水,让人看到了中国画笔墨的独立审美价值。我猜想,石壶的出现对孙文铎这一代画家有解放思想的意义,我也明显看到了孙文铎作品中石壶的影响所在。如《山林图》(2003年)、《秋月》(2005年)、《细雨微风过嫩江》(2005年)、《金秋》(2004年)、《黔岭苗寨》(2005年)、《墨云山庄》(2004年)、《烟村》(2004年)等作品,石壶的味道是很浓的。但石壶多画小品,删繁就简,以简笔画居多,而孙文铎却能驾驭其高度简化了的点线,构筑出繁密的乐章。这些点线拆开来看,都很单纯,但它们有一种内在的活性与韵律,当它们被疏疏密密、虚虚实实组织起来时,就像一个个可视的音符在节奏和旋律的安排下跳动起来变成有秩序的聚散空间。猛一看,它们都很凌乱,像漫山遍野的杂树小草,或随意拧巴就丢成一堆的钢筋铁丝,但在这看似无序的横斜竖直的点线堆砌中,排列、组合、聚集、分散,无序中出现了大序,无数个小小的单纯组成了整体的复杂,这种无序中的大序,单纯之上的复杂,是孙文铎不同于石壶的地方,他能凭借这种沙场点兵的统驭能力画出宏篇巨制,画出繁山复水,开辟出石壶笔下所无的大境界。《蜀山云起》(2005年)可以看作孙文铎向石壶致敬之作。这是石壶笔下的景致,有着石壶标志性的笔墨符号,但山势的巍峨,山体的厚重,丘壑的渊深,却又是石壶笔下所无而为孙文铎胸中所有的。以石壶逸趣横生的小点线来编织孙文铎的大山水,这是孙文铎的聪慧过人之处,这说明了他的善学,也说明了他的创新能力。但要实现这一转化,又离不开一个人,这个人就是黄宾虹。
沉寂了数十年的黄宾虹,终于在上世纪90年代成为公认的大师,黄宾虹的画学经过学者们的阐发,一时成为显学。黄宾虹对笔墨本体性的强调和实践,廓清了长期笼罩在中国画上的一些理论谜云,使中国画的实践进入一种笔墨自觉的状态。孙文铎应该是较早的自觉者之一。
山水画何为?看上去这是个傻问题。山河壮丽,人见之精神振奋,思绪飞扬,必欲图之,悬于壁,面之而卧游。这是关于山水画何为的最原初的解读。进一步,面对山水画产生精神升华,俗虑尘嚣都被涤荡除尽,人的精神状态返回自然,不但没有了功名利禄的世俗之想,而且好像自己也化作了自然的一部分,与烟霞为侣,与麋鹿同群,回归自然。再进一步,澄怀味象,澄怀观道,精神入定,进入玄览也就是览玄的形上思维状态,静而与阴同德,动而与阳同波。第一种状态卧游其实也就是身游,包括郭熙所说的“可观,可游,可居”,都是身游。第二种状态是神游,王微所说的“思飞扬,神浩荡”是也。第三种状态是游无朕。庄子说“体尽无穷而游无朕”。朕是缝隙,无朕即混沌为一的境界。“中国人抚爱万物,与万物同其节奏:静而与阴同德,动而与阳同波(庄子语)。我们宇宙既是一阴一阳、一虚一实的生命节奏,所以它根本上是虚灵的时空合一体,是流荡着的生动气韵。哲人、诗人、画家,对于这世界是‘体尽无穷而游无朕’。(庄子语)‘体尽无穷’是已经证入生命的无穷节奏,画面上表现出一片无尽的律动,如空中的乐奏。‘而游无朕’,即是在中国画的底层的空白里表达着本体‘道’(无朕境界)。”(见宗白华《美学散步》)这种“游无朕”的状态用嵇康的话说,就是“俯仰自得,游心太玄”。
身游要有景,神游要有境,那游无朕呢?要虚空粉碎。虚空粉碎是佛家语,是缘起性空的意思,言一切有和法都是众缘和合而成,缘散则虚空粉碎。黄宾虹曾借用过虚空粉碎一语来说笔墨和景境的关系。一切山水画之景境,无非笔墨构成,画者和观者,要看到这种缘起,也要看破这种性空。这么看,一切山水画之景境,皆虚空也。虚空粉碎,唯余笔墨;也只有虚空粉碎,笔墨才能彰显;虚空粉碎之前,笔墨遮蔽于景境;虚空粉碎之后,笔墨无所遁形,笔锋下如何决出生活,墨海中如何立定精神,一一彰显。笔墨离开了境,离开了景,离开了形,在虚空中兀立漂流,我们观者之灵,穿行其间,以游无朕。这种游,或可谓之灵游。
