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相关文章:
一·综述
艺术家庞茂琨
“我和庞茂琨相差整整一岁,同月同日生,我出生九个月即患小儿麻痹症而深居简出,他的到来仿佛上天赐予我伙伴。他性格的与众不同是显而易见的……” 艺术家庞茂琨的哥哥庞茂琦在一篇文章中曾经这样写到。
2013年7月19日,距离庞茂琨在中国美术馆的大展还有两天时间,我们在演播室迎来艺术家庞茂琨,采访中他举手投足之间的谦和与低调,甚至有点孩子般的局促,都让人很难想象他的另一个身份——曾经培训了一大批占据着中国美术史段落的艺术家的基地——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的掌门人,“内敛、敏感”是周围人给他评价最多的两个词。
这一次中国美术馆“浮世—游观庞茂琨艺术展” 可以看做是他从艺30年的一个总结,其中2013年的新作与以往相比,从刻意摆拍的虚拟场景,过渡到了旅游、拍照、结婚等日常生活场景。 庞茂琨本人更愿意把这次“改变”称为“换了导演!”——“以前的是摆拍的,人物和舞台都经过了我的设计和编排。而最新作品更像是拍纪录片,生活本身远比你能想象的要更荒诞!”
图为艺术家庞茂琨在展览开幕式及展览现场
1963年9月,庞茂琨出生于重庆一个钢厂技术员家庭。幼时起与患小儿麻瘅症的哥哥形影不离,每天背哥哥上学直到初中毕业,养成了他坚韧、怜悯的性格。儿时,做技术工人的父亲曾以方格制图的方式临摹连环画,引发了儿子对绘画的兴趣,至今对于画学校黑板报得到赞誉的往事庞茂琨仍记忆犹新,绘画的天赋已经开始显现;
1977是川美历史上很重要的一年,这一年川美迎来了“**”后的第一批新生,虽然只有三个系,四个班总共五十来人,但是谁也想不到若干年后,在中国当代艺术领域,那些声名赫赫的艺术家就从这里开始了他们的传奇:罗中立、张晓刚、周春芽、何多苓、高小华、程丛林......三年后,庞茂琨考入油画系,和其他人一样,常常挤在在宿舍门口“仰望”偶像一样的师兄——罗中立、何多苓、程丛林等人的创作。在庞茂琨眼中,这帮“老大哥”有着丰富的生活阅历,摒弃陈腐的学院主义,提倡一种主动地创作习惯,这就像一道标杆,深刻地影响着小几级入学的庞茂琨。
1983年去凉山布托少数民族彝族居住区写生,与当地人同吃同住,被彝人的淳朴民风吸引,历时八个月创作《苹果熟了》,次年,作品入选 “第六届全国美展”引起业界的关注;1985年本科毕业,并继续在四川美术学院攻读硕士研究生,师从夏培耀、王大同、张方震教授;1988年获硕士学位,留校执教至今。
庞茂琨目前担任川美副院长、油画系主任,他要求学生摒弃单纯的学习绘画技巧的想法,让他们入学伊始就确立以艺术家的姿态进行独立创作的目标。庞茂琨说“我不希望辛苦四年后培养一个纯粹的美术工作者,而是造就一个有独立思想的艺术家。”
二·创作分期、艺术风格及价值:
1983年,20岁的庞茂琨以一张《苹果熟了》引起业界的关注,画面上,一个彝族老人半蹲着,两只手举在眉间,遮住刺眼的阳光,平静的注视着远方。他把欧洲古典艺术中带有宗教情感的美转移到了人物身上,透出静谧、安详、悲悯的情感。随后几年在同类题材上的创作,使他越发受到关注,一方面很少有人关注边地民族的题材,另一方面,对那老人动作的细节捕捉、娴熟写实技巧的把握、如此传神的表达……似乎都在告诉我们,画面背后,有一个才华横溢却不动声色的艺术家。事实上的庞茂琨也正如此.。
图为1983年艺术家庞茂琨完成作品《苹果熟了》
中国当代写实绘画的艺术家中,他是一个绝对的实力派,他的造型天赋和基本功在业内无可争议。对他来说,问题是能否携带一套通过学院训练出来的良好技术手段进入到当代艺术领域,直到现在,庞茂琨还不是一个能够“定型”的艺术家,他还在不断地尝试改变,重要的是,他的创作对应着其所处中国社会现实,用他一贯擅长的敏感、观察、思考着当下,尤其是日常的生存状态。进而导致他在艺术方法、样式、题材、媒介等一系列的改变。
