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相关文章:
他的语言是古典的,而包含的精神却是现代的!他不断地在寻找语言和观念的变化,却始终坚持对“人”的关注! 今天,当不断有人提出,架上绘画已死,他却努力在油画语言上进行探索,巧妙地推翻自己,又坚定地加以维护。我们选取艺术家庞茂琨各个转变时期的代表作品加以阐释,仔细体味他的“画中人生”!
“在我的艺术中,人是一个符号,是生命存在与运行的影子,是梦的引领者;它是赤裸的、无身份的、游移不定的,但它又无时不存在于我的内心深处,演绎著我们精神中那些莫明的忧伤与感动。它的每一次显现和每一个暗示都使我们的精神自我感悟到存在的永恒!”——庞茂琨
1·早期作品《村长的女儿》
1988年作《村长的女儿》 78×55cm 油画
庞茂琨早年的作品倾向于古典主义的庄严、典雅,同时又带着一定的哲学意味。他早年时期的一些少数民族题材作品,与同时期的其它四川画家比较起来,就更具精神性。他喜欢在人物的边缘划一道亮线,给画中人物仿佛罩上一层精神质地的外衣。90年代中后期庞茂琨的作品面貌虽然出现了一些变化,题材越来越趋向生活化、日常化和个人化,但他曾经为之痴迷的细节、光影,还有那种独有的诗意的朦胧等依然被保留着,成为了他个人的风格特征。
这张《村长的女儿》是画家早年的作品。描绘了四川大凉山地区的彝族生活,画家将当地村长的女儿表现得形神兼备,画中人物两眼很有神的直视着观众,仿佛在期待着与别人的交流,这正是画家要传达的东西。暗示了在大凉山的彝族善良淳朴,未受现代文明影响的另一面。正如画家所说:当地那扑面而来的一种陌生的气息在我内心引起了一阵似曾有过的震动。彝人生活在这片边远的高原上,就象种籽在土里要发芽、开花、结果,世代繁衍。奇特的氛围象朦胧晦暗的睡意一样附伏在人们身上,你可以从那些富于个性的脸庞轮廓,器皿图案,衣褶的走向上抚摸出沉睡的思想或某种原初法则,他们在这种沉静里比我们更质朴地理解了宇宙和生活。这些感觉使我非常激动。面对这些灵魂,任何矫揉造作的取巧画风都是不足取的,画面应尽量避免一切引向因果关系的纠结,因为他们是自因的,一切节外生枝不会带来好处,只会破坏其浑然自在。人与环境相互连结着,二者在那里是和谐不可分的,这种和谐通过生活与劳动达到完美。于是劳动、生命、果实要同时投向观者的意识屏幕,使他们还来不及运用逻辑就能理解画面,把握画的整体。
2·成名作《苹果熟了》
图为1983年艺术家庞茂琨完成作品《苹果熟了》
这是庞茂琨的成名作——画面上,一个彝族老人半蹲着,两只手举在眉间,遮住刺眼的阳光,平静的注视着远方。他把欧洲古典艺术中带有宗教情感的美转移到了人物身上,透出静谧、安详、悲悯的情感。随后几年在同类题材上的创作,使他越发受到关注,一方面很少有人关注边地民族的题材,另一方面,对那老人动作的细节捕捉、娴熟写实技巧的把握、如此传神的表达……似乎都在告诉我们,画面背后,有一个才华横溢却不动声色的艺术家。
1983年去凉山布托少数民族彝族居住区写生,与当地人同吃同住,目睹彝族葬礼现场等少数民族风俗,被彝人的淳朴民风,真挚情感所吸引,继而开始创作《苹果熟了》,创作历时八个月。次年,作品入选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的“第六届全国美展”,并发表创作随想在《美术》杂志上,奠定了他在美术界的江湖地位。它是乡土画风和象征主义的混合产物,采用的是提纯了的古典油画技法,画面唯美得咄咄逼人。《苹果熟了》成了一条历史界线,它修正了四川绘画苦涩面孔的印象,放弃艺术家们精英似的说教姿态,转而注重艺术语言本身的视觉触及力量,改变了只有苦难才能作为伤痕和乡土画风主要符号的作派。
庞茂琨:“乡土绘画”在1980年代早中期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在绘画的风格流派中,我没有太多刻意地选择。我想能够将自己与77、78级等川美艺术家的艺术连接起来的关键是:暗藏于西南地区艺术家中的通感一种强调生命体验的、直觉性的感性表达。对于生命和现实感知的个体和情境都发生了变化,因此,我的作品有着不同于以往“乡土绘画”的表现也是在情理中的。
