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高风雅韵——吴元奎的“四雅”艺质

  当今中国画坛“名家”之多,为历来所罕见。从外在名声与实际艺术水平两者是否契台的角度度看,不外三种状态 是名实相符,二是名过于实,三是名逊于寞。第三种画家最值得关注。

  吴元奎是位典型的名逊于交的画家。他生性笃实.谦和,3 0多年来在南京艺术学院潜心于教学创创作研究,人物画创作卓然独具一格。然而贯的低调,却使他少为世人所知。

  其实,吴元奎有多次入选全国美展的业绩。晕在1972年,他还是一个插队知青时与另一知青台作的《父子俩》就入选了全国美展。次年.他被南艺美术系录取,我也在那一年从北京调来南京,和他相识并点评过这幅画,至今记忆犹新。此后,他在创作上不断提升,1984年《乡间狮子乐》入选第六届全国美展并获优秀作品奖,1994年《深秋柿子红》入选第八届全国美展,2004年《清风蚣泉》入选第十届全国姜展,正好是:十年磨一剑”。这么多成果要是放在个善于推销自己的画家身上,恐怕早就名声大震了,而吴元奎

  却似若无其事,从不张扬。

  “画如其人”这句格言用在吴元奎身上特别贴切。我把吴元奎的艺术特征总体上概括为四个宇:“高风雅韵。”具体说来有“四雅”。

  其一,取材典雅,化古为今。

  也许正是吴元空谈泊宁静、与世无争的性格,促使他在创作题材取向上,特别喜爱绘写古代文人雅士的生活情态,画起来也特别得心应手。他笔下的人物,或独坐听松语,或诵诗试新茶,或骑驴逍遥游,或疏野清恬,或对花遐思,或策杖赏梅…… 一切都充满诗意和温馨气息。《弈亦不争求清欢》中那与童子对弈掀髯微笑的长者,岂不正是画家心境的绝妙写照?《且喜能看细字书》中那蕉阴独坐读书自得其乐的文士,不也止是画家人生态度的内心独白?即使是画关公,罗汉、钟馗,观音,吴元奎也赋予他们以志士高人的美德,高雅、飘逸、聪慧,富于人文精神。显然,这种精神取向,是对当代普遍浮躁、急功近利的社会心态的个反拨,一种超脱,也是现代观念,现代意识的另一种表现。在一定条件下,传统的样式

  可以转化为现代的内涵,吴元奎的作品提供了有力的例证。

  吴元奎也画现代人物,同样赋予疏淡清旷的品格,从不装模作样,那是对人性中最为自然无拘状态的敏锐捕捉,天真无邪,本质上是和他的古代人物精神一以贯之的。

  其二,取法高雅,化为自我。

  中国画创作中永恒的课题是如何处理继承传统与自我创新的问题。凡有成就者,必定在此课题面前有出色表现。吴元奎曾广泛研习传统人物画,对永乐宫壁画下过苦功临摹,又以他独到的眼力,选准了明代的陈老莲和清代的任伯年。诚然,这两位是里程碑式的人物画大师,老莲格调高古而造型奇崛,人物夸张变形,力量气度磊落,用笔凝练沉厚,设色淡雅简洁。伯年线描生动自如,墨色滋润雅洁,构图别出心裁,取材为大众喜闻乐见。吴元奎从他们的艺术作品中深受启发,但不是简单仿效,而是结合自身的性格、气质,和对生活的领悟感受,创出了个性化的艺术风梧。

  吴元奎艺术语言特色尤其表现在三方面:一是讲究线条的节律美。用线绵细而劲韧,如行云流水,跌宕起伏,情韵意趣尽在其间,衣纹的疏密处理尤有韵律感,给人以优美的艺术享受。二是讲究墨色的淡雅美。注重画面整体色调的统一,喜用复色和中间色,色调间的差距十分微妙。水墨为基于,淡彩相映衬,不温不火,不浮不躁,营造出典雅的氛围。三是讲究人物造型的意趣美。变形而有度,适当夸张某些部位,使人物更为传神而有兴味,平添几分幽默感,但关键的结构、体量、质感绝不放松。就这样,吴元奎取法乎上,化为自我,变成了自己的高风雅韵。