1·创作分期、艺术风格:凝视当下——坚持探索古典油画语言在当代文化情境中的表达与呈现
这位土生土长的“川美人”,作为四川油画家的代表,从“唯美的古典”到“荒诞的写实”,“作品让我们看到了他从改革开放初期到今天在都市化、全球化的社会历程中的艺术变迁,通过展览能够让我们整体地思考中国油画甚至是整个中国艺术的时代课题。”纵观庞茂琨的艺术创作历程,呈现出几个明显变化的阶段。
(1)·80年代初——90年代初,古典主义在乡土艺术中的崭露头角
1980年庞茂琨十七岁,创作水粉画《畸》入选“全国美展四川省分展”获奖;1981年考入四川美院油画系本科,大学一年级时与全班同学一起赴北京中国美术馆参观“哈默藏画展”,生平第一次看到伦勃朗、鲁本斯、柯罗等大师的原作,为大师们的技艺和品格所感染;
1983年去凉山布托少数民族彝族居住区写生,与当地人同吃同住,目睹彝族葬礼现场等少数民族风俗,被彝人的淳朴民风,真挚情感所吸引,继而开始创作《苹果熟了》,创作历时八个月。次年,作品入选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的“第六届全国美展”,并发表创作随想在《美术》杂志上,引起业界的关注。本科期间随著信息量的增大,逐渐开阔视野,先后迷上拉斐尔前派、象征主义、表现主义等西方流派,并从中不断汲取艺术创作的营养;
1985年本科毕业,并继续在四川美术学院攻读硕士研究生,师从夏培耀、王大同、张方震教授。开始崇尚艺术本体论,迷恋文艺复兴诸大师作品,喜欢他们的清澈、纯净和博大。创作油画作品《旷地上的晨曦》发表于《美术》杂志1985年第10期;1986年赴新疆、敦煌采风,创作油画作品《戈壁的启示》,入选在上海美术馆举办的“首届中国油画展”;1987年参加在纽约哈夫纳画廊举办的“中国当代油画展”;再次赴凉山布托,不仅看到了彝人的初朴,也看到了深藏于其中的意蕴和形式。《扬》、《捻》、《喂食》等毕业作品由此产生;1988年获硕士学位,留校执教;
(2)·90年代初期——90年代中期,创作题材开始转向日常生活,开始室内及家庭题材创作,
1991年赴鲁迅美术学院参加“伊维尔油画技法短期训练班”,并将自己长期对古典油画的体验融于其中,更加深入地推进了自己的油画语言,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油画技法体系;1992年个展“庞茂琨画展”在台湾高雄炎黄艺术馆举行;1993年第二次赴敦煌莫高窟考察,感悟中国传统艺术的魅力及大漠戈壁之壮美。随即创作了《彩虹悄然当空》。该作品发表于《美术》杂志1997年第12期。开始系统整理自己的艺术思想,并在台湾《艺术家》杂志第7期发表论文《浅论艺术与形而上的会通》;
图为庞茂琨 1993年作 《彩虹悄然当空》布面油画 150×114cm
1994年《一个满地金黄的夏天》参加中国美术家协会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的“第八届全国美展”;油画《彩虹悄然当空》入选由中国油画艺术委员会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的“第二届中国油画展”;放弃理想主义绘画语言,将视点移向室内,移向周遭生活,表现日常生活中女性的寻常状态,以此验证艺术本质之无处不在。此间更注重对传统油画技法及语言的研究,体验更深层次的情感与意味。这个时期的作品有《红门内端坐的女子》、《白光下的阅读》、《晨》等;1995年应邀赴荷兰阿姆斯特丹美术学院进行学术访问,并遍览西方古典艺术大师原作,以及深入接触和理解西方当代艺术,重新思考艺术问题。
