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且喜能看细字书——画家吴元奎先生访谈

  [ 编者按] 吴元奎的人物画传统古典,沉醉于历代人物画大家的笔情墨趣之中。他既显出陈洪绶的古朴奇崛,又蕴涵任伯年的典雅飘逸。读吴元奎的画,如啜陈年老窖,醇和香远,回味无穷。受学报编辑部委托,常雷对吴元奎先生进行了采访。

  常雷(以下简称“常”):2006 年 4 月初美术学院为吴老师在南艺展览馆成功举办了个人国画精品展,反响热烈。时至今日,我们仍觉回味悠长,感谢您带给我们如此精彩的画作。

  吴元奎(以下简称“吴”): 不敢当,南艺美术学院为我提供了这样一个艺术平台,我尽力把目前自己较满意的作品呈现给大家,希望可以与我校师生及广大艺术创作者、爱好者进行交流切磋。

  常:谢赫六法中的“骨法用笔”、“气韵生动”,强调用笔与表达人物的形神是相统一的,用笔是达到写形传神的基本手段。我注意到您在作品中十分讲究笔墨、线条的描绘与运用,请您谈一下在绘画创作中,如何结合笔墨线条来进行形神表达?

  吴:绘画中线条的使用,与我的创作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从绘画风格来讲,我个人喜欢轻松、随意、概括、简约的风格,线条刚好适合我的喜好。刚才你也谈到,线条在中国画的创作中的重要地位,线条在中国画中的准确运用与把握,可以增加画作的力度、节奏,提高画作的品位与内涵。

  常:不仅中国画强调线条作用,西方绘画亦如此。意大利佛罗伦萨的艺术家桑德罗·波提切利便是一位擅于运用线条的大师,其作品《维纳斯的诞生》中爱神“维纳斯”形象突出、流畅,形体充盈、柔美,是线描风格的经典之作。

  吴:线条在中国画创作的熟练运用是颇有难度的。线条在中国画中起到抒情达意的重要功能,能够借此抒发创作者的主观感受,并以此起到引起欣赏者共鸣的作用。不同的对象与感受就需要对应不同的线描方法。比如人物不同衣服的褶纹处理与表现也不同,明代邹德中就在其《绘事指蒙》一书中提出了十八种描法“:描法古今一十八等”。分为:一、高古游丝描(极细的尖笔线条,顾恺之用之);二、琴弦描(略粗些);三、铁线描(又粗些);四、行云流水描;五、马蝗描(马和之用之,近似兰叶描);六、钉头鼠尾描;七、混描;八、撅头丁(撅,一作橛,秃笔线描,马远、夏圭用之);九、曹衣描(有两说,一指曹仲达用之,一指曹不兴用之);十、折芦描(尖笔细长,梁楷用之);十一、橄榄描(颜辉用之);十二、枣核描(尖的大笔);十三、柳叶描(吴道子用之);十四、竹叶描;十五、战笔水纹描(粗大减笔);十六、减笔(马远、梁楷用之);十七、柴笔描(另一种粗大减笔);十八、蚯蚓描。上述各种描法,都是根据历代各派人物画的衣褶表现程式,按其笔迹形状而起的名称。

  常:您早年曾经创作过许多家喻户晓的连环画,想必您中国画创作的造型、线条的基本功也应是最早得益于此。

  吴:连环画创作的线条、造型对我的影响是很大的。连环画的创作是一项费事费力的苦差使,每次创作少则几十幅多则几百幅,还要对构图、前后章节的连贯、人物剧情的发展都要全面考虑。过程虽然是辛苦的,但是苦尽甘来,经过长期的锻炼,量变引起质变,自己的技法也得到相应质的飞跃。

  常:当代不少国画人物画家都具有连环画创作经验,但在转型中国画上往往不太成功。原因在于受到连环画影响至深,其创作的国画作品像是放大过的连环画一样,或者是在笔墨功力上欠缺火候。您在进行中国画创作时是如何注意并克服这一点的?