由《苹果熟了》开始创作的彝族系列作品与我的艺术轨迹形成的互为关系,对于我艺术的表达和观念的铺垫是至关重要的。我所苦苦追寻的艺术呈现,在《苹果熟了》找到了开启的契机。而其中,最牵扯我内心的就是如何从彝族人沉静的生活现实中,投射出了最为质朴、纯粹的生命价值。这样的生命存在带给我的是巨大的震撼和感动。于是在写生之后的日子里,我用了近大半年的时间来尽可能剔除油画语言的修饰,以最简练的方式来呈现原本简单的内容我对于凉山彝族地区直觉的生命体验。所以,在这段时间的彝族系列作品中,画面中的人物形象是突出的,而交待他们现实身份的背景是模糊的,甚至是被我有意去除的。画面也因此游离出了日常经验,人物变得夺目或是神圣,彰显一种潜在的凝聚力。如果观众能够感知,这就是我所希望传达的有关生命的精神力度。
3·《彩虹悄然当空》
图为:庞茂琨 1993年作 《彩虹悄然当空》布面油画 150×114cm
1993年庞茂琨第二次赴敦煌莫高窟考察,感悟中国传统艺术的魅力及大漠戈壁之壮美。随即创作了《彩虹悄然当空》。该作品发表于《美术》杂志1997年第12期。1994年入选由中国油画艺术委员会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的“第二届中国油画展”;并在此引起业界关注。画中一年轻女子蹲伏在大山之中,屈卷着身子,头埋在双臂中,眼睛却悄然上升,默默地注视着前方。一种羞涩,一种内敛,一种隐藏起来的对外界的凝视。但正因为这样一种经意与不经意之间的状态,反而透露了艺术家的心迹,那种默然面对世界动荡的边缘。
4·“触摸”系列
庞茂琨创作的《触摸》系列,画面以人体的局部交缠为主体,从效果上看,被放大的交缠局部本身就构成对古典构图原则的中、近景方式的突破,对某个局部的刻意放大带来一种视觉上的逼近,逼近产生压迫,压迫的感觉给人思考问题提供了一种“场”。这些局部的轮廓是含混不清的,胶着使思维陷入了短暂的真空和空白状态。在这里静穆和冷漠的趣味已让位于对细节真实的逼近,作品冷灰色调中透出阵阵焦灼的悸动,人们可心感觉出对灵魂的逼近。——摘自陈孝信先生《胶着的幻想与体验的真实》
庞茂琨:在这个阶段,去欧洲看了许多作品后,不由自主地激发了我转变创作观念的决心。我尝试着打破有关古典艺术语言的表达方式,如改变光的切入方式,强调色调的自律性等,开始突出局部的表现性特征,以此避免在创作时受到题材在时空上的束缚。于是,将整个画面营造出一种模糊感,因为当时觉得模糊本身比清晰更具有精神上的穿透性。《触摸》系列便是在这种情况下创作的,当时这种转变很坚决,而且那批作品是在一个月时间内完成的,有10多张。这是一些很偶然的形象,也是一些很模糊的局部,相反作品因形象的模糊而增强了作品心理的表现力。
5·虚拟时光
庞茂琨从以“漂移性”为主题关怀开始的隐匿书写,在图式关怀上经历了一个由虚拟意象向写实意象的回转阶段。这就是他的《虚拟时光》系列(2002-03)。该系列“把人物、动物、植物、制造物摆放在同一个平面空间中,画面上的物品仿佛是被某种无形力量呈放射状地从四面八方吸进一个遥远的中心,裸露的少女从我们的视线相反的方向倒向图中。画中主角飘散的头发、平滑的肌肤、青春的腰线、发育完备的胸部几乎就要引起人们形形色色的遐想。”[2]艺术家将丰盛的世界之物(包括自然的、生命的、意识的、人为的在者)聚集在画面上,画面中的世界之物却在从我们的视线中离散,仿佛它们本身都带着强烈的自由意志,按照各自预定的方向移动。少女自在的眼神单纯而洁净、无邪而迷茫、淡然而自信,凝视着艺术爱者心怀任何欲望的注视。
庞茂琨:延续着《触摸》这个线索,我在之后的表现一度进入到抽离了现实的虚拟想象之中。例如《浮华年代》、《虚拟时光》系列,在超现实的时空中,我根据主观表达的需要,臆造了与主题相关的人物和画面情节。当然,与之形成对比的是,我也描绘了一批有关亲人与朋友的生活画面,如《宁静的晌午》、《漫长的夏日》,人物和场景都被我还原在最接近真实的现实中,更加着意于刻画细节。似乎有一个将此两种表现发挥至极致的愿望在促使着我,此间的创作在数量上也是较为多的。但在竭力地表现中,我却难以掩饰自己的徘徊,我一直在寻找一个综合的形式和视角,能够将我对生命的多重体验有效地传达出来,不论以何种方式组合的、拆散的、解构的、抑或是超现实的。
6·游离在当代之外的人
图为庞茂琨作品《游离者之三 》 布面油画 183×128cm 2005
如果说《虚拟时光》,代表着庞茂琨从图式关怀的虚拟意象向主题关怀的写实意象的回转。他2005年创作的《游离》系列,却是这种意象回转的彻底完成,展示出现代人以游离为特征的精神生命面相:《游离》之一无奈惆怅、之二呆然任命、之三幼弱无助、之四恬淡哀惋、之五怒目反叛。总之,画面主体人物献给艺术爱者的情感皆是消极的、负面的、孤立的,他们属于《游离一族》(2005)。