(3)·1997年——2000年,开始强调主观情感的《触摸》系列创作
1997年参加中国油画学会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的“中国油画肖像艺术百年展”;中国美术馆举办的“走向新世纪——中国青年油画展”;上海美术馆举办的“中国艺术大展——当代油画艺术展”;开始放弃了对具象的描绘,尝试用简练、感性的新语言阐释和表现自己对现实世界的感悟,进入到比较强调主观情感的《触摸》系列,同时在绘画技法与媒材上面也做了新的尝试。在这样的视觉关照之下,重要的已经不是对象本体,而是由画面中的人物所映射出来的深层的精神意味,而由此传达的是更加微观、细腻的心理感受。
1998年“古典与现代的映像——庞茂琨油画作品展”在台湾山美术馆举办。这是对自己80年代末、90年代以来十多年创作作品的集中展示。;1999年开始系统整理个人艺术教学思想,并由广西美术出版社出版《油画语言》,四川美术出版社出版《色彩基础教学》,两书一直为四川美院油画系指定教材,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得到师生广泛好评;2000年由朝华出版社出版《当代名家素描精品——庞茂琨》
(4)·2000年——2003年,《虚拟时光》超现实主义创作
2001年参加中国美术馆举办的“研究与超越——中国小幅油画作品大展”;开始试图寻找一个具象符号和抽象空间相结合的构成,既能强化主观感受,又能关照现世问题。由此,在一个虚幻的、平面的空间中偶然浮现人物、道具等内容的画面就这样诞生了。以作品创作《漂浮》和《虚拟时光》系列作品;2002年参加由彭德策展在广州艺术博物院举办的“首届中国艺术三年展”;开始系统总结自己在绘画艺术创作上的体会,在河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把握冲动,七嘴八舌说创作》一书中发表,《当代绘画艺术创作要素》、《关于艺术语言》论文两篇,在《当代美术家》杂志发表《图像时代的油画艺术》一文
(5)·2004年——2009年,古典方法的再回归《游离者》系列
2004年参加在法国图卢兹市文化中心举办的“彼此——当代艺术展”;《游离者系列》,通过一系列的形象塑造来传达当代人的精神境遇,回归到最朴实的描絵方法,试图以肖像本身表达综合性感受和信息;2005年参加成都市人民政府和成都现代艺术馆举办的“第二届成都双年展”;参加中国油画学会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大河上下——新时期中国油画回顾展”;由四川美术出版社出版《中国当代美术名家素描精品——庞茂琨素描•速写、色粉》;
图为庞茂琨作品《游离者之三 》 布面油画 183×128cm 2005
图为艺术家庞茂琨的速写《少女》 铅笔速写 58×37cm
图为艺术家庞茂琨的色粉《二个少女》 色粉纸本37×54cm
素描和色粉画是自己长期以来坚持的一种自己语言实验的方式,一个偶然的设想,开始把以前的一些素描色粉画整理出来,并陆续公开展览; 2009年个展“迷恋•古典——庞茂琨作品展”在北京林正艺术空间展出;参加在中国美术馆、湖北美术馆举办的“中国写实画派五周年特展”。被中国美术家协会聘任为第三届中国美术家协会油画艺术委员会委员;
(6)·2009年——2012年,“神话”系列