  其三,素养博雅,整体协调。

  一位出色的人物画家,仅会画人是远远不够的,他应同时具备花鸟、山水等表现技巧,才能保证画面的丰富性,满足创造某种特定意境情调的需要。吴元奎正是这样的画家,他能画一手相当够水平的写意山水花鸟、树石,这对他构建画面整体协调的审美效果发挥了重要作用。一般来说,他画人物相对较为工细,而画周边的树石配景则采用小写意的画法,画动物有时又用没骨法。总的是以“线”意识为中心,产生线性造型丰富多姿的交响效果。画面有疏有密,有虚有实,有繁有简,有重有轻,达到均衡协调的整体结构美。在他笔下,所谓结构,不只是指画面物象的安排,而且包括了画面笔墨的艺术设计和艺术处理。

  吴元奎是一个完美主义者。他的博雅也表现在对作画材质的选择上,他軎用半生半熟的有色纸、洒金纸,它们成为画面的底色,而且具有天然古雅意昧,同时便于发挥他的笔墨特长。为求完美,他甚至亲自动手托裱自己的作品,陶醉于“眼望去满墙都是画,并一一品赏,这时那种成就感,那种满足,不言而喻”。这正是他的真情流泻。

  吴元奎修养的广博还表现在精于连环画创作。他先后出版3 0多部连环画,其中,合作的两册《西游记》获全国套书一等奖,《女中英烈》获省二等奖。这一创作经历大大锤炼了他的构图能力和造型能力。当代有不少国画人物画家是从连环画家转化而来,但转化并不是都成功。原因在于有的人没有分清两个画种的区别,以致国画作品像放大的连环画;有的在笔墨功力上有所欠缺,难以进人佳境。吴元奎的高明之处在于:他既充分发挥了在创作连环画过程中磨练出的功力,又摆脱了连环画的创作模式。在中国画创作中,他善于选择最能体现自己想法的瞬间情境,又有利于充分展示自身的笔墨特点,因而获得了成功。

  其四,文采风雅,乐在其中。

  表面看来,吴元奎似乎有些夫子气,不苟言笑。而实质上他极具灵性,有一种渗透了中国传统文化底蕴的风雅,那是一种高级的幽默感,或者说诙谐感。无论从他作品的构思还是造型,我们都可以意会到。比如画中人物往往夸张形体动态以致于妙趣横生,流露出天真的童心和轻松的惬意,贯注着画家热爱生活的达观精神,使人在慢慢品味之后,情不自禁地发出会心的微荚。有时他通过题字来强化某种意味,如画铁拐李拄杖而行,题句“人间行路难,跛足走天涯“;画张果老倒骑毛驴,题句“景色前面好,凡事回头瞧”;画老少轻快对弈,题句“弈亦不争求清欢”;画两人对竹冥思,则题“不可一日无此君”等,都是于轻松欣赏中发人深思的佳作,可谓寓庄于谐。

  吴元奎的风雅有时近乎“怪”,比方说他喜欢撕掉自己的画,那是在每过一个阶段回头看旧作时,感觉不满意的就要撕掉。别人看了惋惜,他却从中感到很欣慰,甚至满足,因为看到了自己仍然在前进,没有停足,没有丧失上进心。这其实蕴含了一种难得的风度雅量,当今能做到这一步的恐怕不多。

  归根结底,吴元奎的“风雅”是基于他达观的人生态度,人以为苦,他却以为乐。他曾说过:“学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乐之。当我把所学的东西当作一种享受时,就不觉得辛苦了。”正因为他以绘画为快乐,以绘画为享受,所以他才会创作出那些使观众赏悦目的作品。

  总括起来说,取材典雅、取法高雅、素养博雅,文采风雅这四个方面,共同构成了吴元奎艺术的高风雅韵。需要补充的是,他的高风雅韵并不是“曲高和寡“式的孤芳自赏,相反,在当代社会条件下,变成了被大众所喜闻乐见的雅俗共赏,这是地道的“曲高和众”。惟其如此,吴元奎的艺术前程是未可限量的。

作者:马鸿增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