《游离者》系列肖像中,画家选择了一批当代年轻人的形象。人物的动态和表情都颇具时代感:别出心裁的发型,暴露的衣着,青春、靓丽、还有点自恋。庞茂琨在用色上似乎有意与古典色调保持着距离,人物的衣着几乎都是冷色调,多为黑白灰。人物的表情似乎也在远离古典人物惯常的安详和平静,而表现出几分复杂性:有恍惚的、冷淡的、迷惘的、咄咄逼人的,也有宁静和安详的。虽然表情各异,但背景空间抽象,服饰简单,色彩单一,令人体会到简洁明快的现代风格,这是自信,自我欣赏,我行我素,不在乎他人,对于社会有一点像局外人的一代人的人格精神。不论是手持蒲公英的女人,还是袒露后背的女人,或者是像在空中漫步的梦游人,双手插在口袋里的失神的年轻人,他们都有一种共同的特点:他们是一群时而游离在这个社会之中,时而游离于这个社会之外的当代人。
7·今日之神话
2009年作《巧合之三》布面油画 160*200cm
庞茂琨《光耀No.2》 布面油画
邂逅之二 庞茂琨 260x180cm 2010
鲁虹:我注意到,在庞茂琨的近作中,经常会出现四个基本的元素,那就是舞台、幕布、动物与人——但有少数作品偶尔会缺少一两个元素。而且,在进行艺术表现时,他常常会把以上四个元素进行随意性、夸张性的组合,这一方面很好地体现出了“人生如戏,戏如人生”的深刻道理,另一方面也为自己设立了一个全新的叙述框架,进而完成了对于日常的颠覆。因此,那些在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现象也随之具有了陌生化的效果,而那些现象中的异化之处或不自然的地方,则会给我们留下极深刻的印象,促使我们去进行反思。
庞茂琨:《光耀》系列是延续我10年《今日之神话》上海个展中舞台的概念,还是在延续,只是里边的角色不断地在选择,这组都是表现的健美演员,其实这个舞台当时是想把人生在这个时代的那种心理上、表演上的欲望表现出来,在社会上过度表演的欲望,现在很多人在竞争的时代都不放弃自己的抗争,还有表演,因为这个时代是一个媒体的时代,我就用了一些传统的一些体育竞技或者是杂技跟柔术,这都是一种表演,就是把自己尽可能的能力显示给社会,显示给其他人,这种东西在我的舞台里边是一个主题,以舞台为母题的东西,里边的角色在不断地调整。有动态在以绘画表现运动的东西,又凝固起来以后有一种看得到的尴尬的一些东西,我想尝试一些不要太像古典的一种唯美的宁静,它有一些运动的因素,但是又有一些凝固的因素在里边综合起来,我觉得让这张画面产生当代好多人的一种反应,在这个社会上对人的一种影响、一种心态上的异化和扭曲这一类的东西进入画面。
8·浮世·游观
2013年7月21日,中国美术馆“浮世——游观庞茂琨艺术展” 可以看做是他从艺30年的一个总结,其中2013年的新作与以往相比,从刻意摆拍的虚拟场景,过渡到了旅游、拍照、结婚等日常生活场景。庞茂琨本人更愿意把这次“改变”称为“换了导演!”——“以前的是摆拍的,人物和舞台都经过了我的设计和编排。而最新作品更像是拍纪录片,生活本身远比你能想象的要荒诞。”
2013年作《末日假想》布面油画 180x280cm
2013年作《沙滩椅上的脑空白》布面油画 180×280cm
庞茂琨:这一件的题目是《沙滩椅上的脑空白》。这也是表现了旅游方面的题材,现在中国人这种概念开始慢慢在出现,享受一种假期的休闲,有很多人平时非常紧张,节奏非常快,找到假期去享受的人逐渐开始多起来了,我是借这个情景在思考另外的一些本体的意思,比如说中产阶级比较空虚的心情,在这个时代对物质的一种追求,而在精神上的缺失,当然不是直接表现,通过一些心理的描述,比如说表情,可以看出这个时代的一些面貌、特征。我画的时候发现形式感也是这样来的,中间的柱分成两边,两个人各自在想各自的事,虽然是在一起,但是脑子里完全是茫然的,很普通的东西,表现那种阳光明媚,但是人非常疲劳、疲倦一片空白的感觉,当然本身就是画的我自己和我太太的自画像,就是描述这种心理状态,画法上我也开始采用了比较直接的画法,像速写一样,好多东西一遍就过,但是好多东西没有填满,就是要这样的比较自然的状态。
(声明:本文版权归雅昌艺术网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姓名和“来源雅昌艺术网”字样,纸媒转载请与作者联系,否则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
作者:张凡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