  吴:在创作时我有意识的克服这方面的习气,尽力避免连环画式的中国画。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在连环画创作时所磨练出的造型、线条的功力,又竭力摆脱连环画的创作模式。尽力做到“大画大画、小画小画”的感觉。

  常:明末清初人物画家陈洪绶的作品用线清圆细劲,拙如古篆,刚柔并济,力度雄健。读您的人物画作便从中体会到陈老莲的味道。您在进行人物画创作时,借鉴吸收了哪些古人的方法与技巧?

  吴:我在绘画过程中,受到古人的影响是深刻广泛的。符合我的审美情趣和艺术风格的,我都会有意识的去关注学习。陈老莲的作品我个人比较欣赏与认同,他画的衣纹绵细劲韧、森森然如折铁纹,设色艳而不俗、重而不板,他所塑造的形象既重视形象的夸张变形,又重视神情表达的内敛。其次,我比较欣赏也受到陈老莲风格影响的海派画家任伯年的作品,其作品中线描生动自如,墨色滋润雅洁,构图别出心裁,取材大众喜闻乐见。在绘画创作中,我有意将两者特点结合起来,结合自身性格、气质和对生活的感悟、体验,注意水墨线条等技法的下笔运笔、排列组织、简繁对比等,从而创作出具有自己独特艺术风格的作品。

  常:您刚才提到了海派“四任”中任颐对您的深刻影响,任颐所属的“海上画派”产生于明末清初这样一个世纪交替的时期,从而海派也具备了承上启下、借古开今的特点。那么,您在绘画创作的同时是如何理解和处理“继承和创新”这两者关系的?

  吴:继承与创新从表面字义看是对立,但实则二者是统一、相辅相成的。一方面,我有选择性的继承吸收陈老莲、任颐两者的用线用墨、人物衣纹褶皱的处理、人物造型的夸张奇特等等。另一方面,我也对这些方面加入了自己的理解。例如,陈老莲的人物作品倾向于工笔,比较适合处理古人衣物的褶皱转折,我的笔墨和用线在描绘人物时便以陈老莲为依托。然而工笔画往往容易画的呆板,但纯粹的写意画又容易画的空洞,于是在处理背景方面,我部分的吸收了任伯年作品写意的特点,最后作品创作呈现出人物的描绘多为工笔,而人物的衬景多为小写意,兼工带写,从而显得生动活泼。有人称我的画是“工笔写意画”,其实我只是把工笔、写意这两种中国画形式的优势集中结合起来。在人物造型方面,古代人物造型不容易被人接受,我所创作的人物造型在“似与不似”之间,这个怎么讲呢?就是似是古人,又似见新意。我个人不太喜欢过于写实的画法,人物变形过分夸张也不符合我的审美要求,因而变形要做到恰到火候。

  常:欣赏您的画作时,注意到表现人物题材的类型比较广泛,除了传统意义上的古代文人雅士、仕女、道僧之外,还有当今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如藏民、学生等。能否结合您的具体作品,谈谈对传统艺术的价值及现实意义的见解与看法。

  吴:所谓传统文化,大概具备以下三个方面:民族的、既有的、优秀的。民族艺术在历史演变过程之中经过筛选、优胜劣汰,不适宜的东西被剔除,保留下来的便是传统艺术的精华,中国画即是如此。当今时代,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瞬息万变,高科技与古老文化、时尚与传统这样的矛盾体摆在眼前,优秀的文化传统要继续发扬、继承,但这个口号喊了很久,在日新月异的今天看来,实际操作性不大。我认为凡事都要与时俱进,传统艺术需要调整变通,传统艺术的某种外在的形态在今天会有所丢失,然而传统艺术的内在精神是我们长期可以继承的。正如我的一幅作品《且风致自然》,技法、经营位置等等都是传统中国画特色,而在绘画题材上我没有一贯的古代文人雅士,而是选取了一位现代的穿着时尚的年轻女孩,这样一来,更能引起现当代欣赏者对中国画的理解和共鸣,这也是我为什么选取很多现当代人物