黄宾虹说“江山如画,其实江山不如画”。因为江山是自然,画是人文。山水画较之于山水,是一个笔墨化的灵性空间,一定要进入灵游笔墨的境界,才能说是在欣赏山水画,否则还是在欣赏山水。身游也好,神游也罢,都在形下,尚未形上;都在缘起,尚未性空;只有灵游笔墨,方才澄怀味象,澄怀观道,方才虚空粉碎,而游无朕。
我不知道孙文铎是否赞同我的这些观点,但他对于黄宾虹的笔墨是了解并加以实践的。早在上世纪70年代,他就慧眼识宾虹,在许多名家也读不懂黄宾虹时,决然以黄宾虹为师,开始了漫长的学习过程。他较早地意识到,于上世纪50年代后渐成主流的写生山水,在“为祖国山河立传”的美学主张下,审美外驰于物,写形渐趋于紧,新山水画的建构性特征愈来愈烈。黄宾虹的画,尤其是晚年作品,粗服乱头,朦胧恍惚,近观千笔万笔,层叠交错,几不辨物;远观景象灿然,气韵生动,浑厚华滋。这种立定于笔墨而非着眼于景物的画法,对于主流山水画创作的趋向无疑是一种反拨,用今天的语言来说,具有对主流山水画建构主义特征的解构作用。实际上,在中国山水画史上,建构与解构一直是相辅相成的,交替发展的。能、妙、神、逸四格,能格是建构,妙格是对能格的解构,神格又是更高水平的建构,逸格又是在神格基础上的解构。中国山水画的建构主义努力,在上世纪70、80年代,内在地呼唤具有妙、逸品格的解构主义审美反拨,黄宾虹、石壶就是这么被再发现的。
所以,孙文铎是这个解构主义反拨的第一批画家,他准确地把握住笔墨内核,并立定于笔墨,把依附于造型,仅仅被当作造型手段的笔墨从一种物象的结构和形体中解放出来,变成相对独立的“语素”,然后用这些“语素”再来搭建山水的结构,这种先粉碎再重组的流程,使孙文铎在创作中获得了更多的自由,在这种创作流程中,山头、溪口、房屋、林木,既是物象,又是虚空,既是形象,又是笔墨,可以粉碎,也可以重组。见山是山,见山不是山,见山又是山;粉碎的是虚空、重组的,还是虚空。既是虚空,何必滞相?这是大解脱。于是,重组中的形象与笔墨,都变得那么灵动跳荡,不粘不滞,变化在我,要融洽,还是要分明,全随笔墨自身的关系和逻辑,浓淡深浅,虚实变化,各尽其妙。如《京西山村》、《淡烟微雨》、《雨里烟村》、《墨云山庄》、《龙泉古寺》、《牧歌》、《江村》、《细雨》等作,应作如是观。
当然,作为一个伴随着新山水画而成长起来的画家,孙文铎对新山水画的解构是有分寸和限度的。他扬弃了新山水画中过于结构性的形象塑造,但保留了新山水画对意境的营造和生活化点景的精心安排。孙文铎每画必求意境的笼罩,一个诗意的氛围总是让观者迁想妙得而能神游其间。如《烟村》、《蜀山晨雾》、《微风细雨》、《秋牧》、《清夜》等作,或通过淡墨渲染,或通过色彩烘托,总能给人诗意的感动。生活化点景本是中国山水画的传统,但模仿和复古之风,使得有些山水画家不会用其当下的生活情景来点缀山川,映发山川,有古意,但少生活气息。新山水画在这一点上是做得很突出的,孙文铎深知这是不能扬弃的,他们这一代画家的艺术理念非常执著,艺术必须反映生活,歌颂生活。在孙文铎的山水画中,生活化的点景很突出。问题是,写实性的点景,人也好,牲口也好,船也好,房子也好,其造型与笔墨必须同周围山水树木的笔性笔调笔趣相一致,否则就很难看。应该说,孙文铎处理得相当不错。如《桃花潭》,篷船、徽派建筑,置于山水中很谐调。而《雨里烟村》,石桥上走过的挑担的男人、牵着水牛的农妇的身影,点景于画眼的位置,也很舒服。把点景的众多人与物都能照山林的逸笔方式加以变形、简化,这也是需要下长期工夫的。
学习黄宾虹的山水画,带来了中国画对笔墨的重视与自觉,这是好的一面。不好的一面是有些画家忽略了对生活的观照,闭门造车,玩笔墨符号游戏,画面开始不感人,无意趣。孙文铎在掌握这种平衡方面是做得不错的,勿忘笔墨,亦勿忘生活,要有笔墨率性的自我表达,也要有诗意空间的意境营造。孙文铎的创作历程和硕果,告诉我们这是中国山水画的必由之路。
2013年3月20日
作者:王鲁湘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