2009年,完成《瞬间迷失》,这是超现实剧场式构架的开始,紧接着《巧合系列》诞生,这种以虚拟小舞台的方式展现当代现世的生活百态的创作拉开了序幕;年底至2010年初,应美国“中国当代艺术基金会”之邀,赴美国考察写生四十天,期间参观了美国重要的艺术博物馆及画廊,并完成了十多幅人物写生作品,在大都会博物馆临摹了伦勃朗、丢勒的作品,在与大师的近距离对话中重温了古典艺术高贵的气质和悲悯情怀,感叹这些庄严的形式中所蕴藏着的宁静而深沉的意蕴;
图为庞茂琨2009年作《巧合之三》布面油画 160*200cm
2010年参加由中国油画学会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的“研究与超越——第二届中国小幅油画作品展”;试图寻找创作的一个新的思路与视角,尝试使用了相似的图像方法论,以超现实的手法,对当下中国流行的大众文化现象进行深入刻画,以舞台似的背景实现了超现实的转换手法,旨在与现实保持一种距离,并使画面具有陌生化的艺术效果。并在上海美术馆举办了主题为“今日之神话——庞茂琨个展”。2011年参加在成都四川省博物院“行云——中国当代新艺术展”;个展“不动声色的凝视:庞茂琨与中国当代油画”在广东美术馆大剧院当代馆举办。
(7)·2013至今,“浮世—游观”系列
到了最近,我们看到他又产生了一个很重要的变化,那就是在题材上,他从那种马戏团和剧场式的场景转移到一个更加社会化的场景中去。2013年7月21日,“浮世·游观——庞茂琨艺术展”于中国美术馆开幕。共展出庞茂琨的油画、手稿等多种媒材的绘画作品50余件,与过去相比,画面的场景在加大,人物在增加,叙事的复杂性也在增加。于是,他的新作所画的景观就要更偏向于生活中的日常景观。就画面符号的变化而言,庞茂琨也在内心或者在他的主观意愿上发生了一些变化。
图为庞茂琨2013年新作《末日假想》布面油画 180x280cm
2·艺术价值:对中国现实景观的记录和隐喻
庞茂琨不是把自己的态度很直截了当的呈现出来,而是通过题材的方式提出来。这跟他的个性有关,他想在社会现实和艺术表达之间完成一种语言的转换,冷静地、不动声色地通过人们日常生活当中的某些场景、道具和人物呈现出来,然后让我们从中去捕捉,去把握。作为中国当下艺术界中为数不多的、一直坚持探索古典油画语言在当代文化情境中的表达与呈现的艺术家。他独具一格的“手绘”表达已经成为当下艺术界具有典型性的个案。他试图在通过对日常的照片重新组合以后,来阐述新的意义。
不久前,知名艺术家陈丹青语出惊人地提出,“用笔画画的方式早该淘汰了。”但庞茂琨对此无法认同。他坚持认为,“手绘”创作有其独特性,“不论是电脑创作的动漫,还是影像作品,它们与绘画有着不同的审美需求,触动人的方式也完全不同。”“很多人问我,古典肖像画的那么好,怎么要改变呢?”庞茂琨说,“如果一种风格成了一个艺术家的标签,重复多了就会变质,就像生命没有了新陈代谢。创造、创新才是艺术的本质和原动力。否则艺术就成了工艺品,不动脑筋的纯技术活。”
著名评论家鲁虹认为:他有太好的写实技巧,放弃了很可惜。但是,他在坚守的过程中如何能将来现实图像处理得有超现实的感觉,将是他今后要继续解决的问题。如果他把这个问题解决好了,我想他的作品就会更过瘾一些。如果与2010年的创作相比较的话,他们之间的关联性就是都表现了他对当下消费生活的关注。之前上海美术馆个展中的作品其表现方式就是把现实生活中放到舞台上,让它虚幻,并具有超现实的效果。我认为,他一直在追求如何将来自现实的图像超现实化的问题。
(声明:本文版权归雅昌艺术网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姓名和“来源雅昌艺术网”字样,纸媒转载请与作者联系,否则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
作者:张凡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