  题材进行创作的初衷。

  常:您所讲到的中国画赖以“生存”的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现在在中国画创作领域受到很大的漠视。远的不说,就以当下艺术教育模式而言,许多艺术院校的中国画专业名存实亡,而代之以所谓的水墨画。似乎有了造型能力就什么都能画,中西画种的区别只在工具材料的转换。国画家卢辅圣并因此提出“文化贫血论”,认为当代中国画创作要以中国文化的修养作为其有力的支撑,使中国画真正成为中国文化一个不可分离的组成部分。但是,目前在国画创作领域,中国传统文化修养普遍缺失,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中国传统文化贫血现象。

  吴:这种现象确实存在。传统文化修养薄弱的情况下,无以应对五彩缤纷的世界,产生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情况,因而国画创作者迫切需要弥补传统文化上的缺陷和素养。还需要强调的是一定要沉下心来,不能浮躁,不能受到当下功利的诱惑,对传统文化的弥补和吸收是一个长期并需要毅力的过程。

  常:从80年代李小山《当代中国画之我见》的发表所引起的关于中国画前途和命运的激烈论争开始,沿用了近半个世纪的“国画”、“中国画”概念开始向“水墨画”漂移。似乎越来越多的人认为“水墨画”是“中国画”这样一传统画种的现代转型,大量的实验性水墨展开始涌现画坛。您对此种文化现象有何看法?

  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特色。我们这一代人受到中国画传统因素的影响比较深,对传统中国画的理解就比较深刻,而现代人多受到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传统的书法、国画写生、线描的考察被素描、色彩所取代,这样一来,传统意义上的中国画发展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和干扰。对于当下时兴的实验水墨我不排斥,但不欣赏。任何好的艺术形式我们都可以也应该尝试一下。对于这些现象,“存在既有它的合理性”,社会自有公论。但我还要补充的是,中国画的发展还是需要长期的经验积累、慢慢体悟,是一循序渐进、厚积薄发的过程,没有投机讨巧之说。

  常:您早在1972年国画作品就参加了全国美展,之后,又多次人选全国美展并多次获奖。您的创作没有被功成名就而停滞不前,反到创作精彩迭出,惊喜不断。请问您是怎样调整心态来面对和处理这些现象的?

  吴:我性格比较安静、平和,不喜欢张扬。所谓“字如其人,画如其人”,我坚守“平平淡淡才是真”,所画题材的都是文人雅士一类,画作不张扬。在如今急功近利的时代,作为一名真正的艺术家,需要的沉下心来,看淡功利,做到清心寡欲。我最喜欢的爱好是画画,我最喜欢的工作也是画画、教教学生,这些我都做到了,其他就别无所求,知足者常乐!拿去年4月的展览来说,我平时是很少拿画展出的,象这样如此大规模的展出作品,应该说还是第一次。早在多年前,就有人邀请我开个展,但我对自己的作品总感觉很不满意,一直以来,我对自己的要求比较高,想尽可能拿出好的作品呈现给大家。去年在南艺、南师、广东、江

  阴等地共举办了四次个人画展,南艺美院还为此开了座谈会,大家给我的评价都比较肯定,我将之视为对我创作生涯的一种勉励。

  常:见画如见人,正如《且喜能看细字书》一画中那蕉荫独坐、读书自得其乐的文士,不正是老师您人生态度的独特阐释与追求的真实写照!最近看您画了不少扇面小品,题材有十八罗汉等人物。这些扇面画幅虽小,但巧妙绝伦、趣味横生,可以看出您始终在中国画创作上精益求精的孜孜追求。我们期待着能欣赏到您的更多精彩之作。

  吴:谢谢,我会在大家的期望和勉励中继续前进,创作出更好作品,一定不负大家期望。

作者:吴元奎、常雷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