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何光锐:“营养不良”

  玩石头几年下来,看过的寿山石作品也算不少了。最“不忍观”的有两种,一是那些很常见的文人雅事之类的题材,比如李白对酒当歌、苏轼赤壁夜游等;一是作品上很显眼地刻上了作者自撰的标题和落款。李白苏轼们的形象千篇一律不说,气质表情与乡下种菜的老伯伯倒有几分相似。至于大多数刻在石头上的文字,遣词、字体、章法往往不伦不类,“大大咧咧”,喧宾夺主,令观者陡生大煞风景之叹。

  问题的本质还是“营养不良”。这里的“营养”,自然指的是文化素养,这也是区分一个艺术家和一个工匠的重要标准。

  据说,在提倡艺术反映劳动生活的年代,有一位鼎鼎大名的寿山石雕大师,在完成了一件农妇喷洒农药的作品后,自己取了个标题,就叫“喷农药”。后来一位篆刻家实在“看不下去”,忍不住“拔刀相助”,帮他改了个“人定胜天”。

  讲这个故事并没有嘲笑那个大师的意思,因为他毕竟是工人出身,加上受到时代等各种因素的限制。然而,到了今天,许多自命不凡的“艺术家”们依旧“肚子里空空如也”,就有些说不过去了。

  民国时期的寿山石薄意大师林清卿,为何至今仍是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峰?众所熟知,林清卿天资聪颖,不到20岁就“颇有名气,收入可观”,但他感到早期西门派剔地浅浮雕不太讲求画理,缺乏文化内涵和创新意识,于是毅然决定暂时放下刻刀,“艺外求艺”,用几年时间拜师学画,并研习古代石刻和画像砖等艺术,最终开创了薄意这一前无古人的雕刻新技法。

  林清卿的例子,似乎可以给当下众多“颇有名气,收入可观”的寿山石雕刻家们带来启示。

  艺术,不能与手艺划上等号。

来源:雅昌艺术网专稿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